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校园1.76W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激趣运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了,老师教起来就要轻松得多,效果也会好很多。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才能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见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导致教学无效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所以,培养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运情就是运用情趣教学法,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理论寓于情趣中,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很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以有效地实施教学。比如教师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上课开始时,让同学们想一想,拼一拼,看谁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自己推一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激发潜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性

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来学习数学,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实际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的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下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儿童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就是把许多学生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二: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果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话,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数学老师不但要备课,而且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四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设计、吃透自己。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代社会是提倡合作的社会,新课标也提倡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呢?一是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学习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要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每小组4―6人进行分组。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三:

  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我们要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巧设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刚、小强两人吃一个苹果,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