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知识特征

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的重要标志。

能力特征

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

2、能力的创新性。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培养模式

1、双学(历)位制。即在本科学习期间(或适当延长)完成两个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获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

2、第二学位制。即获得本科学位后,学习另一学科专业,获另一个本科学位。一般是为一些特殊工作需要开设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位专业。

3、联通培养制。一是专、本联通。即本科在校生在修完三年本专业课程后,进入另一学科专业学习1—2年,毕业后获原专业专科文凭和后专业本科文凭和学位,如广西大学的“国际贸易3+2班”、“技术经济3+1班”等。二是本、硕联通。即通过三年或三年半本科学习,在本科第四年或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跨学科修读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获学士学位后再用二年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如一些学校的工商硕士的培养即是如此。

4、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本、专科)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这是一种可以普遍实施的培养模式,在目前来说也是高校培养的主要途径。

5、选修课制。通过跨学院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学生修满某一模块的规定学分,给予类似辅修证书的学习证明,否则作选修课学分记载。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成为。选修课制是一种最灵活、最广泛的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普及性。

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2]

一、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纳入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常态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将其纳入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制度之中。

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工作机制。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建立人才强国和培养现代适用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将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追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包括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等内容,它是变革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种因素的制约,课程改革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在高中阶段,仍然存在着“难、多、杂”的现象,课程开设的偏重偏轻、课程内容的`偏高偏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不利于学生展示能力,不利于学生汲取优秀文化的精髓,因而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生信念以及既独立又包容的价格品质。为此,必须坚定课程改革的决心,努力改变单纯以升学率为目的的单向评价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教育的改革真正朝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方向推进。

三、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队伍的培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离不开相应的条件保障,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适应现代需求的职业实训基地,都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教师队伍正进入新老更替的阶段,年轻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大,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让他们牢固树立为国伦才的雄心抱负,提高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为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贡献。培养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要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完整教育体系,立足基础,志存高远,形成梯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