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来呢?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a href=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title="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一、发扬民主,营造的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其创新的潜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去学习、去探讨。要达到这种境界,一是要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教师不能动辄训斥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兴趣、情感、性格和专长。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让每个学生尽情地充分发挥个性潜能。

二、设置目标,明确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如在给初二学生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用powerpoint事先完成的本堂课的效果,学生看了后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演示本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自学激情。

三、精讲多练,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教师只讲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击自定义动画命令、选择效果选项、打开倒三角下拉菜单。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也可只讲到选自定义动画,其余部分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同一任务有多种通道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以达到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讲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应讲用鼠标右键单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等。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实际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四、分层指导,发展个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操作任务。根据自愿的原则,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或独立创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部分增加知识容量,满足各层次的学生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其间让学生要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五、着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智能和基础有一定的差异,个性和思想素质也各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等生有其长处和弱点,后进生也会有某个方面的潜能。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学生需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六、课堂评价。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的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装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群,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2]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践与创新,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沟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