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2016七年级《夏》优秀教学设计

校园2.33W

《夏》在七上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里,是作者梁衡在1984年夏写就的美文,展示了夏天的独特的风味;文字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其实就一个字:美。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分享《夏》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2016七<a href=年级《夏》优秀教学设计" title="2016七年级《夏》优秀教学设计">

夏天“景”的美,“人”的美,语言美,当然还有夏天的哲思美。教者读起来容易,但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教,实际就是架构学生与课本的桥梁。让他们在教者架构的桥上走进书里。所以,教者要一步一步引导,由浅入深。

  【目标预设】

1、在比较中感受修辞给描写景带来的神韵;

2、品味作者笔下夏天的特色。

3、由浅入深,逐步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由浅入深,逐步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点面结合描写景。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课文,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既有知识的引导技能的培养,同时又有情感的熏陶和深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个朋友送给我这样一句话: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回答)

或许在大家这个年龄,想要透彻地了解这句话还不是容易的事,但有一点定是看得出来的:每个季节都自有它的特色,对吧?

今天这节课我们只讲夏,因为四季中夏天和冬天最有个性,在有个性的冬天讲有个性的夏天,想来效果会不错!

[设计思路]:第一步导入,由小诗引入,创造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夏的“景”

(一)

1、聊聊“夏”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夏天,你会说,夏天,真——

示例:夏天真热、开心、烦闷

如果让你描写夏天,你会想到哪些景?

示例:夏天的阳伞、姑娘的裙摆、沙滩、游泳池、绿荫、荷花……

[设计思路]轻松切入,热身;调动现场气氛,学生切身体会感受夏。

2、夏天的自述

听说我们在谈论他,夏天先生给我们发来了微信,大家请听——

有人说,

我的色彩是金黄的。那位梁衡先生说的!

虽然我总觉得金黄属于秋老哥,

但按绘画的观点,

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我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个说法,我喜欢!点个赞!走了,忙去了!

[设计思路] 用夏天的自述(语音设计),阐述梁衡对夏天的理解。让学生和夏产生亲近感,整体上先把握梁衡的“夏”的命脉,同时为气氛调动做准备。

3、看看这个夏天先生还真幽默,不过他说的梁衡先生是谁啊?

明确:《夏》的作者、一个当代作家。

梁衡先生写夏天选了哪些景?

明确:细草 林带 蝉儿 太阳 麦浪 热风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景来表现夏天,要求即兴发挥。

如:蝉儿发出烦人的声音

太阳很热

热风很热

热风吹起麦田,引得浪花阵阵拍打着田野。

[设计思路]由夏天的自述,轻松引出作者,引出作者笔下夏天的景,自然延伸。

4、比较鉴赏

老师也写了一句:细草变成厚厚的一片,林带也变浓密了,蝉儿在树上嘶鸣,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远处麦浪滚滚,迎面涌来阵阵热风。请学生比较。强调一定要说老师的好哦。

1)细草变成厚厚的一片,/(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生:后者好!用了比喻。把长成了的芊芊野草比喻成密密的厚发。给人形象直观之感。厚成什么样?厚成密密的厚发。

师:哦,一上来就不给面子啊!确实。我刚还不服气来着,用个比喻确实形象。好,再看下一句。

2)林带也变浓密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生:后者用比喻,不仅写出了林带从春到夏的外形的变化过程,还写出了色彩的变化。

师:由淡绿变成黛色确实浓了,由飘渺如烟到一堵长墙确实密了,好,我也承认。接下来呢?

3)蝉儿在树上嘶鸣/(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师:我觉得“嘶鸣”这个词用的多好!不过这词多像马叫呢。评吧,别看我人瘦,可我的心脏是肥厚的。

生:对比,蜂蝶是“轻飞曼舞”的,蝉儿却是“烦人的”,写出了春天的悠闲,夏天的烦躁,“潜”不仅写出蝉儿的习性,还写出了树叶的浓密,照应前面。

师:好吧,好吧。好个对比!下一句一定要表扬我哦!来看——

4)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师:太阳我加了形容词“火红”,炙烤也比“烘烤”好吧。

生:可是后者在大地前加了“一片金黄”,写出了大地的丰收壮阔,引出下面的麦子。

师:哦,观察细致。不可能我每句都没他好啊,太伤自尊了。你们好歹给我留个面子。这么多人面前,我太下不来台了。再看——

5)远处麦浪滚滚/(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生:用拟人,用比喻,活画了麦子丰收在望的场景,写出场面的宏大,热烈的夏景。

师:我知道了,知道了。(作羞愧状)再看,

6)迎面涌来阵阵热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生:后者前句承接了上文,后面用了“浮动,飘,吹送”一连串的动词,动感十足,生动逼真,不仅写出热风,还从侧面表现了麦田丰收的场景,承前启后)。

师:说到这儿,老师明白了。咱们之间的交情不值钱,面子不值钱,只有实力才值钱啊。点评的好!的'确是大家啊,我是心服口服。整个画面能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热爱!

师:确实,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老师的描写能不能表现情感啊?

生:不能!

师:所以写景要能表现情。情与景要融合。大家再看,除此以外,作者对细节描写也很严谨,除了刚刚描写的场景,还在前后加了两个前呼后应的句子。

前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后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师:看来,写作就像装修房子,光有整齐的砖墙还不行,还要用水泥,打腻子,刷油漆,现在还要贴墙纸。是吧?

师:好的,这么好的文字出来,不去读读,不过瘾,我们来配乐朗诵一下。

(配乐读)

师:刚才刻画的是夏天的群像,这种群像的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场面描写,这样的场面有什么特色?

生:壮观

生:热烈

板书:夏天的场景:壮观热烈

[设计思路] 通过对比鉴赏,学生很快能意识到作者的匠工独运,同时也能意识到描写中运用修辞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写作中的前后呼应,相映成趣的效果。再加上与老师对比,逮着机会说老师的不好,很痛快。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二)

1、夏天的场景还真是热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夏天的个像,就是我们说的“点”的描写,大家齐读第三小结——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2、下面抓住动词,聊聊这些植物的状态。

明确:“挑”“举”都是主动负重,“匍匐前进”更令人想到不怕吃苦的军人,都形象写出了植物在夏天的勃发生机,而不是萎靡。

3、挑战一下,以“棉苗”、“瓜秧”或者其他的植物的身份来为夏天代言,赞美夏天。

学生现场写,分享。

示例:我是瓜秧,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我恨过,恨过这该死的夏,但是后来我明白了,要想结成甜甜的瓜儿,必须要经受这夏日的考验。于是,我用匍匐前进的姿态,坚定不移的信念,写下属于我也属于他的诗行!

再来看,这是谁的代言?

我生来属于这个季节,站立成最高贵的姿态。唯有品尝过夏天的苦涩,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甘甜,让烈日和暴风雨都来吧,我要朝天举着喇叭筒高呼:我只爱夏天!

明确:高粱、玉米

4、夏天的个景具有什么特点啊?

明确:生命力强、蓬蓬勃勃

板书:夏天的个景:蓬蓬勃勃

[设计思路] 点的描写:“读”、“评”和“写代言”三个部分。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身临其境感受夏天。

  三、夏的“人”

自然写到夏季,光写景还不够,还应该有人,哪些人呢?沙滩上的人?街边少女?亦或充满活力的学生?都不是,请读——

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

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这里面有对话,大家看出没有?

教师用方言模拟——

田间一对挥镰的农民老两口子,

他们弯着腰,流着汗。老汉一个劲的想着:老婆子啊,快割,快割吆!

麦子上场了,老婆子又一个劲的催促:老头子啊,快打,快打吆!

半夜醒来,只听见老婆子的声音:老头子啊,你作死啊,白天已经够辛苦的了,还不挺尸啊!

“哎,老太婆,我在听窗纸,好像起风了。”

“哦,是吗?要下雨了吗?看看天上有云没有?”

“还好,还好,睡吧,麦子打完了,还要播秋苗,秋苗播下了,还要追肥、浇水,到时有的忙呢!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什么?

明确:农民的辛苦

写出夏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紧张、急促

为什么在夏季只写农民呢?

明确:为了前后统一,前面写的景就是农村的景,为了突出自己的夏天的独特,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夏天的人:紧张急促

[设计思路]读,齐读和演读的方式。教者在轻松而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继而深思,农民的辛劳,粮食的来之不易。为下面探寻“夏”的精神实质作铺垫。

  四、夏的“神”

作者写夏天,为什么只写农村的景,只写农民呢?我们先来听听季羡林先生的《听雨》片段:

季羡林《听雨》片段——、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明确:民以食为天,关心粮食就是关心民生,关心民生就是心忧天下的赤子之心啊!看来有责任和有担当的人是如此的相像的啊。巧的是,季羡林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梁衡:

“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季羡林

这篇文章是梁衡先生在1984年的夏天写就的,84年我们国家还很不富裕,如此,我们就更能理解梁衡先生对夏的感言了吧,大家一起读——

遗憾的是,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而夏呢,

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

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梁衡想要赞美夏天,到底要赞美夏天的什么呢?

明确:赞美耕耘赞美播种赞美收获赞美一切辛勤的人们!赞美夏天的传承,赞美夏天的开拓。而传承与开拓正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础。

板书:赞美夏——耕耘播种、承前启后、生生不息

[设计思路] 季羡林的《听雨》片段,带领学生向课文的纵深发掘。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以食为天,关心粮食就是关心民生,关心民生就是心忧天下的赤子之心;得出:作者赞美夏,赞美一种耕耘,一种收获,赞美的更是一种生生不息承上启下的精神和实质。这时学生自然能理解《夏》背后的厚重。

  五、写夏天

师:这是梁衡的夏天,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要说,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夏天”,每个人都有对夏天的记忆,对夏天的理解。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写我们的夏天吧!这是老师的“夏天”,权当抛砖引玉吧。

配乐朗诵——

【屏显】

夏天的记忆

夏天是母亲手中总也摇不落的蒲扇

是远在外地的父亲遥寄回来的各式水壶和漂亮的凉鞋

是咯吱咯吱的门板应和着少年午休的梦语

是嘈杂不休的蝉鸣

是满地爬行的癞蛤蟆

夏天是悠游的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走

是露天蚊帐中一帐的璀璨星光

是爷爷和奶奶刚刚吵完架后坐在粗陋的小饭桌前的家长里短

是看哥哥们游泳不甚跌入水中

那个狼狈的黄毛丫头

是和哥哥骑在牛背上摔在尘土中

那个满是泪痕的脏脏的小脸

夏天是和男生竞赛的自行车上飘飞的裙裾

是和玩伴放学回家踩在蛇身上的一脸惊悸

是作业写好后那一串魂牵的卖冰棍的叫卖声

夏天是那一夜狂风暴雨和哥哥电闪雷鸣

也惊不醒的酣眠

母亲的祈祷,红砖墙的颤栗,

水杉疯狂摇摆的身影

……

夏天是深深脚印一串一串

夏天是那个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的背影

渐行渐远

[设计思路]最后,学写夏,学写独特的夏,个性的夏。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学以致用。

标签:七年级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