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职业 > 生产管理师

企业生产计划的优化方式

好的生产计划的制定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信息支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同时需要企业外部供应商的支持,也要考虑外部动态的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企业生产计划优化的方式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企业生产计划的优化方式

  一、生产计划概述

1.生产计划系统的概念。生产计划系统是包括预测职能、需求管理、作业计划、材料计划和能力计划等相关计划职能,并以生产控制信息的迅速反馈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

2.生产计划系统的层次。生产计划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战略计划、经营计划和作业计划。按计划的时间跨度可以分为:长期生产计划:一般是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制定一次,属于企业的战略计划;中期生产计划:一般为一年,也即年度的生产计划,属于战术性计划;短期生产计划,也称为生产作业计划,任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合理有效安排生产活动的每个细节。

  二、企业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1.生产计划的预测性差。生产计划制定不但依据企业的订单,而且依赖于市场预测,市场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计划制定的有效性。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生产计划预测性不好,生产中频繁出现插单现象,致使企业的人力、物力限于紧张状态。

2.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互通信息,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衔接性差,数据的准确性不能保证,造成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浪费,企业办事效率低下。如生产部门计划生产A产品100件,但没有及时通知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没有采购相应的原材料,造成无法按客户要求的日期交货,此时两个部门人员都忙于推卸责任,都说不是自己的错,造成恶劣影响。

3.生产计划的柔性差。由于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是依据销售订单产生的,生产部门没能充分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使生产计划不具有柔性和敏捷性,在企业追加订单时,不能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

4.企业的生产计划执行效率低下。生产计划制定好以后,由于生产组织方式差,各工段的进度不一致,常会出现等工现象,生产计划执行率差。如缺包装箱等问题,造成生产现场库存堆积,不能及时发货给客户,有时甚至延迟交货。

  三、优化企业生产计划的方式

1.建立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通过硬性标准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的生产计划活动实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要制定符合自己内部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体制与方法,不断促进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推动生产计划管理的提高。建立各部门之间更加严密的配合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便使所有部门的制度体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组成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

2.加强生产计划的基础建设。生产计划的基础建设包括收集、整理与生产计划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以及来自生产车间的各个工段上的基础数据。并建立考核生产计划完成率的各项指标,用数据说话,才是考核生产计划运行好坏的强有力的依据。于此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生产计划预测的准确性。

3.在企业内部开展先进管理模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需求日益多变。产品开发周期和交付周期越来越短,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替代过去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4.加强员工素质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通过自我申请和企业调研的双重方式开展培训,具体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培训课程设置上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分阶段完成培训内容。聘请或者任用有培训能力的专业人才担任培训师,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

5.加强对生产计划实施的监控。企业可以开展日会、周会、月会的形式,把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对相关事宜进行讨论。日会参加人可以为各部门中层领导,对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需要与之配合的部门。周会是对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相应地,月会是对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并汲取经验教训。也可让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生产计划人员每天固定时间召开日会,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如紧急插单,缺零部件等事件进行讨论,可以有效控制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6.实现企业工程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的集成。在先进生产计划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来达到企业工程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集成的目的,从而把企业打造成为整体协调、全面素质优化的现代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标签:优化 计划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