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资格证 > 人力资源

2017年二级人力资源师精选考点梳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资格之一,是由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考试,全国统考一年两次。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年二级人力资源师考点梳理,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年二级人力资源师精选考点梳理

  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一) 企业结构整合的依据

第一步,按照整分合原理,在总体目标指导下进行结构分化,明确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能;

第二步,必须对已作的职能分工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使整个组织结构处于内部协调的状态,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企业结构整合便是组织设计中的第二步工作。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二) 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

这一工作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图表来进行。由于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实际起作用之前进行的,因此,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个整合的结果是否合理,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三)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重点)

在对现有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整合时,应该首先对原有结构分解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检查其是否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不协调表现现象不严重的解决措施现象严重的解决措施
1.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整合可以在原有结构分解的基础上进行,或对原有结构分解仅作局部调整,重点放在协调措施的改进上。应首先按结构分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重新进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再作整合。
2.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3.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4.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协调

(四)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

1.拟定目标阶段。组织设计人员预先制定出组织的目标,以使结构分化有所遵循。它是整分合中“整”的阶段。

2.规划阶段。组织规划主要是通过各种程序重新建立目标,或者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某些行为来达到整体目标。在例外事件超出原结构的负荷能力时,放宽预算目标,动用后备资源。

3.互动阶段

4.控制阶段

 企业组织结构诊断

组织结构诊断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1.组织结构调查

本阶段要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

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

类型内容
(1)工作岗位说明书包括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名称、职能、权限、责任、薪金、级别,以及该岗位同其他岗位的关系等。
(2)组织体系图用图形来描述企业各管理部门或某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常采用金字塔式的体系图。
(3)管理业务流程图即用图解方法来表示某一管理业务的工作流程,如物资采购流程、设备工具维修管理流程等业务程序即某项管理业务的标准化的工作内容及顺序
业务岗位即根据程序及分工协作要求而设置的各个工作职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传递即岗位之间信息传递的形式(如申请单、说明书、明细表、计划表、原始凭证等)、手续、传递路线等。
岗位责任制即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及考核指标等。

2.组织结构分析

(1)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哪些原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或合并?
(2)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3)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产生成果的职能如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开发
支援性职能如质量和财务监督、教育和培训、法律咨询等
附属性业务如医务卫生、环境绿化及饮食供应等,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社会化;
高层领导工作
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职能之上。

3.组织决策分析

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1)决策影响的时间。某项决策的后果,如仅影响当前一个较短时间,则可放给较下层的层次或某个具体部门。

(2)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如仅涉及某一职能,由最低层次决策;如影响到多项职能,应由能全面照顾各方面的较高层次来决策。

(3)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作决策的层次要同决策者所需的知识面、经验、信息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相适应。复杂的和战略性决策,需放在较高的层次。

(4)决策的性质。常规性、重复性决策,可交给较低层次去决定;“例外性”、非程序性决策,则应由较高层次来决定。

4.组织关系分析

分析某个单位应同哪些单位和个人发生联系?要求别人给予何种配合和服务?它应对别的单位提供什么协作和服务?

 岗位工作扩大化的设计方法

岗位工作扩大化的设计中,一种方法是岗位宽度扩大法,另一种是岗位深度扩大法。

1.岗位宽度扩大法主要有三种具体的形式:

(1)延长加工周期;

(2)增加岗位的工作内容;

(3)包干负责。

2.岗位深度扩大法包括以下五种具体的形式:

(1)岗位工作纵向调整;

(2)充实岗位工作内容;

(3)岗位工作连续设计;

(4)岗位工作轮换设计;

(5)岗位工作矩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