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

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生3: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生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先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复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同桌交流情境“庆祝六一”的预习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装饰教室还需要折多少只纸鹤?

一共需要多少钱?

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用多少米彩带?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2、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

3、全班交流,展示。每个同学整理完后,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则运算、关系、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的运算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搞清楚各种运算的意义。

4、师生总结。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71页第1题。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四则运算的意义。

2、课本第71页第2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3、课本第7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4、课本第71页第4题。

让学生自己给算式找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想一想,填一填。

(1)58+58+58+58=()×()

(2)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37=()68×37=()25、16÷0、37=()

(3)在()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0、43()1000=4302、46×()=24、6

12、5()100=0、1250、03×()=30

()×0、3×8、54=064×125=()×8×125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为支援地震灾区,实验小学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1)五、六年级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2)五年级学生捐款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学生捐款数正好是三年级的8倍,三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

(4)全校教师捐款比六年级的3倍多80元,全校教师共捐款多少元?

(5)如果全校共有2000人比六年级的6倍少200个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要让学生养成简单模仿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交流、评价。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2、课外延伸。两个数相除,商9余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867,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反思: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