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校园2.57W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低效和无序又是有目共睹的:有的语文课堂我问你答,师与生之间一一对应的单向交流,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听起来很热闹,师生对话频率很高,但这样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跑,跟着问题转,哪有时间自己去阅读、理解、感悟?有的则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充当对话主角的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的学生,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更多的语文课堂是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常常听到老师这样一句话: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复述一遍,不作任何评价,或一个劲地说“好、好??”,或者为达到老师想要的答案,一味追问:你读懂了什么?剖析这一现象,教师能遵从新理念,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感悟,并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机会,但可能教师备课不到位,可能对教材缺乏更深的钻研,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不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就会出现理解浮于文章表面的,甚至游离文本的现象。这种对话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但却极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善用阅读期待,促使积极阅读。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

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我总是先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得怎样”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特级教师贺诚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跳跃式导读,步步深入,步步为营: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善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阅读期待下的阅读,不是阅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阅读者有一种积极的阅读心理,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对文本意义进行发掘,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

教学中,我们要善用阅读期待,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促使形式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二、保证读书时间,强化自主阅读。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有这样一段: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找句子,自读自误)。

反馈:

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师: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时,心情怎样?

生:他一定非常高兴,会叫起来。

生;他会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生:(用多种方式读好这两个句子)读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重点处做足文章,虽然上述片段只为读好两个句子,但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读,来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让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情”。而每一次读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