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辅导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辅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辅导

 癫狂的辨证论治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一、辨证要点

1.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

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饮,喜动恶静。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詈,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2.辨病性虚实

初病属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癫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血亏耗。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痰火扰神证

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本方清心泻火,涤痰醒神,适用于痰热上扰,窍蒙神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清泻心肝实火;胆星、贝母、橘红、竹茹清涤痰浊;石菖蒲、远志、茯神宣窍安神;生铁落、朱砂镇心宁神;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养心血,固心阴,活瘀血,以防火热伤阴之弊。

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实大者,可暂用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烦热渴饮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清热生津;久病面色晦滞,狂躁不安,行为乖异,舌质青紫有瘀斑,脉沉弦者,此为瘀热阻窍,可酌加丹皮、赤芍、大黄、桃仁、水蛭;若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主之,以化痰安神。

2.痰热瘀结证

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瘀热互结,神窍被塞。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代表方:癫狂梦醒汤加减。本方重在调畅气血,豁痰化瘀,适用于气血郁滞,痰热瘀结之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理气豁痰;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蕴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之;有蓄血内结者,加服大黄蛰虫丸,以祛瘀生新,攻逐蓄血;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以化顽痰,祛恶血。

3.火盛阴伤证

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前方重在滋阴降火,安神宁心,适用于心中烦躁,惊悸不寐等阴虚火旺之证;后方偏于滋养肾阴,镇惊安神,适用于悸惕不安,反应迟钝等心肾不足之证。

常用药:川黄连、黄芩清心泻火,生地黄、麦冬、玄参、阿胶、生白芍滋阴养血,共奏泻南补北之用;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生龙齿、琥珀、朱砂镇心安神。

痰火未平,舌苔黄腻,质红,加胆南星、天竺黄;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血风的疮鉴别诊断:

1、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2、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止痒。

4、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肝阴虚辨证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以致肝失濡养,头目、筋脉失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肝阴不足,头目失濡,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络失养,虚火内灼,疏泄失职,故胁肋隐隐灼痛;筋脉失滋,筋膜挛急,则见手足蠕动;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则为盗汗;虚火上炎,故面部阵阵烘热,两颧潮红;阴液不能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之征。

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头晕,头痛,耳鸣,胁肋隐痛,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烦躁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伤阴液,致肝阴不足所致。肝阳雨不足,不能上滋于头目,故见头晕,头痛,耳鸣;肝阴不足,不能濡养肝络,故故有胁肋隐痛;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则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故见烦躁,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寒凝肝脉辨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凝滞于肝脉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少腹胀痛,睾丸坠胀遇寒加重;或见阴囊内缩,痛引少腹,面色胱白,形寒肢冷,口唇青紫,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弦。

【分析】 本证多因外感寒邪侵袭于肝脉,使气血凝滞而致。寒凝肝脉,气血凝滞,故见少腹胀痛,睾丸坠胀,遇寒加重;寒主收引,肝脉受寒,则阴囊冷缩而痛引少腹;寒为阴邪,寒胜阻遏阳气,阳气不得布达,故见面色胱白,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泌清浊,水走肠间,而见小便清长,便溏;肝络环唇,寒滞于肝,故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弦,皆属寒盛于肝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