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精品】家乡小吃作文锦集6篇

作文2.64W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小吃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家乡小吃作文锦集6篇

家乡小吃作文 篇1

根据我们这里的习俗,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做糍团,以庆祝丰收,表达美好的愿望。这一天,每家都会飘出阵阵糍团的清香,我家也不例外。

上周五,恰巧是十月初一的前夕,这天傍晚,我回到家,发现奶奶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揭开锅盖,我看见一粒粒糯米如珍珠般躺在电饭锅里,像酣睡的婴儿,那云雾一样的充满清香的水汽,便成了婴儿呼出的温润气体。餐桌上放了两盘芝麻,其中的一盘拌了一些白糖,远远地就散发出芝麻特有的香味。我想:用这样的材料做出的糍团,一定也是香喷喷、甜滋滋的。

首先,要用擀面杖把糯米饭捣黏,奶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我想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这并非易事。第一,擀面杖沉得很,捣一下都要花费不少力气。其次,由于架在椅子上重心不稳,电饭煲很容易朝旁边倾斜。我忙了好一会儿,不但没有把糯米饭捣黏,反而差点把电饭锅给打翻了。为了不耽误时间,这道工序不得不让奶奶来完成。

接下来就开始做糍团了,奶奶娴熟地把一勺糯米饭丢进没有拌糖的那盘芝麻里,再用手按成薄饼状。她又舀了一小勺芝麻馅,用手飞快地将薄皮拢起来,快得几乎看不清双手的动作,最后把口封起来,一个糍粑就诞生了。看着一旁的我跃跃欲试的样子,奶奶同意让我做一个。我依葫芦画瓢地做了一个,可是却裂开了缝,像是糍团在张开了嘴在嘲笑我。我把它的“嘴”堵上,可是它的“眼睛”又睁开来了,向我挤眉弄眼,我又在“眼睛”上补了一块,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之后,还是我赢了——给它穿上了厚厚的外衣。可是奶奶说,糍团只能有一层皮,而不是三层。

我决定再做一个。相对于上一次,我这次的馅料放少了一点,皮也做得大了一些。这次的成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做得太完美了。这时候,奶奶发话了,打断了我的孤芳自赏:“这些原材料都是熟的你可以尝一个哦。”我立刻拿起一个吃起来,真好吃啊,满口都是芝麻的香,糯米的甜。

“哈哈哈!”奶奶笑了起来。咦,怎么回事呢?我来到镜子前,原来,我的手上,脸上沾满了芝麻,手就像非洲黑手,嘴成了非洲黑嘴,脸也向非洲人看齐啦。

“哈哈哈……”笑声在屋子飘荡……

家乡小吃作文 篇2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那永远是一缕不可消散的乡情,是一剂不可缺少的提神药。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道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刀削面”吧!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要告诉你们,我爷爷就会做刀削面,不仅味美,而且艺绝!

记得每次寒假或是暑假,在家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爷爷,给我来碗刀削面吧!我又想念那个味道了。”

每次爷爷做刀削面,我都会仔细的在一旁看着。这不,爷爷又开始啦:

首先,爷爷先“和面。”他拿出来一个盆,倒入一些面,然后少量多次的往里面加水,并搅拌均匀,开始揉了,只见他的身体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按压着,看起来很是娴熟,很快,先前散散的面就被他和成有形状的面团了,随后,只见他往面团上面盖了一层布,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大了,好多人做不好刀削面就是因为面的柔韧度把握不好。

接下来,只见爷爷拿出来一个大锅,往里面加了一些水,把锅放在火上面,等水烧开;同时去拿来鸡蛋,青菜,土豆,西红柿来,把它们洗干净,切好备用。这就是统筹的`方法,我在校学过的,没想到这早已是爷爷的生活经验了。

然后,爷爷最潇洒的动作——削面开始了!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盯着,一刻也不敢松懈。那动作简直就是杂技演员在表演,爷爷往头上面铺了一层布,然后把刚刚和好的面团拿起来放在头顶,拿出削刀来在头顶上一下一下的划来划去,这些面片一个个都擦出了完美的弧线,掉进了锅里,他还不时的转动方向。每当这时我都会啧啧称赞,笑着说着“爷爷帅呆了!”

最后,不用说是炒面了。早已准备好的菜,一个一个的倒进锅里面,呲拉一声,爷爷就叮叮当当的翻炒起来,随之而来的一阵阵香味儿,霸占了我整个鼻子,甚至我整个身体,嘿嘿嘿!

虽然说已经吃过很多次了,但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尝!夹起几根面条来,送到嘴里,经过在汤汁里面的浸泡,刀削面又香又有弹性,习惯性的加上一些山西老陈醋,酸酸的,美味极了!

这个味道是我永远都怀念的,是其它美味无法替代的,这浓厚的香味,时时刻刻都在牵着我的魂,让我无法自拔,教我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家乡小吃作文 篇3

我的家在南京,那里有非常美味的风味小吃,比如:臭豆腐,鸭血粉丝,煎饺,糯米藕......

其中,鸭血粉丝是许多人的喜爱,当然我也不例外。鸭血粉丝里材料丰富,美味的粉丝更值得一提,透明的粉丝,咬在嘴里滑滑的,好像要从嘴里溜掉一样。鸭血还是普通的鸭血,鸭肠也是普通的鸭肠啦!但是一起吃起来还是非常美味的。

下面我要介绍一下,南京特别的小吃:臭豆腐。在南京的夫子庙卖的特别的火,一天能卖出好多份呢,炸的金黄金黄的,摆在小盒里一份份的卖出去,美味的臭豆腐沾着鲜红鲜红的辣椒酱,会让人感觉到:臭豆腐闻着虽臭,吃来却香。

南京的美味小吃真是美味至极呀!欢迎来南京玩的朋友们去品尝。

家乡小吃作文 篇4

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其独特的美食闻名于世,什么八大菜系呀,什么蒸煮烹炸呀,中国的美食总是受到全世界人民亲睐。不必说黄金可口的北京烤鸭,也不必说味美肉嫩的南京板鸭,在我们这江南水乡的小镇,就有一道远近闻名的地方菜——鹅。

我想外乡人听了一定会抱怨道:“不就是鹅吗,有什么希奇呀!”哎,你们可说对了。这鹅确实很平凡没有神奇的,不过它确在平凡之中体现出它的奇特。且听我慢慢道来。

任阳的鹅在民国时期就已盛行,您可别瞧它主料十分平常,可这制作工艺就不一般了。做鹅的师傅,会先选择一只大小适中的鹅,把它杀了,去毛,挖出内脏,然后洗净把鹅头,脚塞入肚子里,放入锅中并倒入料酒,放入葱姜先煮一会;然后放入料,如:茴香,秕谷茴香,料皮;玉桂,红玉等,再加入酱油,油,盐,味精等稠味品,继续煮,等到能用筷子在鹅腿上钻一个洞时,即表示鹅差不多已经熟透了。再用文火煮十分钟,当阵阵香味充满整间屋子时,就可以关火了。焖一会儿就可以出锅,出锅时的鹅呈咖啡色,如果你馋得忍不住了,用刀切一小片放到嘴里细细品味,那味儿简直叫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直香到心里去,让你吃了还想吃。

正是由于这样,鹅才这么受到家乡人和外乡客人的欢迎,人们平时酒宴都会摆上一盆任阳鹅,那些从外地来的客人吃了一次,第二天来时都点名要吃鹅。

同时鹅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在,任阳街上鹅摊子大约有十多家,广邀天下来客。而且有些摊贩大胆创新,还发明出鸭、鸡等,销量也不错。不过还是鹅卖得最火,最大的摊子一天要卖掉十多只呢!

听了我的介绍,我相信不管有没有吃过鹅的人一定会喜欢它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创新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们任阳的鹅也会走向世界面向未来,让那些老外赞美一声!

家乡小吃作文 篇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要说我的家乡——独山的特色小吃,一道普普通通的蒿子粑粑就会让你回味无穷。

相传这蒿子粑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农民的佐餐食品,它是独山县的风味食点。

蒿子粑粑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初春时节,小草刚刚露头,便可上山去摘一点蒿子草,去其根。接着给蒿草搓洗按摩——涮、搓、揉。涮,将蒿草放入开水中,抓住其一端在水里左右摆动,目的是让它变软,并涮掉附在叶片上的脏东西;搓,把蒿草夹在手掌来回的搓,如搓衣服一般,让其苦汁去掉;揉,把蒿草放在案板上像揉面团一样揉,揉碎后用清水淘净。经过此番加工后,蒿草变得软绵绵的、热乎乎的,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再是,将其切碎,加入盐、蒜末、姜末、腊肉丁放入大锅里翻炒,待其佐料溢出香味后把白花花的米面洒入锅,用手把它们揉搓在一起。顿时,白花花的米面因吸收了蒿子草的汤汁,变成了翠绿色,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是一块带有杂色的大翡翠原石呢!最后把面捏成面饼放入锅里煎。

煎好后的蒿子粑粑个个圆滚滚的,像个圆形的绿月饼。蒿子的清香,腊肉的腊香掺杂在一起,一股股的直钻你的鼻子,让你垂涎三尺,欲罢不能。当你一口咬下去时先是酥脆的外壳,再是软嫩的内瓤,其味妙不可言,要是有幸再咬到个大大的腊肉丁,更是平添了一份惊喜与乐趣。

我爱家乡的小吃——蒿子粑粑!虽然它比不上那些山珍海味名贵,但它朴实、地道,显现了家乡人民的品质,也牵连着无数离乡人的思乡之情。

家乡小吃作文 篇6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题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家乡的刀削面。

刀削面,顾名思义,用刀切割的面片。刀削面味儿好,每一吃完都让人感觉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它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在我眼中它却是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刀削面宽而又薄,放到汤里一煮,它就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让我难以自拔。

每当一碗刀削面下肚,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与满足。我经常去我家乡的一个餐馆去吃刀削面,因为那的刀削面实惠而且味儿又好,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所以我每一次去里面的人都很多,附近的,远道慕名而来的都有。

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传说,这是我爷爷奶奶给我讲的。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木板,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传遍了晋中大地,后来经过加工改编,就制成了人人称赞的山西刀削面,闻名海内外。

刀削面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喜欢刀削面的那个传说,更喜欢那不可描述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