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 [篇1]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科的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它作为美术学科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是美术课堂的主线乃至灵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

一、用创意想象训练法,激发想象。

创意想象训练法,就是将客观物象本身的各部分特有的形体,让孩子们加以思考及联想,将对象夸张放大或缩小甚至替换,使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围绕某一物象、某一主题呈现发散性思维状态,由此引发孩子潜在的创想能力,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创意空间中,通过自我观察、思考、感悟,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并赋予物体对象的新的意义,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多样化的个性情感,表达出与成人不一样的自我心境及奇思妙想,使他们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随意联想训练法

让学生随意用各种线条比如,直线、弧线、斜线等构成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意的造型给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发现中寻找意外的惊喜。这种简洁单纯的创意训练,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在发散中创造新奇。

(2)强调外形夸张或缩小创意训练法

将对象的某些局部特征加以夸张、扩大,使其成为画面中的主体部分,从而吸引人们的视线,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课的《生日快乐》,教材其中一幅学生作业就是利用夸张、缩小的训练方法。生日蛋糕被夸大、充斥着整个画面,而吃蛋糕的人有的坐着、趴着、躺在蛋糕上,造型夸张有趣。

(3)物象替代训练法

指物象在某一位置上的更改或变化,物象位置替换以反常规、求异、破坏来追求不同凡响的变化。转换替代是艺术中出奇制胜的方法,是丰富的艺术想象的发展,不拘一格

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孩子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创造新奇。将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事物、图形重组构建,转换替代创造出新的物象。生活中有的物象之间有很相似的地方,使人产生联想。毕加索就巧妙地用自行车的座垫与把手的形状创作了一件作品《牛头》。

(4)点、线、面巧妙组合训练法

点、线、面是美术教学中的三个好朋友,在造型设计和绘画创作中,它的运用表达及处理的不同效果,将体现出不同的想法。对孩子们来说掌握了点、线、面的构成组合方式,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在教学中为了不使 点、线、面显得枯燥,可以让小朋友们将点、线、面结合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物体来表现。(如:花朵、小鸟、树叶、瓶子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的知识,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儿童他们思想活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充分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力。

三、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创想力。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创想能力。美术教材中有很多这种丰富的活动,例如:盘泥条、做玩偶、用纸盒做“城堡”、用毛线、蛋壳做人偶,以及剪纸等等。美术课也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减少束缚感,营造新鲜感、自由感的学习氛围。用有洞的饮料瓶装上水在地上作画、秋天捡回的树叶和孩子们一起拼贴、拓印。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

四、用感官和艺术氛围,激发创想力。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来刺激孩子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并茂来传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他们的联想。在讲一年级《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时,让学生欣赏老师制作的课件或图片,孩子们被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有如身临其境,而且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装饰热带鱼的时候,他们可以大胆想象。在讲二年级《听听画画》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听听曲,唱唱歌,通过感受音乐,把自己的心境画下来。在上一年级《小鸟找家》一课时,教师通过创编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拟人化的故事情节,学生很容易融入其中,感受小鸟的喜怒哀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创想能力。

通过看、听、说这些感官刺激和艺术氛围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每位老师应该根据学校对美术教学的投入情况来设计教学,经济投入多的学校,可在必要时,运用一些特殊的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话,那就应该因地制宜地想方法,来达到加深学生对美术体验的目的。作为美术老师,应当顺应时代要求,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大胆描绘,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想意识,让孩子们展开雏鹰般的想象翅膀去自由飞翔。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 [篇2]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真正意义来说,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像”与“不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又是谈之容易,做之则难,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所有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共同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高于思维,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而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正是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自我,让学生在自主中寻找创新的源泉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确立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产生执著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主体主动参与,唤起创新。“创新是一项艰苦的自主性劳动",孩子只有在自主、自由的天地里,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只有发现了自己,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够被合理地开发。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在目前小学美术的课堂上,许多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儿童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而是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

注重自我,意味着创新的源泉是从学生自身开始.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象、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以“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象”靠拢,从而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不教而教”,例如:在教二年级《太阳》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学生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学生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学生一些提问,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的思维范围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们;“教”就是要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二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本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各样的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涂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当然,让孩子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原来这么丰富”,他们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兴趣,唤起创新,激发创新。自主的参与,是创造的不竭源泉。二、注重生活,在自然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显得尤其重要。

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感受声音》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他们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应该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教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进发。例如:四年级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再请他们们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呢?也就是要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等手段,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给孩子一个情境,他们就会挖掘,就会在创新的路上走得很远。

三、注重实践,在快乐的成功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课堂中的技术性活动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技术性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心理品质。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并内化成能力,实践是培养学生成功的最有效的途径,实践也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阵地。我们教育者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

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树立起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创新不是凭空的想象,没有实践,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有枯竭的时候。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想,美术学科也应该是这样。

例如,我在教《奇妙多姿的树》(装饰画)时,进行“树”的装饰画学习,这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对照新课程标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设计一节课,让学生来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讲清了“造树”的要求后,我从袋子里拿出一件件物品:干枯的树枝、压扁的树叶、随意捡的石块、空了的药瓶、一团纸巾、一块碎布、一盒象棋子……。我指着这些东西,微笑着看着同学们。学生惊奇的目光慢慢的流露出兴奋的眼神——

“老师,树枝可以当笔来用,也可以用来压印树干”。

“老师,如果用象棋子来压印树叶,一定很好看!”

“老师,还可以用象棋子滚动压印成树干、树枝”。

“老师,纸巾可以……”。

沸腾的教室成了创新思维的海洋……

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个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战”。我又故意将了学生一军,我拿出一幅范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一幅树的装饰画,好不好看?”

“不好看!”

“为什么?”

“很乱……都不象树了!”

“对,装饰画的树,虽然不象写生画的树那样形象逼真,但也要有树的基本结构特征,树叶也要有疏密的变化,装饰的手法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统一、整齐、有序是它的美的法则。所以,你们在创作时,也一定要注意装饰画的美感哦。”

在接下来的创作活动课中,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树”的装饰画的创作,还有不少同学在实践中能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有的同学用一把橡皮筋拓印出一幅树的装饰画,画面活泼轻松,效果独特。

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掌的边沿进行拓印。

有的同学利用水粉颜料的粘性特点,用白色颜料画出树形,然后用直尺刮出各色的粉笔屑,粉笔屑落在颜料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棵“彩色粉笔树"。

还有同学用采摘来的长草,沾上颜色,在纸上“摔打"出一棵有趣的树。

还有同学用废弃的扫把毛,压印出一幅别致的装饰画。

还有……

看着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感受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我的心也在沸腾——孩子们并不缺少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不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我想如果缺少什么的话,缺少的其实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和引导的方法。一个没有创新观念的老师如何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让学生去实践,只有实践,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得到创造的做,走向创新之路。

四、注重过程,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价值

哪个不希望成功,谁不希望自己被承认和肯定。对于学生来是说,赞扬和肯定,那就是他们创新的动力。

一次我在教学生画《夏日情景》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把太阳画成了蓝色,于是我很不解地问: “你的太阳为什么是蓝色的呢?’’他却说: “夏天太热了,如果太阳是蓝色的话天气就不会太热,小朋友就可以出来玩了!,,原来他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同学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学生们进行有创意的表现,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进而,增长他们创新的主观意识。

我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