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资格证 >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介入多视角校园欺凌解析

所有的校园欺凌事件都是有苗头的、有迹可循的,关键是有没有被及时制止和干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介入多视角校园欺凌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工作介入多视角校园欺凌解析

  初级介入:面向全员进行初级介入

友善校园环境营造。面对全体学生,整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动员,通过校园文化展示、文化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执行、民间戏剧表演、演讲竞赛、友善班级及友善个人评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理念,实践“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行为。

友善社区营造。这里的社区既有地理意义也有功能意义。从地理意义上,可以考虑在学校所在地社区和学生家庭住址社区介入;从功能社区的角度,每个班级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长群体,通过社区居民及家长群体进行集体动员,运用社区宣传栏、发宣传单、讲座、微信群等方式宣扬“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理念,培养“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行为。

友善家庭营造。通过与家长群体互动协商,制定友善家庭标准,指导家庭进行友善家庭建设,例如通过家庭成员友善语言、友善行为训练,友善家庭规则执行等方式营造友善家庭。

  二级介入:面对高危人群进行二级介入

通过证据为本的问卷调查,筛选出高危人群为服务对象。高危人群包括过去曾有过欺凌经历和被欺凌经历的学生,或者根据心理及行为倾向测试欺凌或被欺凌风险高的学生,也可能是老师或家长转介的学生。可以分别做欺凌高危人群和被欺凌高危人群的小组,也可以设计欺凌高危人群和被欺凌高危人群的平行小组。对特殊组员进行个案辅导或家庭辅导跟进,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培养同学间友爱之情,发展亲社会行为。

  三级介入: 欺凌事件发生后,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情境中人的三级介入

针对被欺凌者的介入。危机介入时,第一时间排查身体伤害,如有需要及时协助医治。同时,辅导家人对被欺凌者提供及时的保护与支持。危机处理之后,多方收集资料,全方位评估,依据实际需要,拟订服务计划。可能需要的服务包括个案辅导、家庭辅导、团体辅导(特别是班级融入的小组工作设计与实施)。

针对欺凌者的介入。介入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据相关的法规适度惩罚;认知调整,特别是人性观、生命观等的价值观的澄清与引导;情绪管理;行为修正训练等。介入方法可选择个案辅导、家庭辅导、小组活动设计与实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视对其家庭的辅导,有可能父母是欺凌的始作俑者。

针对情境中人的介入。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目击者,这些人包括协助者、附和者,也会有保护者,当然也有一些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协助者和附和者都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系统,即需要改变的人,对保护者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通过“反欺凌主题班会”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对所有情境中人进行介入。

针对特殊情境中人——老师的介入。把老师作为特殊情境中人有两个理解:一是老师位于学生的权利架构之上,有其强大的甚至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老师即便不在事发现场,也不是绝对的局外人。但遗憾的是,在笔者近日有关校园欺凌的资料研读中,几乎没有对老师的问责。事实是,有的欺凌事件老师也可能是协助者、附和者,而且发生教师对学生的欺凌也大有人在。对老师的介入,是对社会工作者的巨大挑战,需要学校的认可与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会谈技巧,促进老师自我觉察、自我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社工组建合作联盟,预防校园欺凌

广东省深圳市安澜社工服务社从2010年开始持续关注、介入校园欺凌,五年多来,先后发起了“安澜之家”防止暴力侵害未成年人项目、“悦成长·齐守护”青少年权益保护行动、“070零欺凌”校园欺凌防治先导计划项目,走进学校和社区,线上、线下全面开展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专业社工服务工作,旨在探索出一套高效、持续、完善的校园欺凌问题干预模式。经过长期探索及实证研究发现,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应建立专属的长效、完善的干预机制,组建包括学校、教师、社工及家长、学生在内的多方合作联盟,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捍卫文明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学校:承担责任,正视校园欺凌问题

在早期开展工作时,安澜社工需要用“和谐校园”“友好学生关系”等词语模糊掉“校园欺凌”“学生冲突”等所谓敏感字眼,项目才得以顺利进入校园。其实,治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首当其冲应承担最大责任与义务,任何有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都是“大问题”,都需要被正视。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学校应牵头建立一套覆盖校园内外环境、符合学校特点和需求的干预体系,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家委会)、学生(学生团体)的职责,建立对应的工作管理及检查制度,切实执行,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各方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防治意识。

教师:提高意识,及早发现隐患,及时介入处理

所有的校园欺凌事件都是有苗头的、有迹可循的,关键是有没有被及时制止和干预。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践行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频繁,也是最有可能第一个发现学生异样的人。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敏锐度,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关注,发现隐患,正确处理,发生欺凌事件后及时向学校、家长通报情况,迅速进入正确的干预流程,对被欺凌者实施保护,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和监督,并转介给社工跟进。因此,教师必须对校园欺凌的类型、特点、不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行为表现有清晰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介入技巧。

社工:推动校园健康氛围形成,介入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上,社工更多的是发挥支持和推动的作用。一方面,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整合服务经验及服务模式,支持学校建立、完善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体系;另一方面,开发专业服务项目,采用多元工作手法针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知识教育及防欺凌意识宣导,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对欺凌事件的应对能力。

以“070零欺凌”校园欺凌防治先导计划为例,项目在深圳市福田区选取四所学校作为试点,经实证验证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针对校园欺凌主题开展包括个别访谈、主题班会、论坛剧场等系列项目服务,推动学校形成“零欺凌校园氛围”。在应对方法学习中,尤其重视提升学生的求助意识及旁观者教育,创新地引入论坛剧场手法,引导学生从认知的转变到行为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防欺凌的主体。同时,社工以专业工作手法有效介入处理校园欺凌恶性事件,并以中立、理性、依法合理的态度促进多方有效沟通,防止矛盾和冲突的加剧。此外,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引入社会力量和政府支持,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合作联盟中发挥了重要的倡导和协调的作用。

家长:理性应对,依法处理

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及行为,家长对校园欺凌的意识、界定和态度直接作用于学生。学校、教师、社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正确的防欺凌理念,一方面帮助家长觉察孩子的异常行为,提高关注;另一方面促使家长反思自身行为对孩子是否发挥着正确的示范及引导作用。同时,家长作为校园欺凌干预合作联盟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定期参与到学校防欺凌工作讨论、反思及改进工作中。

学生:认知转变,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除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的角色。只有做好旁观者的引导教育,每个学生都承担起构建“零欺凌校园氛围”的责任和义务,面对欺凌事件懂得采取适时可行的应对方法,才能全面杜绝校园欺凌现象。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改变,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发挥各类学生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欺凌干预体系中并发挥朋辈的影响力作用,是创造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一环。

  复和理念处理青少年欺凌的实践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多数都曾经历过同辈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的取笑。当以嬉闹、友好以及互相逗乐的方式进行取笑时, 是无害的,孩子双方通常都会觉得有趣。但当取笑让人觉得受到了伤害、不友好,并且频频发生时,它就超过界限成了欺凌。欺凌是指任何故意在肢体、语言或心理上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欺凌行为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敲打、推撞、辱骂、恐吓以及嘲弄,甚至到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等。

社工曾接触一例由班主任直接转介的.被欺凌者个案。案主持续几个月受宿舍同学欺负、被诬蔑偷钱、遭同学排斥等,案主深受困扰,甚至出现了退学的念头。在探寻该案主遭受欺凌的原因时,社工发现他存在过度类推、非黑即白等非理性信念,如“以暴制暴”“不反击等同弱者”。同时, 该案主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一些技巧,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过错,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言语当做对他的诋毁。刚开始, 社工尝试从个人层面介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协助案主在认知方面做出修正并促进其行为的改变。这种方法促使案主发生了改变,也改善了欺凌现象,但问题依然存在。这让社工意识到,单方面的改变是不够的,不应忽略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我们希望欺凌者能矫正欺凌行为、被欺凌者能终止受害,因为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人格形成都极其不利,我们应关注两个群体及他们之间互动关系的修复。

“复和”是西方犯罪学的理念, 这一理念认为,违规或犯罪行为是由人与人、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要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并同时建立长远的人际合作关系,必须利用复和调解手法使受害人、犯事者及他们身处的群体恢复其原来的状态。将复和理念引入到青少年欺凌行为辅导中,可以协助欺凌者、被欺凌者恢复原有的和谐关系。

第一,重视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以被欺凌者为重心,社工通过弥补被欺凌者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恢复社会的支持,恢复安全感,使其有公义被维护的感觉,进而恢复被欺凌者原来的状态。在具体处理欺凌问题时,社工可以给予被欺凌者与欺凌者一个对话的机会。这样一来,被欺凌者可以当面告诉欺凌者的侵害行为对其所造成的影响,欺凌者的道歉和补偿将让被欺凌者的心理受到很大的慰藉。这种交流有助于减轻被欺凌者的焦虑与仇恨,降低因复仇心态产生的被动攻击行为。

第二, 重新整合欺凌者的错误认知。用惩罚手段矫正攻击行为,是强调以强制性手法来恐吓、阻止该行为发生,但忽略了欺凌者认知的重整。欺凌事件发生后,欺凌者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冲突, 严厉的惩罚可能会激起其敌对的情绪,而适当的引导则会令其产生负疚与悔过的心理。因此,对欺凌者的教育和改造, 要调动包括被欺凌者在内的各方力量,促使欺凌者在周围的感召下重新整合自我认知,改变非理性信念, 使其真诚悔改。

第三, 鼓励人际关系的修和。冲突既然是由双方引起的,关系如果永久破裂将使问题恶化,改变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修复关系,才是最佳出路。修复关系是恢复原本状态的过程,欺凌者要经历认知改变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并不是社工直接带来的价值判断,而是让欺凌者通过了解被欺凌者的心声及感受, 明白自己的过错并改过自新;被欺凌者也通过交流,重拾自尊,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因此,要鼓励欺凌者、被欺凌者共同参与问题的处理, 在包容、宽恕的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修和。

此外, 社工也关注到欺凌者、被欺凌者之外的“第三者”——旁观者, 他们也应该是改变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辅助力量。社工曾通过招募学生参加训练,在校园担当“和谐大使”角色的方式,教授他们沟通技巧,了解如何接纳他人的意见, 学习如何处理冲突等,从而协助处理及调解一些较为轻微的校园欺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