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通用7篇)

校园2.76W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通过几张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引出神话故事导入文本,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地球上什么都有了,单单缺少什么?为话题引出“女娲造人”这则神话故事。

二、整体感知

说说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小组合作完成)

三、学习研讨(小组合作探讨完成)

1、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女娲的重要句子,读一读。

教师指导学生先找出来之后,再读,读的时候思考: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2、教师总结女娲的形象:她是神通广大的“神”,她有着神奇的创造力,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像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3、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魅力。

4、课堂小练笔:

“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

四、活动研讨

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解题思路:先从课文中标出《风俗通》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练习

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七、、推荐阅读: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2、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过默读、圈画、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发明性想像改编神话。

3、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导入课文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投影──中国古代神话。)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

生(齐答):盘古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盘古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

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

生: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女娲造人》和女娲造人画像。)

二、学生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教师逐步引导: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

(学生一脸迷惑与期盼。)

师:一本古书──《太平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

(齐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大致意思,老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师:感悟能力不错!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译文。(教师点击译文。)

学生朗读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布置男女婚配。──《风俗通》)

师:(创设阅读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点击投影:“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生1:更喜欢课文,因为它生动。

生2:更喜欢课文,因为它比《风俗通》里的资料更具体。

生3:我觉得还是《风俗通》里的简洁明了。

生4:《风俗通》里的虽然简洁明了,但是缺乏生动的情节。

生5:课文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

师: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

(点击投影:“假如喜欢,请把它范文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师: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动画,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家长听听。

四、师生一起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只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考虑、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推荐与讨论。

4、全班推荐与讨论。

生1:我来读一读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女娲看着她亲手发明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获得是快乐的。

师:你朗读得有感情。谁来汇报其他的收获?

生2:我看出女娲其实是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如第4节写道:“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也很聪明。如第4节:“她忽然灵机一动……”,想出造人的主意。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还有如第12节的“这些小人儿在她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抚慰”。从中我体会到发明的快乐。

师:同学们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神话知识导入

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

1.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2.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内容探究

1.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写的《女娲造人》比《风俗通》对女娲造人的描述丰富许多,作者补充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一部分?说说为什么。

举例:(1)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2)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细节描写,具体分析女娲形象。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喜欢内容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娲形象以及人类被造出来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情。

(四)想象写作

1.神话是古人创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摆脱袁珂想象的情节,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2.交流习作,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从阅读体会到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问题探究

1.《风俗通》中说:“故富贵者,黄土人;凡庸贫贱者,引縆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

了解《风俗通》──理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读古书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神话是古人因当时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自然现象等的产物,如今人类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探索和结论,为什么这些神话依然流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

(1)神话中构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实世界的反映,蕴藏着历史的真相,表现着精神的追求,让人们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话中有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神话本身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蕴含着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文化等,给人艺术的审美享受与深刻的启迪。

(3)神话是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读来亲切感人。例如盘古的英雄形象,女娲的母亲形象,精卫填海的斗士形象等。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神话的美好,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观点。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2.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袁珂《盘古开天辟地》,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2.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想象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话动画片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作者简介

袁珂,神话学家。

四、关于神话

五、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六、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七、探究品味

1、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3、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4、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八、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九、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十、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一、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3、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体会联想和想象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重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难点)。

3、激发探知未知领域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作者介绍: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一篇神话,它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象,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扩充而成。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

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对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作出解释,于是借助想象和幻想进行解释的结果。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开辟(pì)澄澈(chéng)(chè)生气蓬勃(péng)(bó)幽光(yōu)

绵延(mián)揉(róu)莽莽榛榛(mǎng)(zhēn)掺水(chān)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②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③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④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⑤澄澈:清澈,水清见底。⑥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⑦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3、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请以此为基础概述故事情节(短文见书165页)。

【课堂探究】

1、探究课后练习一,直接将探究的结果写在书上。

丰富的内容: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速读课文,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如:①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例:“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②女娲是一个普通的“人”。例:“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③女娲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例:“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④女娲是一个勤劳的母亲。例:“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⑤女娲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例:“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明确: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利用小组交流的时间将情节要点(记叙文6要素)列在横线上。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

  七年级《女娲造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的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想像加工;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体味两种主要情感: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2、进行想像力训练,激发学生想像力。

教学设想:

《女娲造人》是新课改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首次教学这篇新课文,拟作如下设想:第一,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方面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营造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童年时候便不乏疑问,后来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多,我们豁然开朗。但是,在人类科技不发达的蒙昧时代,人类却无法解释自己诞生的奥秘,他们会借助各种奇幻的想像来给自己的疑问画个美丽虚幻的圆,来告慰自己渴求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窥探一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吧。

二、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小黑板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小黑板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內容,和神话故事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③讨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三、探究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本文借助丰富的想像力,不仅写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围绕“鲜明的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获得更多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方法指导:

a、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其形象。

b、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句子,再说说你对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总结: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如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四、想像力训练: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创编一个新的《女娲造人》的神话,说给大家听听。(开展小组竞赛)

五、拓展延伸: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提示: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要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七、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有目的地搜寻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科学的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反思

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