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资格证 > 银行从业

2017银行从业初级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精选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6银行从业初级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精选,希望对您的学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2017银行从业初级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精选

  【知识点一】风险管理

  A 银行风险的种类: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和战略风险九大类。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B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1.资产风险管理阶段

2.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4.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C 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其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一收益分析的质量,在银行系统内实现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标准的统一,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系统化。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为了有效地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银行通常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无论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D风险管理流程:

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步骤。一般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了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控制、决策的责任。

  1.风险识别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后果,识别的方法及其效果。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即了解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分析引起风险事件的原因。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3.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可以将风险在进一步加大之前识别出来;二是报告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质量与效果。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知识点二】公司治理

A涵义: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银行的投资者为了实现对银行控制并获得良好回报,针对银行运作所设计的各种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制度安排的总和。

  B公司治理的主体

银行公司治理的主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C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监事以外,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职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商业银行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银行应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共同推动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2)银行应为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供必要的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益相关者应有机会和途径获得赔偿;(3)银行应向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4)银行应鼓励职工通过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反映职工对银行经营、财务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的意见;(5)银行应在保持银行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银行的社会责任。

D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持续有效的重要保证和促进因素。商业银行应披露下列公司治理信息:

(1)年度内召开股东大会情况;

(2)董事会的构成及其工作情况;

(3)监事会的构成及其工作情况;

(环球网校小编整理银行业初级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公司治理)

(4)高级管理层成员构成及其基本情况;

(5)银行部门与分支机构设置情况;

(环球网校小编整理银行业初级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公司治理)

(6)独立董事的工作情况。

  【知识点三】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

  作用过程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Deposit-reserve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发展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是指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水平。

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会使得利率被迫上升,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上调目的: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

“加息属于意料之中,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大货币工具同时使用,这在本轮调控中还是第一次。”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2007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汤敏说,此次央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是这几年来较大的动作,此举表明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汤敏说,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票市场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说。

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屡次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赚钱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伴随着基准利率的调整,相关房贷利率也会上调,这将适当加大购房者的压力。不过,从五年以上贷款仅上调0.09个百分点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上调0.09个百分点的幅度来看,购房者“负担”不会太大。而各家商业银行还会有相应优惠措施,更缓解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

  经济影响与银行的关系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简单的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有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有上升,这样人们的CPI指数就会下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

2010年10月11日,央行已将六家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时间为2个月,此次是自5月份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利率也从年初的15.5%提升至17%,离历史高位17.5%仅差0.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事情,与普通居民关系不大;但这次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今房地产二次调控正在进行中,伴随着首付款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可放贷金额的减少,也意味着银行房贷的进一步收紧。

2010年12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自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18.5%历史高位。这是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亦是最近30天内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度密集属罕有。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7月份扩大了0.2%,而市预计9月份CPI还会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剧,“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在目前CPI增速过快的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准备金利率实施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尤其是九月份,更是屡创新政后日成交新高。而刚刚出台不久的二次调控政策,从资金上限制购房,各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30%,二套房严格执行首付不低于50%,利率1.1倍。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功能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存款准备金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政策效果

第一,可以将金融机构分散保管的准备金集中起来,防止存款人集中、大量挤提存款而导致支付能力削弱,对经济金融产生破坏性影响,保证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金融业的'稳定;

第二,用于调节和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三,增强中央银行资金实力,使中央银行不仅有政治实力,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调整存准率的副作用

虽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因为调整法定准备率虽然能带来在调整货币供应总量政策上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

  【知识点四】税收政策目标

税收政策目标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它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为实现总目标服务。从税收政策自身看,税收政策目标规定着税收政策的作用方向,对税收政策手段的运用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同时,税收政策目标也是判断税收政策手段有效性的标准。因此,科学地确定税收政策目标,对于有效发挥税收政策的诱导、调节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税收政策目标的内容

税收政策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目标是不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政策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分层次的。税收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保障国家财政需要,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1)保障国家财政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需要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国家实现其政治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国防、司法、行政管理、外交等部门所需要的资金;

2.国家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公益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福利等事业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3.国家实现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国家兴办或补贴民间无力兴办的能源、交通、通讯、基础材料、农业等基础产业所需要的资金。上述国家财政需要,除了一部分通过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融资筹措外,主要依靠税收收入来保障。

为了有效保障国家财政需要目标的实现,在制定税法和税收政策时,设置哪些税种税法,它的征税范围和课税基础应该有多大,由那些人来承担直接纳税义务的责任,征税的程度、比例或数量应该如何确定等等,都应当在考虑经济发展可能和纳税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确的规定。通过税法和税收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保障国家的财政需要。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包括资源充分利用和配置比例协调两方面的含义。前者寓于经济稳定增长目标之中;后者则以社会供求结构优化为前提和标志。税收政策调节具有广泛性特点,流转税和行为税都对资源配置比例产生影响。具体地说,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下,通过流转税特别是消费税政策的调节,影响某些产业或产品的利益结构,影响其价格水平和市场竞争条件,从而诱导资源的流向和流量,改善投资需求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机制,直接配置一部分社会经济资源,使公益性投资项目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得到必要的资源投入,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是以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为基本前提的。当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的社会购买力超过社会供给代表的商品和劳务可供量时,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这时,采用增加税收的政策,通过改变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源支配使用比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应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净收益和家庭的税后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收缩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调控效应。反之,在经济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求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工厂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和失业率上升等,不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和社会稳定。这时,采用轻税政策,使必要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得以维持,从而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调控效应。

(4)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税收政策是国家参与和调节社会分配的一个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2)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