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校园8.43K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以塞(sè)驽钝(nú)裨补阙漏(bìquē)

陟罚(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阵和睦(háng)

费祎(yī)长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忧叹(sù)

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5、6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问题探究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7、8段。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了解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

【学习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数】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皆可),如:诸葛亮生平、三顾茅庐、长坂之败、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败走麦城、刘备托孤、阿斗刘禅、五月渡泸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有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板书:出师表)

二、整体感悟

1、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练的程度。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2、整体感悟。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6次提到“先帝”,勉励后主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的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提问:作者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三、探究阅读,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采用诵读、问答、讨论、评点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研读。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 (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 是。“俱为一体”。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 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 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 实行。“然后施行”。

⑵ 行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 益处。“有所广益”。

⑵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 到。“还于旧都”。

3、以:

⑴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 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 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 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 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 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 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 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 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 诚宜开张圣听。

⑵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

出师表

(蜀)诸葛亮

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

(6)述身世,讲经历。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四、完成课后练习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倾颓(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驽钝(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痛恨

卑鄙

所以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6)文言虚词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时候。

殊遇:厚遇。

恢弘:发扬,扩展。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2.重点句子翻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自己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忧国忧民忠贞不贰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 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非敬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1

【三维目标

1、掌握古汉语知识,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培养文言文语感;

2、培养学生以读导悟理解课文的能力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技能

3、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精炼、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以读导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快速),要求整齐朗读,同桌之间纠错。

2、列出三个词语,并分析古今异义,教师点明一字就是一词:卑鄙开张痛恨

3、列举词语,学生变换形式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再在全文中找出来排比、对偶的句子再读。

板书: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妄自菲薄(音乐美:铿锵有力,适合齐读)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

1、用心去听,感受教师的情感和语气;

2、画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且小声试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深情

1、学生尝试有感情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

2、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先分析,再带着情感范读;(引导重点句的讲析,以读导悟)

3、演习最后一段,抓住诸葛亮哭的原因,激发学生去想象当初写作的起因背景,从而体会深沉的情感。

4、分析刘禅形象以及他和诸葛亮的特殊关系,想象刘禅读了此文的情景,并由此去品味文章情感;

5、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影响,引出李密的`《陈情表》并推荐;

6、情感迁移,朗读杜甫的《蜀相》。

四、作业:收集史料,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和同桌交流。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2、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3、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教学重点: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费棉(yī)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zhào)

4.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4.励精图治。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2)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读明作者思路——所言之事。

2.读清作者情感——所陈之情。

3.读懂作者目的——所说之理。

4.读透作者苦心——所表之心。

教学重点:

读明作者思路——所言之事;读清作者情感——所陈之情

教学难点:

读懂作者目的——所说之理;读透作者苦心——所表之心

教学创意: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以互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读写互动,听说融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深刻领会诸葛亮等古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疏通字音和节奏,读通、读顺课文内容,积累重点字词含义。

2.通过表格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掌握“表”的特点。

一、老师范背,整体感知

老师背诵全文,学生对照课文看老师是否背正确。

(设计意图:老师用充满真情的背诵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正音断句

学习活动1:玩一个“异口同声”的小游戏。

具体要求:

①小组先自由练习1分钟。

②随机点小组起来读一个句子,要求读音一致、断句一致。

练习句子: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齐读无标点和无注音的句子检查自读情况,并借此疏通重要句子的字音和断句。达到读通、读顺全文的学习目标。)

三、填表学“表”,言事陈情

1.齐读标题,理解标题含义。

(明确:这是诸葛亮在出征之前给君王的一封奏表。)

2.引导学生了解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一步: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想想这封奏表一开始会写些什么呢?

(生齐读第一段)

第二步:大家觉得诸葛亮一开始是怎样的心理呢?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因为先帝去世后蜀国的境况堪忧,这里很忧虑,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忠心的臣子受先帝恩德欲回报陛下,这里是很有信心,最后希望您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不要随意地看轻自己。)

第三步:自由朗读第一段,说说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以第一段为例初步感受“表”具有言事陈情的特点,也为后面小组合作完成“声临其境”的活动熟悉步骤,做好铺垫。)

3.学习活动2:分组朗读第2—8自然段,合作完成“声临其境”的任务。具体要求:

①梳理文章内容,填写如下表格。

②体会情感,分工完成“声临其境”的朗读(形式可多样)。

③小组推荐一位同学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读出这种情感的理由。

(设计意图: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要说出段落的情感就必须先弄懂文段内容,所以此项小组活动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弄懂大意,又可以让学生结合内容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深刻感受“表”这种文体陈情言事的基本特点。)

4.明确“表”的文体特点。

思考: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概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符合“表”的文体特点吗?请结合书上“预习导读”上对于“表”的定义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既有言事也有陈情,所以是符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对照“表”的概念,结合之前的体验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归纳并且记住“表”的特点,至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可以突破。)

四、分类整理,尝试背诵

作业内容:

①分类整理重点字词“遗、诚、卑鄙、痛恨、陟罚臧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咨诹善道”等的含义。

②尝试背诵。

背诵建议:梳理课文主要思路,结合关键词提示法整理出一份“速背指南”。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导入语: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教学过程: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2、合作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了哪几条建议?在课文中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在这些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2)课文后半部分诸葛亮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总结: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o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