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如何叙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校园1.33W

落实教学目标

如何叙写小学<a href=数学教学目标" title="如何叙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紧扣课标和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因此之前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系统和每单元的教学任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其次把握尺度。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违背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又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施目标

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讲究方法。出示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出示目标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学习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向既定目标挺进。

1.直接了当。通过教师简单的谈话直接了当地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本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2.分步出示。鉴于学生对目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分步到位有层次展示目标,并对出示的第几个具体目标作必需的解释;3.画龙点睛。在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出示学习目标。

在这一方面洋思中学走出了成功之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中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然后在给定时间内让学生去自学,目标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自学指导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时间规定了效益。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节约了大量时间为后面进行自学检测,当堂训练留足了时间。

叙写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

行为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行为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解答某种类型的问题”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而“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之类的表述其主体都是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都是不合适的。

2.行为动词

行为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能够作出某种行为,而这是要用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的,行为动词的选择使用要能够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要能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陈述中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为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判定”“解决”等。陈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识别给定图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行为条件

行为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图形”“不使用计算器”“十分钟内完成”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

4.表现程度

行为目标的表述需要指明表现程度,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一定存在着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叙行为结果,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我们希望达成的结果,即以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来评价学习效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有一半人能……”“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完全正确”等。

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目标教学的实施

1、目标的认定。授课前,教师利用小黑板,开幻灯机,放投影仪,设问,口述等形式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就有了定向控制。

2、学法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教师要用简要、精练的语言的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即讲解),不能单纯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数学课上成既有学生主动活动(实际操作),又有教师讲解引导,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目标的测评。目标的测评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课中所掌握基础知识进行一项形成性的评价,是通过质疑问题,做题训练等方式完成,其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督导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本课学习目标实施情况,使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安排训练补救措施,让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信息中得到交流。

4、目标的巩固。教师为了学生把所学知识牢牢地保持在记忆中,就必须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训练(即练习课),如“一位数除二位数商二位数”的练习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