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血管病的常识

老年血管类疾病有哪些你知道吗?中西医结合如何防治老年血管疾病你知道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血管病的常识,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血管病的常识

问: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什么?

答:对老年人健康威胁最大的仍然是“血管病”,仅管现在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老年血管病不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仍位居第一位,而恶性肿瘤死亡率却位居第二位。这种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故有“老年血管病”的习称。

问:什么叫“老年血管病”?

答:“老年血管病”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出现的心、脑、肾、下肢的疾病。常见于脑中风、冠心病,故熟称“心脑血管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已不限于老年人,并逐渐出现发病年龄年青化趋势。该病多数由于血管堵塞引起,临床上除脑血管病(脑梗、脑益血),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外,还常引起肾脏、肠管和下肢的缺血性病变,如动脉硬化性肾病(严重时出现肾衰需“血透“)、肠动脉缺血性绞痛、下肢缺血性坏死等。在下肢主要疾病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其表现为腿足麻木、疼痛、感染、溃烂,甚至久治不愈而需截肢。

由于这些缺血性血管病随血管而波及全身,所以又称“血管树疾病”。

又由于这类疾病常因血流受阻引起,故习称血管堵塞、梗塞、栓塞、血流受阻、血流不畅、供血不足之类疾病。

问:引起血管堵塞的原因有哪些?

答:大体有五种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的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2、 动脉痉挛:加重血管管腔狭窄。

3、 斑块脱落:重度的动脉硬化时,因血管壁斑块离血管自身营养血管距离远、供血差而坏死、脱落,脱落的坏死组织随血液流到管腔狭窄处,导致管腔突然完全堵塞,是造成心梗的重要原因。

4、 血液粘滞度升高:由于失水(大量出汗、呕吐、腹泻所至)或血脂过高,或凝血活性升高,而使血液变浓、变粘稠,使血液难于流动,易于阻塞。

5、 血栓形成:血液由于血小板聚集,血凝启动,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结成块、收缩、变硬,堵塞血管。

以上各原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病变基础,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是斑块脱落的根源,血液粘稠和血栓堵塞是重要因素。

问:如何预防“血管病”的发生?

答:1、 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和加速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此三高是导致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其中尤其是高血压对血管硬化的影响因素特别大,有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比血压正常者患冠心病的几率高出5~8倍,可见其对血管的破坏作用之大。预防方法:饮食平衡(少晕多素、少动物油,多植物油)控制热量、多食水果、蔬菜;即时、有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2、 防血管痉挛:控制情绪,调整心态,防过喜过悲、防情绪激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冬天早睡晚起),避免血管痉挛(尤其是冠状动脉痉挛)。必要时服药预防,如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片、硝苯地平片等;

3、 防血液粘稠:高血凝是血变粘稠的主要原因,其预防原理复杂。这里简略介绍一下“高血凝”概念。血液里有一种物质,专起凝血作用,以达止血目的。这一物质是纤维蛋白,平时以纤维蛋白原形式存在于血中,使血呈现液态,随着其转为纤维蛋白的量的多少,血液可分别呈现液态、胶态、固态。

控制纤维蛋白量的多少在体内有二个系统:一类是促凝/抗凝系统,一类是纤溶系统。当促凝因子活性增高和/或抗凝因子活性降低,血液向固态方向转化,反之促凝因子活性降低和/或抗凝因子活性增高,血液向液态方向转化;而纤溶系统是将已形成纤维蛋白分解,使血液由固态转为液态。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二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流动性。可降低血凝状态的药物有西药华法林、肝素,以及活血化瘀中药。此外增加水份、降低血脂也可降低血粘稠性,有利血液流动。

4、 防血栓形成:西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中药既可抑制纤维蛋白形成,也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都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5、 防斑块破裂、脱落——动脉硬化斑块脱落是难防难治的病变,目前无有效药物阻止脱落或促其溶解,必要时,可对斑块较大处装预防性支架.

问:“血管病”发生后怎样治疗?

答:1、 针对动脉硬化治疗:药物效果不好,血管内安装支架(治疗性)、进行搭桥是目前最有效办法;

2、 针对血管痉挛的治疗:多见于心绞痛的治疗。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片、硝酸异山梨酯)疗效肯定、见效快;中药(速效救心丸)疗效尚可,重症患者疗效不及硝酸甘油;

3、 针对血液粘稠的治疗:运用降脂药(他汀类)、降糖药可辅佐降低血液粘稠性,而降低血凝的关键,是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分解。具有这一药理作用的药物目前只有“尿激酶”及其同类物“阿替普酶”。此类药物由于“有效时间窗”问题而影响疗效(详情见后述),所以临床上多使用活血化瘀中药代替治疗。

4、 针对血栓的治疗:西药尿激酶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溶栓药,它可使已凝固的血栓溶化(如前所述,起溶解、切断纤维蛋白的.作用),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使梗死区组织恢复供血,这是治疗因血栓引起的脑梗、心梗最有效的药物(医学界称“特效药”)。但是此药有一致命缺点,即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发病后3小时内用药才有效;这个时间在医学术语中称“有效时间窗”,正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因而也严重制约了“脑梗”、“心梗”的疗效;因此,据2012年7月5日《健康报》报导:“根据‘十一五’期间调查显示,我国仅有16%的急性脑梗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其中只有1.3%的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这就是说“仅有0.2%的急性脑梗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而99.8%的未能使用溶栓药物”。其原因主要是超过“有效时间窗”而用药无效,此外,由于此药在人群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异位出血等,因此对于绝大部分超过“有效时间窗”的患者,为了安全起见,多数使用活血化瘀药的中成药代替治疗。

但由于目前上市的这类中成药,各种配方组成不同,在溶栓方面的疗效还在探索中,未形成共识,因而多数学者认为,用于降低血液粘度疗效尚可,用于溶解血栓疗效较差或不确切。

5、 针对斑块破裂、脱落治疗:对已脱落者,治疗效果差,最好是预防性装支架,保护斑块,防止脱落。

问:你在“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哪些体会和创新之处?

答:本人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在缺血性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中,也做了一定研究。从中体会到:有效溶解血栓是目前药物治疗血管阻塞的关键措施,也是目前药物治疗的难点,由于“尿激酶”及新开发的“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的“有效时间窗”均在3~4.5小时之间,严重制约其使用及疗效,所以本人花多年时间研究中药溶栓问题。

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数十种,组成的复方也有上百种,目前在医院使用的复方中成药也有数十种,他们对于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脑梗、心梗、下肢缺血坏死)都有一定疗效,但是不同的配方对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疗效各不相同,而对多数重症患者,疗效显得一般或较差。如脑梗患者经治疗后多次复发,心绞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仍频发;下肢缺血性坏死久治不愈,不少落到截肢的结局。

基于以上状况,本人下决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设计专用于打通血管堵塞的配方,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多数优于现有中成药。能有效溶解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使部分或大部分器官恢复了原有功能。

中药复方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示出中药一大优势——不受发病时间限制,即运用中药溶栓已无须考虑 “有效时间窗”的概念了,但是也有中药的共同缺点——起效时间慢,多数需1~2周方显示疗效。

问:目前你使用中药复方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哪些“血管病”?

答:目前可用中药复方有效治疗的疾病或症状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脑供血障碍性疾病

1、脑腔隙性梗塞(腔梗)后,经正规治疗,头晕(头昏)、头痛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者。

2、脑梗发作二次以上,经住院正规治疗,仍频繁发作,或伴有头晕(头昏)、头痛,或肢体麻木,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或不能行走(半身不遂),或手、足颤抖者。

(二)心脏供血障碍性疾病(冠心病)

1、心绞痛频繁发作:经冠脉造影,有冠状动脉狭窄,但小于70%,已用中西药正规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未完全控制者。

2、经冠脉造影证实狭窄大于70%,已安装支架,并同时服药治疗,症状仍未完全控制者。

3、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并已安装支架或已行血管搭桥,症状消失几年后又复发,不便再行非药物治疗,且服常规药物无效者。

(三)下肢血流障碍

1、糖尿病足经正规治疗,病情仍无好转,甚至加重、出现坏疽或需截肢者。

2、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坏死,经正规治疗,病情仍无好转,甚至加重、或需截肢者。

3、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如肿胀、骚痒、抽搐、皮肤苔藓化、破溃感染、甚至转化为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熟称:老烂腿)患者。

4、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二个月正规治疗,患肢仍肿胀、疼痛,病情无缓解迹象者。

(四)心腔内附壁血栓

风心病、房颤等患者心腔内有附壁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引起器官动脉栓塞(如脑梗塞、下肢动脉梗塞)者,可行预防性溶栓治疗。

注:所谓“正规”治疗:指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生亲诊,并做过相关辅助检查(如彩色B超、CT、磁共震、血管造影及相关生化检验),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通常多用四联疗法:如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管痉挛药。有的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加用相应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