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

今天进行了《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有几分喜悦,也有几分遗憾。

人教版六<a href=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 title="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前也曾经执教这节课,但总感觉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却很迷茫。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的尴尬,在本次的达标课中,特意选取这节课来上。一开始决定上这节课,自己也是觉得很为难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从网上搜集资料,没有找到名师的课例,其他课例看了都觉得不令人满意,所以最后索性抛开别人的设计而进行设计。

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因为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必须有一个有趣的情境合适的导入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思之很久,最后忽然想到了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一个例子,因此决定用此来导入: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想到青蛙,耳边又响起两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不正蕴含着正比例的意义吗?想至此,一阵窃喜,就这样导入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导入很意外也很有兴趣,看来,导入是成功的。

第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课本上选取的是有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的例子,对学生来讲,感觉是有点吃力的,因此就顺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这两个量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发现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再从右向左观察发现变化情况,然后再结合起来观察,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去纵向观察两个相对应的量,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相对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从而由三点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一、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三、比值是否一定。这样的安排,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三、练习的设计。第一题,看到“速度”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两者是正比例的关系。第二题,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第三题,通过年级和跳高的高度,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四、知识拓展应用。由金字塔古代的测量引出物体和影长这两种量,通过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的表格,让学生来观察判断两者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第五、全课总结。由课始的问题,诗中的哪句诗蕴含了正比例的含义前后呼应来总结,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祝愿学生有付出就有相应的收获,让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这样的结语,让数学课显得意味深长。

以上是对本节课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学设计有新意,层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数学学习于轻松愉悦中。

课后和领导、听课老师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情绪还欠缺,回答问题不太积极,很害怕出错。也许是听课老师较多的缘故,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没有很好的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多学生显得很拘谨,尤其是开始,站起来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后来慢慢的有所改观。二是对于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量是正比例的关系,这两种说法强调的不太够,以至在开始的判断中学生表述不很清楚。三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对照三条性质来判断的基础上,没有引导学生怎样更快的去判断的方法,完全可以抓住比值一定这一根本性质来进行快速的判断。因为只要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一定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一定是以至的。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对此有所感悟,但是我没有让学生来进一步的总结。其实,原来的教学,最后总是让学生这样来判断的,效果也不好。我想不好的原因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这样来判断,而省去了依照三条性质判断的过程,虽然是捷径,但学生没有很好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必经之路。看来,在教学设计上,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下就不得不亡羊补牢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

另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仅仅有数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节课是我们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展示,学习是提高的最佳捷径,我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