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资格证 > 教师资格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前准备

教师资格证考前需要准备些什么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前准备内容,欢迎阅读!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前准备

  教师资格证考前准备

  考试必备证件

人生有很多不可控的事情,比如考试成绩,不管你准没准备好,证件必须带齐了。教师资格考试所需证件:考生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准考证参加考试,缺一不可,两证不齐者不得参加考试! 另外,还需要带文具,如签字笔、2B铅笔、尺子、橡皮进入考场,不得携带书籍、资料、移动电话、手提电脑等物品。

注意事项: 1.考生笔试迟到15分钟不得进入考场;考试结束前30分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出场后不得再重返考场。 2.考生拿到答题卡、试卷后,先在指定位置处填写个人信息(姓名、准考证号等)并核查试卷与自己报考的类别、科目是否相符,如不符,应立即举手向监考员说明情况。

  考试及格分数

及格分数是好多朋友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到底是90还是70是呢,不如来看以下说明。

教师资格考试其中三个类别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各类别笔试考试科目如下表示: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每个科目满分均为150分。教育部根据考试标准和当次考试情况,确定各科目全国统一的合格分数线。由于各个科目难度存在差异,其合格分数线不尽相同。为统一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采用线性转换的方法,将考生0~150分量表上的原始成绩换算为0~120分量表上的转换分,并使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统一转换为70分。

  考试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由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提前向社会发布。笔试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面试考试时间为20分钟。

  考核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采用计算机考试,其他科目采用纸笔考试。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考核内容

主要考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地区还需考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科目。

考试分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3个级别。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

  证书介绍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和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均需要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相关阅读: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逆袭攻略

  1、近代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20世纪后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生产力和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与文化: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9、学校教学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5、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选择功能

(4)评价功能

  1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7、教师角色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传道者,授业解惑这,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8、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6)长期性

  19、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5)身体素养。

  20、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文化知识

  21、比较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22、福勒和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花大量时间去搞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实施因材施教.

  2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5、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26、制约课程的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27、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8、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1)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5)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29、课程实施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确定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与结果

  3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1、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2、教学过程师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3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4、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35、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6、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37、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8、培养学生的影响力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3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式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智力水平

  40、中学德育原则

(1)言行一致原则

(2)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4)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