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怀念奶奶的散文:奶奶的织布机

文学3.34W

去冬故乡省亲,思宅之情油然而生,抽出时间又重返老屋看了看,发现那架蒙尘的织布机仍在堂屋东山墙根安稳地睡着,身上的一切零件都还在,就是没用完的线穗和枣木梭子也还挂在机框上。

怀念奶奶的散文:奶奶的织布机

自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这架织布机,它饱含着奶奶、母亲和我半个世纪的情愫。

我三岁时,隐隐约约记得奶奶去世了。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奶奶织布的场景。那么从何而说织布机是奶奶的呢?

听父辈们说,解放前,伪四十军伙房扎在我家。一天,伙房没了柴烧,蛮横地要烧奶奶的织布机。奶奶坐在机上,死活坚守着自己心爱的东西,可一个小脚女人,怎么能敌过两个不讲情理的“响马”大汉呢?他们把奶奶从织布机上拽下来,就要用镢头劈织布机。此时,奶奶来了心机,冷静地讥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不就是没柴烧吗?不要烧我的织布机,烧了我的衣柜算了。”就这样,“响马”伙夫烧了奶奶出嫁时娘家陪送的衣柜,保全了婆婆留给她的织布机。晚上,村外一阵枪响,四十军丢盔撂甲地跑了。奶奶站在月光下,看着织布机笑了,后又泪水盈盈,心疼起了自己的衣柜。

面对织布机,我对奶奶不能不产生深深地敬意。因为: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可她懂得衣柜除装衣外,不会产生价值;可织布机就不同了,机身一响,就会再生价值,解决一家人的温暖问题。

奶奶去世了,她把织布机留给了母亲,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小时候,我是伴着母亲“唧唧、唧唧”“呱哒、呱哒”的织布声长大的。

在上世纪60年代,买布是凭布票的。我家人少,父亲在外当建筑工,我和妹妹又是小孩,三人费衣费鞋,布票买来的布不够穿。全家四口人的衣帽鞋袜全靠母亲一人张罗。

白天,母亲同队里的女社员们一样,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母亲不是在月光下纺线,就是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织布。

母亲很利索。从地里回到家,手一洗,就立马进了厨房。饭做好后,大口小口地一吃,就坐在了纺花车前,不管是热夏还是凉秋,纺车在她手下一直是“嗡嗡”地响。一傍晚,母亲手中的一簸箕花骨节就变成了一筐线穗穗。线穗穗在筐里像一个个胖娃娃睡在摇篮里,胖乎乎甜蜜蜜。

进入冬天,母亲利用冬闲和下雪的时候,就抓紧时间拐线、浆线、辘线、经线、上机,把一根根长长的细线卷到了织布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