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考点:子痫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也称“子冒”、“妊娠痫证” 。以下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2017<a href=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考点:子痫" title="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考点:子痫">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肝风内动及痰火上扰。若产妇素体肝肾不足或脾胃虚弱,因孕重虚,忿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盛动风,风助火威,风火相煽;或湿聚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妊娠晚期、临产时或产后,阴血聚下或阴血暴虚,阳失潜藏,五志化火,气血逆乱,筋脉失养,神不内守,而发筋脉痉挛、四肢抽痛、神志昏迷等症。如此多脏受累,因果想干,病情复杂,危及生命。

  病机

1.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阴血养胎,肾精愈亏,心肝失养,肝阳上亢,生风化火,风火相煽,遂为子痫。

2.痰火上扰

素体阴虚,阴虚内热,灼津为痰,痰热交炽,或素体脾虚或肝郁克脾,脾虚湿聚,郁久化热,痰热壅盛,上蒙清窍,发为子痫,发为子痫。

  诊断依据

  (一)病史

孕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肾病史、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双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葡萄胎病史;子痫病史。

  (二)临床表现

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期,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搞,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为子痫。

  鉴别诊断

主要与妊娠合并癫痫发作相鉴别:癫痫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发作前一般无头痛、头晕、眼花、胸闷,亦无高血压、水肿、尿蛋白等症状与体征。

  相关检查

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妊娠20周后血压升高到18.7/12.0kpa(14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4.0kpa(30/15mmHg),伴尿蛋白、水肿即可诊断为子痫前期。

血液检查:红细胞比容升高、血液粘稠度、全血黏度异常,处在高凝状态。

肝肾功能检查:尿酸、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异常。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确定有无酸中毒。

眼底检查:严重时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全身小动脉痉挛是子痫前期,子痫的'基本病变。

  辩证要点

对子痫应防重于治,因其病程进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中医治疗重点在子痫前期,及先兆子痫。

  治疗原则

先兆子痫,以滋阴养血、平肝潜阳为法,防止子痫的发生。子痫一旦发生,要充分注意昏迷与抽搐的发作程度与频率,治疗以清肝熄风、安神定痉为主。

  证治类别

  (一)肝风内动证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头痛,眩晕,突然发生四肢抽搞,昏不知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时作时止,伴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苔无或花剥,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或止抽散。

方药: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贝母、竹茹、生地黄、白芍、茯神、甘草。

  (二)痰火上扰证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熄风。

代表方: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加竹沥或安宫牛黄丸。

方药:牛黄、朱砂、黄连、黄芩、山栀、郁金。[1]

  急症处理

子痫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治疗原则是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终止妊娠,中西医配合抢救。

  转归预后

子肿、子晕(先兆子痫)、子痫,可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首先是子肿、子晕,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时期,若此时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先兆子痫,稍有不慎,一触即发为子痫。子痫一旦发作,需中西医结合抢救,若治疗及时,处理得当,可控制抽搐,母子可能平安;若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往往预后不良,危及母子生命。

  预防调护

1.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控制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防重于治。

2.注意休息,左侧卧位。

3.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一般不严格控制食盐。

4.若发展为子痫,护理更重要,宜单人房间,避声、光刺激,床周加护挡,防止病人跌扑。

5.昏迷期间禁止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