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热点:肺胀

肺胀,属肺病。常继发于肺咳、哮病等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以胸中胀闷、咳嗽咳痰、气短而喘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以下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热点:肺胀

  【概说】

一、概念: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

1、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肺胀病名的记载,指出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

2、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3、元代朱丹溪提出肺胀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

4、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

  【病因病机】

1、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肺、肾,后期病及于心

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脾土生肺金,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上凌心肺则喘咳心悸。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脱危候。

2、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和瘀血,三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转化,兼见为病。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3、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

肺胀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和瘀血且三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转化,兼见为病。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蠲;阴虚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2、临床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3、常因外感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二、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但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缓解亦速,且以夜间发作多见;喘病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肺胀是以胸部膨满胀闷,喘咳胀闷,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病证。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所致。其中包括哮病、喘病的`迁延,故可以说肺胀是哮病、喘病病变演化的归宿,但不等于说肺胀仅由哮病、喘病发展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辩证总属标实本虚

二、治疗原则:肺胀的治疗应抓住标本两方面,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急则治标,缓解期以正虚为主,缓则治本,正虚邪实者,标本兼顾。具体而言,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三、证治分类。

1、痰浊壅肺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病机: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尿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腻,脉数或滑数。

病机: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病机: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病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证——呼吸浅促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依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结代

病机: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补肺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