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浅谈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校园2.26W

今天语文课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雨铃铛》一课。 按照我的备课设计,这节课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认识本课十一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浅谈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小雨沙沙》这首歌,并配以雨的录象。学生曾在艺术课学过这首歌,他们边看画面边拍手唱歌,轻松而愉快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中。

接着我请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并随文出示了本课生字组成的八个词语,再从词语中提出十一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识字方法。汇报时一个小组用连词的方法记住了“盖房、房檐、铃铛”,其中“盖房”一词课文中并没出现,而是学生自己用两个生字组成的新词。另一个小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洒、响、沙、招、珠”。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曾在动画片《七龙珠》中见过“珠”字。我评价说:“你看,他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就更有意思了。”立刻有学生又提出“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还有的学生想到把“展昭”的昭去掉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招呼的招。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评价道:“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体会文章情感时,我播放了一段舒缓的轻音乐,曲中穿插着钢琴伴奏,很像雨点落下的节奏。学生边听音乐边闭目想象春雨、春色。有的学生仿佛看到雨点掉到了叶子上,又从叶子滑落到树根上,落到有水的地方,打出许多水波;有的仿佛看到暖暖的阳光照到小河里,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有的看到蝴蝶换上了新装,正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还有的看到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充满了自己对春雨、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上的两个教学片断,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它们使整个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与新知识的学习相互结合,使得整堂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其他课程一样,传统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体系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怎样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努力创设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

1、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不留一点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形成了有教师单向创收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并由此衍生出很多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和呆板的章法讲解的课堂教学程式。教师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生怕学生“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思路,干扰教学进程,影响了原订的教学计划划,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真正活动起来的课堂是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它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火花,“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差异性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常识、探究而发生某些错误,完全是正常的,学生正是在互相的比较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它既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节外生枝,它是以老师设计的活动为基础而激发的一种生命的激情,是教学活动的升华。因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活动的因素与品质,了解孩子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利于发挥潜能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可能有生成的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因为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在下册的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而我改变了以往的听录音初读课文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初读课文前组织学生回顾阅读。

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再运用借助拼音、询问他人、猜字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课堂实效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完成阅读;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难题。由于学生不是被动地跟录音学读课文,参与学习的热情相对于听录音读课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再如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解决识字问题。教学《雨铃铛》一课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本课的生字进行归类,研究出不同的识字方法:用连词的方法记住“盖房、房檐和铃铛”;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洒、沙、招、响”;想象的方法记住“串”;记忆“泼”字时,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水力(三点水)发电”,不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这些识字方法是通过多节语文课的多次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的。在掌握了这些识字

方法后,他们有能力独立识记本课的十一个生字,教师没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一步一步地去教了。如果那样做,反而会遏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课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语文课堂的开放成为纸上谈兵。

2、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郑国民教授曾经阐述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在课堂提问中,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能激发孩子的思考;第二,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总是能引起思维的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同时孩子与孩子之间、教师之间引起对话。从教材的改编也不难看出,每篇课文后面的提问由原来的三、四个削减为现在的一个,问题的设计也相当精心。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的每一次提问都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如《雨铃铛》一课的课堂提问,教材原设计的是“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试讲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相当困难,思维很受局限。于是,我大胆突破教材,舍弃了教材中的问题设计,而换成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雨的声音是沙沙响,沙沙响。”这是学生从书中了解到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洒落到了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这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还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所想到的也谈了出来:“读了这首儿歌,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正是由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得以激发。

再如《雨铃铛》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春雨赋予万物的勃勃生机后,我设计了续编儿歌的环节,“除了小燕子,春雨还会招呼谁?”学生一边想象春天万物的变化,一边将所想到的内容以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问题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教学《美丽的彩虹》一课,当问学生“你觉得彩虹像什么?”时,有的学生说:“彩虹像幼儿园的滑梯。”有的说;“彩虹像飘舞的彩带”,还有的说:“彩虹像春姑娘的头发,五颜六色的。”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做相机诱导、即时锤炼,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

二、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富有创造的激情。他们急于表现,也急于交流,所能发生的一切也许是我们在备课中无法预知的。因而目标的设定不应该仅在上课之前,还应该产生并变动于行动的过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无疑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ji,对实质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即时评价是对学生的某一表现当场及时所作的评价,总的原则是为素质教育服务。体贴学生学习时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为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其区别于其他评价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性、瞬时性。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一闪而过,似流星划过夜空一般,虽然短暂,却光彩夺目,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如果学生的表现突出,或此项意见具有独创性,或此番表述对大家很有启发,教师可以采用“**方法”“**意见”的命名,使之得到很大的鼓励,使大家都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师还需努力发挥课堂即时评价的广泛性、针对性、持续性的特征,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

1、树立课堂即时评价的意识,选择策略。

课堂的即时评价就象车前的马、线上的针,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同时,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因此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也正是即时评价的价值精髓。有经验的老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给予适度的评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靠教师评价来维持的,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并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而且还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2、突出评价的针对性,体现学科特点.

如《雨铃铛》一课,我除了在朗读指导中给学生“雨铃铛”的奖励外,更多的给予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性评价。例如:在“珠”字的学习中,一学生说“这个‘珠’ 字,还是‘宝莲珠’的‘珠’。”我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起来。“招’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展昭’的‘昭’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有帮我们 多认识了一个新字。”认读生字时,有一名学生将“洒”读成了“酒”,一位学生马上纠正:“酒比洒多了一条横。”我马上评价说:“这两位同学都非常注意在生活中识字,不过后面 的这位同学更注意观察,谢谢你们帮大家多认了一个字。”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 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在发言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更受益的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榜样的目标,更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正所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 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进发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

3、把握契机,恰当运用“延迟性”原则。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几种状况:一是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寥寥无几,没有积极的反应。于是,教师便急于引导,急于 暗示,以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为最终目的。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正需要学生冷静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一呼而应;二是当孩子思维偏离了主线,老师又着急了。既伯把其他学生的 思维打乱,又伯耽误时间,于是连忙制止孩子的发言。这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独特体验,并 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这里,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孩子的回答,而是首先鼓励他把话 说完,然后从中找出相关内容,因势利导;三是当提问后,学生发言马上符合要求时,教 师急于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这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空间。而应 该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他是这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 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运用学科间的融合增添课堂活力。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人的想象,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音乐能安抚情绪,吸引注意。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更短,一堂课,对大部分小学生来件很难做到自始至终,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维持学舌感的有意注意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音乐引进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上课预备铃响后,播放音乐,小朋友们跟着音 乐一起唱,在节奏轻快的歌声中,就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迅速地坐好,进入学习状态。在执教《雨铃挡》一课时,导入部分就是与艺术课相结合,以歌曲〈小雨沙沙》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问游戏”或“课间操”更离不开音乐的辅助。利用音乐或唱、或跳、或玩,虽然占用了课堂上一二分钟,但是这为下半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能创设情境,促进感悟,渲染情感。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象中构造起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这些刚认识

汉字的`孩子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情感。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她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本课在平日教学中,我将音乐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闭目想象,激发学生情感,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春天的手》一课,为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我选了一首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思维非常活跃:“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牧娃在吹笛子。”,“我看到小草在笑。”,“我看到一座山上有一个很大的瀑布,瀑布上还有一座连锁桥,很多小乌在唱歌。”,“我还看到了蒲公英。”正是由于情感得到激发,接下来的课文朗读才会那女有 声有色。再如:《雨铃铛》一课,我选取了一首带有雨点下落节奏的乐曲,通过想象,有的学生说“我看到天上落下来的雨掉到了叶子上,又从叶子上掉到树根上,落到有水的地方, 就出来好几个圈。”有的说“我看暖暖的阳光照到小河里,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我看到春雨的形状像针,很细,我伸出手来接了一把。”“我看到太阳出来了,天空中出现了彩虹。”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情感得到了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知道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有一定的作用。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畅游,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会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火红的枫叶》一课,在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心里话后,我播放了一首感情深沉的曲子。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课文来,朗朗的读书声与动人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不禁令我及听课的老师心潮澎湃,师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堡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四、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0世纪,对课程内容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面对21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事业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上,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语文实践活动义不容辞的成为课改首选,它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识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的主要内容,《大纲》提出“在1-2年级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随文识字外,开展生动有趣的识字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增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班级中开展了“识字快车”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大量识字。每位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制一辆小卡车,车厢可以随意开关,并在车厢上注明自己姓名和“识字快车”。将卡纸裁成若干小块。学生每天将识记的字、词先让家长帮助写在纸片上,慢慢地由学生自己学写,写好后认读几,投入快车。学生可随时打开车厢复习。教师每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次,比比谁认识的字最多,同时,这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再及时进行总结激励。为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为每个月份制定了活动小主题。如“我为快车加点油”、“评选特快号列车”、“我是超级小司机”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了识字快车,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他们千方百计集卡识字。一学期以,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在和爸爸妈妈外出游玩时,能够主动留心观察,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及时请教爸爸妈妈,回家后立刻记录在小卡片上。在阅读报刊书籍时,也能够随时学习。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能集卡300多张,打开小快车,看看自己的学习成

绩,他们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开展活动以来,学生能够将课外识字与课堂的随文识字联系起来,为识字教学增添了不少情趣。如在认识“壮”时,学生立刻举手说:“我认识这个字,我爸爸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壮。”学习“乱”字时,又有学生提出自己曾经在标语牌上见过这个字——“禁止乱扔瓜果皮核”。在教学“传”字时,学生回答到:“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水浒传》的传。”

《家》这一单元通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贴近生活,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生乐于交流,敢于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正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从没用的报纸、广告或说明书上剪下自己新认识的十个字,贴在下面或抄在下面”。学生。通过主动地寻找、探究、亲身实践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再如“和爸爸妈妈制定一个《家庭劳动公约》”,学习的汉字能够服务于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进一步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在实践活动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活泼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