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职场

正确识别职场骗术的应对方法

职场1.34W

很多骗子利用了求职者的心理诞生了许多职场骗术,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晰,正确辨别。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职场骗术的应对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正确识别职场骗术的应对方法

  职场骗术的应对方法

1、 只要你交钱,公司随便进。

通过面试收费或入职收费来骗取财物,这类低级骗术是不关注面试质量而三言两语无关痛痒的提问后,就宣布录取,然后关心的重点是收费及解释收费的用途。比如说是服装费,培训费,证件费,体检费等等,此类骗术现在更多的是偏向收取培训费用这一块。

应对之策:正常情况下招聘和面试入职过程中是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遇到收费的情况要留心眼,判断不定的时候,就拒绝。

2、 派车来接你,实为来劫你。

派车接应聘者打劫。假装招聘公司,要求随车或自车往或前往比较偏远的公司面试,再实施抢劫。一般人才市场招聘后半段时间基本上会要求你现场招聘高峰期一过,一般很多市场都会降低门进门标准,甚至大门敞开,这样也就导致很多闲杂人员进场,一些骗子利用一些企业离开的空位,假装招聘单位套取资料和猎取受骗对象,然后给电话说公司紧急招聘,让你前往某个地址跟车或者给你一个偏远地址,让你过去再打手机联系,然后派摩托车来接,中途实施抢劫手机手袋什么的。

应对之策:此类诈骗有个特点就是通常用手机联系,诈骗者为防止应聘人查询和警觉,通常都是对你的咨询和要求是有求必应而且是很有诱惑力的答复,他们最大的目的是要你最短的时间去踏进他们设置的陷阱。一般情况下,企业收集回去的资料都是交由相关需求部门审核,有意向后由专人用座机通知面试。且通常涉及待遇的问题都是在面试过程中谈论。一般不会在初次面试中答应你的待遇要求。

3、 约你去吃饭,劫财劫色没商量。

此类型诈骗多是针对年轻貌美的女性应聘者,带到一个办公室面试后,面试的时间故意拖到吃饭的时候,然后很热心的邀请你边吃边谈,很多应聘者感觉备受重视受宠若惊,在吃饭的时候通过喝酒喝饮料或者其他方式,来达到劫财劫色目的。

预防之策:网上注册的简历尽量不要填写太多个人资料,一般情况下到用人单位复试时还须再填资料,所以网上简历只需把你的工作经历和能力表达清楚,对容貌没有特别要求的岗位,简历无须贴照片,另外联系方式只留手机号码,尽量不留QQ。不接受饭局和其它饮料食品,实在盛情难却的话就偷偷拨打熟人的电话,然后假装急事处理脱身。

  打死你都想不到的职场骗术

1、画饼充饥型:“公司正在计划上市”

谁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是500强,即便在500强当个前台,也比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当主管有派头。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员工最牵挂的事。为了给大家一个“可预见”的未来,在这以“IPO论英雄”的市场上,还有什么话能比对员工说“公司要上市”更振奋人心?但小心上当。

【专家点评】上市是个复杂的资本运作过程,除了公司的规模和经营状况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左右一个公司是否能最终上市成功。老板口中的美好预期,不该成为你选择工作平台的重要指标。对于此类信息,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职业定位来判断当前平台的好坏才是首要标准,在工作实践中积累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奠定基础。

2、空头支票型:“年底会拿出盈利分红”

人才难找,企业急跳脚,已是不争的事实,用“空头支票”招兵买马日益常见。年轻人只怪自己年轻没经验,轻信了美好的“承诺”。

【专家点评】空头支票确实惹人厌,但也不奇怪,中国职场的现实就是,国企、事业单位有稳定的福利保障,民营企业完全自负盈亏,在奖金、红利等发放问题上,自然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洪向阳提醒,在择业时,福利待遇的确是一大考量指标,但从职业生涯长远角度看,这是否是首要考量指标,要依据个人职业发展阶段来分情况处理。如果个人还处在职业成长期,属于积累阶段,甚至有的还只是两三年的职场初学者,选择一份能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技能的平台,则更为明智。须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拿高薪,先要有拿高薪的资本。

3、偷梁换柱型:换职位换工作内容

必须承认,有那么一些“心机”很重的用人单位,对于一些招聘难的岗位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招数,目的是把人“骗”进来干活。一些缺乏经验的职场新人,对行业、岗位都缺乏了解,往往稀里糊涂地落入了陷阱。

【专家点评】这种情况在就业市场上比较普遍,想躲开,就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招数。首先,面试时,尽可能问清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从HR或部门经理的回答中你能得出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关于岗位的条款,务必进行详细约定,明确岗位名称、工作职责与内容等,以免用人单位随意更换你的工作岗位。

4、报喜不报忧型:信息披露不完整

“家丑不外扬”、“报喜不报忧”在招聘中也随处可见。面试时,公开的信息往往会将该公司的未来描述得前程似锦,对一些负面的信息往往守口如瓶,职场新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足而难以做出客观判断。

  揭秘大学生遇到的职场骗术

一,入职先交培训费

这类公司分两种手段。第一种是大家都多少听说过的,入职要求你先教培训费获取专业证书,然后才能办理入职手续。这不仅存在与小公司,某些知名的保险公司也经常这种套路。但好在这种骗术一般都会被识破。同学们只要有心都会避免上当受骗。下面这种才是防不胜防的。

小A刚毕业,在海量投递简历后,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邀请。面试很顺利,从面试到商谈试用事宜再到来上班,去也均没有向小A要过一分钱。这也让早有防备的小A放下了警戒心。当时人事与小A说的是先带薪试用一段时间,然后看她表现再考虑是否录取。小A为了获得认可很努力的工作了一个月,人事突然过来跟她说她的专业能力不够必须要参加公司培训,培训费用500元,小A顿时感到形势不对不太愿意。结果人事告诉她不培训的话她将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只能辞退了,当然这个月的工资也不会发给她......

小A的遭遇决不是个案,有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陷阱,对于以上骗术,笔者提示,一般正规的公司会向求职者说明试用薪资标准,即使没有通过试用或因过失被辞退,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的薪酬。任何招聘单位都无权向求职者或在职员工收取费用,变相敛财是违法行为。遇到上述问题,可以选择尽快抽身,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二,只“试用”不聘用

小B毕业后应聘到了一家比较不错的大公司,职位也相当的可观。但面试时人事承诺要通过三个月试用期才能给应聘的'岗位。虽然小B 有些疑惑但还是同意了,毕竟大学生对大企业是有相当程度的美好幻想的。小B试用期薪资比较低,工作也相当累,每天都要坚持加班到10点才能回宿舍。但小B为了转正也就认同了当下的辛苦。

3个月后,人事想小B表示,小B应聘的岗位“人职不匹配”,因此小B的试用未通过。小B问了一起来实习的其他同学,全部被辞退了......

以上骗术是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需要时以虚假职衔吸引大学生临时工,所谓临时工就是业务集中时期拼命用你,等试用期一过即将转正的时候,就以各种理由解聘。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笔者建议大学生,只能是学会阅读劳动合同,不要事不关己。签字之前要认真阅读劳动报酬,工作内容以及合同期限之类的细节。如果能做到谈话录音及文件拍照就能更稳妥一些,这将是你秋后维权的证据。

三,“储备经理”变电话销售

这种情况也是分两种,第一种在网站上张贴的招聘启事写着“XX经理”岗位,但是面试的时候,人事会说这个岗位已满,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优秀,要不要尝试做电话销售......这种情况还算是只浪费了你面试的时间而已,但下面这种就有些过分了。

小C在网上投递了一家物流公司“储备经理”职位,精心准备了一番后去面试也顺利通过,小C很是高兴。结果培训了三周后,人事找来小C跟他说,储备经理要从底层了解业务,需要做一个月的电话销售......

此种情况不仅浪费了小C三周的时间和心情,更可能导致小C错失了其他重要的机会。对求职者本身是很有影响的。笔者建议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时,要注意岗位要求部分是企业原创还是套用模板。另外在接到面试邀请电话时,要用于提问工作细节方面的问题。一旦入职发现不符合预期不要妥协和侥幸,事实证明你已落入陷阱。

四,岗位模糊,薪酬缩水

这里提高的岗位模糊就和上面“储备经理变销售”类似了。一般在面试的时候,人事的一面基本上不会透露太多的信息,经理的二面才是获取信息的关键。如果经理对你的岗位模棱两可,把你写在简历上的所有技能都想利用上,这就已经是一个工作分工不明确的企业文化影响下充分的体现了。、

薪酬缩减也是一个常见问题,小D面谈时承诺薪资是4000元,结果勤勤恳恳加班还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一个月坚持下来,小D只拿到了2400元的薪资。追问之下人事才勉强说,被扣了各项服装费,材料费,培训费,税费等之类莫须有的费用......

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大学生求职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下,税前税后以及五险一金等相关计算方式。在面试时不管对方如何模糊说辞,但你要问的明确,提出的也要果断,并在签约的劳动合同上注明。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维权。

五,中介名企待招

这件是我亲眼见过的一件事。有一次和朋友们唱歌。是在网上定的一家离公司最近的KTV。刚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对着门供奉着的关老爷和整个房间的大海报。上面写着“500强名企代招,包通过”当时我们还以为走错了。后来上了三楼的KTV才知道这是KTV的第二业务。我们唱到中途就离开了,因为我们发现这家KTV可能存在非法营运的项目。但就是这样一家KTV,承接这名企代招的业务,明显就是敛财陷阱。

小E就遇到了这样的黑中介。小E还没毕业就接到中介电话,只要500.元就能保进500强的推销广告,小E一时鬼迷心窍就相信了对方声称的所谓“门路”。但是未来的一个月里小E都没有找工作,一直在等待通知。打电话过去对方一直说只要有消息就会联络......到最后干脆就换个人接待装不认识了。

遇到明显不符合常理的广告,就一定要警惕,不要轻易落入陷阱。


标签:骗术 职场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