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校园2.47W

历史是高考文综中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内容的备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据考纲范围,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①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美苏的威胁。④直接: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