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2017成人高考医学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讲义

中药化学是成考医学综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那么关于中药化学的复习讲义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医学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讲义,希望大家喜欢。

2017成人高考医学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讲义

  成人高考医学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讲义

第一节 绪 论

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

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

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

(4)提取方法:

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

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

特点:

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连用及IR、MS联用,高效快速的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非溶剂提取法

(1)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升华法: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提取。

  成考医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便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体内Ca2+的增加可促使小体内的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内。递质扩散到后膜与其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产生突触后电位,改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完成了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如果是兴奋性突触,则突触小体囊泡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促使Na+内流,使后膜内电位上升,形成局部去极化。其结果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经过总和而产生动作电位,使后膜兴奋。这种发生的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小体囊泡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主要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引起Cl-内流,使原有的膜电位增大,发生局部超极化,结果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四、突触传递的特点

(一)单向传布

在人为刺激神经时,兴奋可由刺激点爆发后沿神经纤维向两个方向传导(双向性);但在中枢内大量存在的化学性突触处,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也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

(二)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突触部分比较缓慢,称为突触延搁。这是因为兴奋越过突触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其中包括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发挥作用等环节。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0.3~0.5ms。

(三)总和

单根神经纤维的一次冲动引起的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数量以及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并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如果同一突触前膜连续多次兴奋或许多突触前轴突末梢同时将冲动传至同一突触后神经元,则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经过时间性或空间性总和而达到阈电位,从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称为兴奋的总和。抑制也可以总和,其结果是使突触后神经元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一反射活动中,如同时分别记录传入与传出的冲动频率,则可测得两者的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的兴奋节律来自传出神经元,而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人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中问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五)后放(后发放、后放电)

一个感觉神经元接受一次强刺激时,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接连发放若干个神经冲动,并可出现予刺激停止以后,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后发放是冲动通过若干个中间神经元形成回路联系造成的。

(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同时,突触部位也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二氧化碳和麻醉剂等因素均可作用于中枢而改变其兴奋性,亦即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成考医学综合复习笔记

1、试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特点:1、需要载体。2、消耗能量。3、转运时有饱和现象。4、有竞争现象。5、当一侧药物转韵完毕后,转运停止。

2、试述血浆半衰期及其临床意义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临床意义:可以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所需要的时间。

3、简述药酶诱导剂及其临床意义

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酶诱导可引起合用的底物药物代谢速率加快,因而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增强或减弱。

4、简述生物利用度及临床意义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有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之分。意义:反映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程度;评价药物质量的指标。

5、简述首关消除及临床意义

首关消除(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门静脉,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圝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受到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2)实际意义:首关消除强的药物应加大给药剂量,或改用其他给药方法,以避免疗效降低。

6.一级消除又称线性消除,等比消除,是指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有如下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