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热点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说课高

热点8.72K

一、说教材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说课高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前一课内容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才纷纷进行变法,社会进入变革时代,所以本课起到承上的作用,其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下一课秦兼并六国打下基础,这一课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本课分三个子目: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劳动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经济发展起来了,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改革中最成功、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由于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秦完成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以得出: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是因,商鞅变法和秦的崛起是果。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本课的目标如下:

课程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变革,认识生产工具的改进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认识变法与秦的崛起的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要求查阅关于社会变革和商鞅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扮演角色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意义。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竞争意识。

(3)讨论:商鞅之死值不值得,假若你是商鞅会怎么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2)认识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习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讨论商鞅之死,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认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3、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从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它讲的是封建生产力的产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些理论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教法与学法的制定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结合教材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拓展学生思维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积极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同时看图片、分析历史资料,学生参与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教学重点。

2.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了解,要使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情感。针对本课知识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特点。我指导学生掌握导读法,结合对历史情景的体会,把握历史信息。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历史资料,使学生学会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具体的问题掌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安排收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

2、课前安排布置学生收集《商鞅舌战群臣》、《立木赏金》等小故事。

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课前导言,并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编写“谈话引入”内容,让学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通过谈话引入,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给学生理清了人类生产工具发展的前后顺序,为本节课教学做了铺垫;另一方面直扑课文的中心内容,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通过课件出示课题,形象直观的注解了课题。再通过读课题、解课题起到了“破题”的作用。这样步步紧扣课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大大提升。

学习新课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这一段内容少且抽象,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要理解这一抽象问题,教师要花一定的功夫。要使学生弄清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表面是耕作方式的变更,而实质上是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更。如何突破难点呢?首先让学生阅读子目,明白铁器牛耕已使用了,用多媒体播放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作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铁制农具的优越性。其次设计有层次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通过层层递进的质疑、讨论、辩论,学生最终得出结论:战国时为了调动奴隶的生产积极性,最有效的是改变剥削方式。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生产者的身份也发生变化,形成两大新的阶级,---地主与农民,从而突破了难点。随着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强大,要求确立自已的统治地位,来更好地发展经济,各国纷纷要求变法改革旧制度,而商殃在秦国的变法影响是最大的。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阅读教材第二目,然后讨论交流:各国怎样变法?然后进行当堂训练,强化知识点。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知道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认识变法与秦的崛起的关系,注重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突出商鞅作用和变法的艰难,我补充了《商鞅舌战旧贵族》、《立木取信》等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势在必行。在这一段内容的学习上,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分析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同学们对内容能够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大难度,将商殃变法按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三项措施,请同学进行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

特别是面对关于“商鞅之死值不值得”的讨论可能会出现偏差,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利,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论,要向学生渗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教育,只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加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之间去体会、去辩论,能否形成统一的认识都不重要,对于那些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不做强硬的说教,充分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在不同观点的交锋当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怎样来体现?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可能对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也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通过讨论使学生把历史与社会结合起来,在探求中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现实的创新精神。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论文“我看商鞅之死”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辩论的情况,再查阅材料进一步思考,将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具有开放性、发展、可操作性。

教学评价:

1、立足课标,依据教材,小组讨论,借助多媒体辅助,实现了三维的有效整合。课堂结构层次分明,教学层序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突出了自主性、探究性、民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以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平等,有效的双边多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