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祁瑞宣,老舍作品《四世同堂》中主人公,当过英文教师,又在英国驻北平领事馆当过秘书。祁瑞瑄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在英国使馆做事。因为这事,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后来被富善先生竭力营救,最终才得以脱离险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老大瑞宣:纯粹的民国人。与祖父在年纪上只差四十岁,而在思想上却相差有一两个世纪,是四世同堂的顶梁柱;是一个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识渊博,懂英语,为谋生而屈于英国府作事。也因之被日本人带入狱一次,后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是本书真正的主角。

  祁瑞宣性格特征

祁瑞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这新旧之间的冲突,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闷,让他的心里充满了重重的矛盾。

一、祁瑞宣深受“忠孝节义”思想影响

国家面临灾难时,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让瑞宣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痛苦。尽忠国家,亲人的生活无法保障;遵守孝道,不能赴国难的内心谴责便会无休无止。“假若他是单身一人,那该多么好呢?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镣,他必会把他的那一点点血洒在最伟大的时代中,够多么体面呢?”瑞宣知道应该奔赴国难,但是“全民族的传统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过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国家的危亡!他没法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他难过,可是没有矫正自己的办法;一个手指怎能拨转的动几千年的文化呢?”为了家庭的温饱安好,他可以去英国府找份工作。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够原谅自己。虽然他没有赴国难,但他绝不做汉奸!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爱国的忠贞。在瑞宣的心中,有一条边界线,就是你让我怎么着都可以,就是不能卖国,既然不能保国,我最起码不能卖国。“积极的,我没做出任何事来;消极的,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他小心谨慎到无所作为。只能在慷慨帮助邻人的行为中得到一丝安慰。在第八十七章,瑞全让瑞宣去教书,瑞宣却想到“在北平教书,不论我的理由多么充足,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赶到胜利的那一天来到,老朋友由外面回来,我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我,我就变成了一个黑人!”“除非你给我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竟说出这样的话,那他的为国尽忠是否可以等同于让自己的良心安宁?无论忠孝,都不能成就,而对家国的责任又始终不可忘记。痛苦,便不停地在他的内心反刍。[1]

二、瑞宣是徘徊沉默的

《四世同堂》中关于瑞宣,大都是内心的描述。这种沉默是“他遇到事不敢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老那么因循徘徊”的结果。当长顺问瑞宣他是否应该逃出北平时,瑞宣点了头。可他又感到苦痛,“他是不是应当这样鼓励一个青年去冒险呢?这是不是对得起那位与长顺相依为命的老太婆呢?”当他在英国俯找到事干后,冠晓荷及瑞丰等一帮人来道贺,他想给他们两句极难听的话,让他们“知难而退”。“可是,他把话收住了——他知道甘心作奴隶的人是不会因为一两句不悦耳的话而释放了他的,何苦多白费口舌呢。”当瑞宣的同事日本人山木,告诉大家他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时,他极反感而想指出他的错误。可是他把想好的话又都咽了回去,“即使他说服了一个山木,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还不见得就能说服得了他呢。”瑞宣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是有用还是无用。如果这样做伤害了好人,如果那样做没用——还是不说也不做,选择沉默吧!其实瑞宣心中有一个坚定的道德原则,只是遇到具体事件时,他总是思虑过多,不能斩钉截铁。有文化有思想而沉默的人,是性格所致。“这使他表面自有一种威严,但内心却柔软如棉。瑞宣身上,不能用‘狡猾’一词,应该是‘周全’。瑞宣就是那个万事求‘周全’的人。一个动作,一声叹息,一个眼神,都不想让人产生不安的感觉,何况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实施一项伟大行动呢!”[ii]他总是体谅所有人,总想求得所有人的体谅,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凡事没有万全之策。他不可能一举而得万人欢心。而柔软的心性终不能让他果敢决断,他只有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三、瑞宣极其缺乏行动的能力

他的温和仁厚的品性使他不能做出决然的行动,也不能给别人作出明确的指引。他知道自己应该参加抗日,可是他柔软的心放不下一家老小;他鼓励长顺逃出北平,但他又怕他真的走后外婆无人照顾。在尽忠还是尽孝的问题上,瑞宣并没有作出选择,他只是顺其自然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而已。虽然他内心早已是风暴四起,然而仁厚使他不能作出主动的选择,因为一旦作出选择,必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并非全都是有益的。他不想给任何一个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哪怕那种影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想改变,却下不了那么大的狠心。

  祁瑞宣性格转变原因

残酷的现实催人猛醒

战争给爱好和平、偷生忍耐的北平人送来了接二连三的噩耗:钱诗人入狱,钱家一家三口的死亡,小崔不明不白成了替死鬼,常二爷的受辱和去世,祁天佑的无望投河……祁瑞宣自己也身陷囹圄,难逃一劫。所有这一切,让祈瑞宣对自己先前的.选择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自己不肯离开北平,几乎纯粹是为家中老幼的安全与生活。可是,有什么用呢?自己下过狱,老二变成了最没出息的人;现在,连最老成,最谨慎的父亲,也投了河!在敌人手底下,而想保护一家人,哼,梦想!”他已经意识到:“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

从爱国人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诗人钱默吟由隐士变为战士,给祁瑞宣以强烈的震撼,钱先生的“猎人文化”理论如同甘霖滋润着祁瑞宣沉寂的心田。钱先生这样说:我们须暂时都变成猎人,敢冒险,敢放枪,因为面对面的我们遇见了野兽。诗人与猎户合并在一处,我们才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

正因有了新的精神支撑,祁瑞宣想到,他不应当再像个避宿的蜗牛似的,老把头藏起去,而应当效法钱先生的坚强与无忧无虑,应当到冠家去,看他们到底腐烂到了什么程度,应当去看小崔怎样被砍头,应当去看日本人的一切暴行与把戏。惟有如此,他才能更清楚,更坚定地参加抗战的工作。

自觉把反侵略斗争融入日常生活

因为有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有了重塑的文化信念,加上祁瑞全的引导,祁瑞宣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时机开展斗争活动。

课堂上,祁瑞宣把精心挑选、充满爱国热忱的文学教材给学生阅读,以排除学生的自卑感。他俨然把课堂当作了向敌人进攻的阵地。他还高兴地发现,他并不孤独,北平并不是死水一潭,学校里的老师也并不像他想的那么软弱无能,他们中有许多和他一样,积极投身爱国热潮。

女儿妞子徘徊在生死之间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瑞宣却正忙着选稿,编辑、收发稿件。他忘了自己身体软弱,只觉得精力无限,一刻也不肯休息。

不仅如此,他还引导白巡长参加地下组织,和大家并肩投入战斗。

猜你感兴趣:

1.四世同堂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