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2017中医理论知识外科学常考点:股肿

股肿,中医病名。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中医理论知识外科学常考点:股肿

  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为血瘀湿热,二为血瘀气虚。若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若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则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

  病机

多由久卧,久坐,产后,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等后制动,气血运行滞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溢于脉外,流注下肢而成。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

2.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行走时加剧,发热,深静脉行走区压痛。

  病证鉴别

  股肿与下肢痈

下肢痈为发生在下肢肌肉的'化脓性疾病。初起亦为患肢疼痛、肿胀,逐渐转为红肿,约5—7天酿脓时呈鸡啄样痛,按之应指,穿刺可抽到脓液。全身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相关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检查血常规,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则提示为股肿。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寒热、虚实来辩证。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应考虑为血瘀湿热,以实热证为主;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应考虑为血瘀气虚,以虚证为主。

  治疗原则

本病若血瘀湿热,宜给予理气活血,清热利湿法;若血瘀气虚,宜给予活血益气通阳。

  证治分类

  1. 血瘀湿热证

主证: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代表方: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常用方: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牛膝。

  2. 血瘀气虚证

主证: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代表方: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地龙、红花、桃仁、川芎、归尾、赤芍。

  其他疗法

1.熏洗法:选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苏木、路路通、丹参、牛膝、防己、三棱、莪术等,煎水乘热熏洗患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可达到活血化瘀通络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穴位注射疗法

(1)丹参注射液穴位 注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1穴,每天1次,各穴位轮流注射,20—30次为1个疗程。

(2)维生素B1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维生素B1100mg,每天1次,各穴位更替使用,3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