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热点

千年白鹿作文

热点1W

千年白鹿作文

白鹿洞本没有洞。从天上往下看,像一颗陨石砸裂了地缝,山丘环合,低凹朝天,故有“白鹿洞”之称。

千年白鹿作文

书院有一个普遍性特点:关于它们得名的传说,不一而足。像往南300多公里的白鹭洲书院,官方版本认为取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民间更偏向于另一个版本:以沙洲上栖息着数不清的白鹭得名。而白鹿洞书院殊为不同,千年来只有一个说法: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学者李渤至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颇通人性,温顺可爱,甚至能独往星子县城购来纸张笔墨和生活必需品,遂以此命名。

历史上,江西是书院文化的中心地带。在江西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但长期受江西人内敛寡言、不善经营的性格影响,曾经的“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已辉煌不再。跟邻近的岳麓书院相比,更相形见绌。尽管如此,我对其依然心向往之。前次上庐山避暑,听闻同伴谈及绕道探访白鹿洞的打算,极为敏感的我立即冲上去,顾不得平日的文雅,“粗鲁”地插足而入,力促成行。于是,毫无准备,却毫不犹豫地带上仅有的一点盘缠动身。庐山的秀美萦绕四周,山谷的云海还在均匀地吞吐,却不能让我再多看一眼。山路的颠簸丝毫没使我疲倦,车上的喧闹也无法扰乱我的思绪,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人迹逐渐稀少,山路愈发幽静。汽车突然一个急转弯,躲在树叶里“乘凉”的路标隐约地显露着身影——1KM。不过,这1公里对我来说真是漫漫长路,直到车停在一块空地上,透过车窗,“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按捺不住的满心激动这才彻底释放。凝望这座曾接纳无数学术泰斗的大门,周围的杂音仿佛被松林吸收,等待的焦急仿佛被流水化解,剩下的只是一个人处在天地之中,回味那陈年的琅琅书声。

古木绿阴遮掩下的书院,曾经门庭若市。作为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民间教育机构,由于它的民间性以及聚众讲学、坐而论道的开放性,有时甚至比官学更受瞩目。南唐李氏朝廷就在此兴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乃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学者争相往之,为之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可见,南唐朝廷打下的文化基业,远不止标志性的李煜。只是好景不长,受兵马之灾,书院渐塌,荒废日久。直到南宋淳熙六年,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它最大的贵人——朱熹,这位理学家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以其对文化特有的敏锐和认知,专程勘察白鹿洞书院旧址,感慨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遂将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书院修复重建,置田划地、聚集图书、招生揽徒。朱熹不仅亲自授课,与学生质疑问难,且力邀各方饱学之士前来讲学,并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奏请赐额及御书,一时星光闪耀,名声大振。淳熙八年,朱熹摒弃门户之见,邀请“论敌”——另一学派领袖陆九渊共同讲学,吸引众多学子慕名听道。这次载入史册的“白鹿洞之会”,成为朱熹在南康苦心经营两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鼎盛时期的最佳见证。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古建筑消失殆尽,能留下些许残垣断壁已是万幸。像白鹿洞书院这般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实属罕见。尽管它也饱受战乱毁损,与当年的繁华无法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宋学大趋势”的书院足可与长城、都江堰、莫高窟相提并论。

白鹿洞书院还有一股气,一股清雅淡泊之气。不仅仅氤氲在石木或砖木结构的阁楼祠堂、青瓦粉墙、歇山重檐、翼角高翘的礼圣殿,一百多块笔锋遒劲、气韵丰沛的碑刻真迹,也不仅仅飘荡在千年古松、参天红枫和婆娑竹林之间,更是长期以来大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所孕育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如此心旷神怡的地方进修,无疑是极为幸福的。从这里传出的阵阵读书声,浸染着旁边的.小溪,浸染着不远处的鄱阳湖,更随着这条流域面积占江西97%的鄱阳湖,传递给赣鄱大地的黎民大众,应和着东北的鹅湖书院、中心的豫章书院、西南的白鹭洲书院的协奏曲,滋养出全国独一无二的文章节义和一代代匡国济世的璀璨群星。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黄庭坚、汤显祖、八大山人……

烟雾中的白鹿,安详地注视着每一个朝圣者,它记下了多少大师大儒们的音容笑貌,见证了多少莘莘学子的生命历程,也目睹了书院多次的兴衰更迭。如今,它依然不停歇,拖着厚重的历史车轮和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奔跑着,在路上。

标签:白鹿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