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2018广东高考理综物理冲刺复习攻略

物理是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重要的一门科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做好相应的冲刺复习攻略必不可少。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高考理综物理冲刺复习攻略,希望大家喜欢。

2018广东高考理综物理冲刺复习攻略

  广东高考理综物理冲刺复习攻略

物理:最后阶段注重回归教材

最后几天,要注重回归教材。将考试中容易出现的常考点、易错点,按照主干知识板块和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和电磁感应综合应用问题;图像的物理意义与实际情况对应;对摩擦力的认识不足导致错误;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不会处理瞬时问题等。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做做、体会体会。

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看看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样复习的目的在于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但光看课本和错题本是不够的,一定要动手做题。

要学会放下一些自己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搞不懂或是突破不了的问题,但不要过于轻视已经会的部分,往往这才是高考的盲区。要通过做题来养成正确的考试习惯:一看二想三动四回顾。先看清题意,再思考题干和题支之间的关联,然后才动手,最后总结。切忌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思维之前,一拿到题就闷头做。

  广东高考物理复习试题

1. 若已知n滴油的总体积为V,一滴油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这种油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油分子可视为球体,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应为(  )

A. NA= B. NA=

C. NA= D. NA=

2. 在估测分子大小的油膜实验中,下面的假设与该实验无关的是(  )

A. 油膜中分子沿直线排列

B. 油膜为单分子且都是球形

C. 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它们间的间隙可忽略

D. 油膜的体积等于总的分子体积之和

3. 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 000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油酸0.6 mL,现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5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体积增加了1 mL,若把一滴这样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足够大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稳定后形成的纯油膜的形状如图所示.若每一小方格的边长为25 mm,试问:

(1) 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    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    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酸分子的    .图中油酸膜的面积为    m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体积是    m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在距水面约2 cm的位置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面形成油膜,实验时观察到,油膜的面积会先扩张后又收缩了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分析的原因.

4.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所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500 mL.溶液中有纯油酸0.3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为8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内,让油膜在水面上尽可能散开,测得油酸薄膜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 cm.

(1) 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油膜尽可能散开?

(2) 实验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如果已知体积为V的一滴油在水面上散开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这种油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试写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表达式.

5. (2012·苏锡常镇二调)利用油膜法可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若已知n滴油的总体积为V,一滴油所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这种油的摩尔质量为μ,密度为ρ.求:

(1) 一个油分子的直径d.

(2)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 某同学在进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前,查阅数据手册得知:油酸的摩尔质量M=0.283 kg·mol-1,密度ρ=0.895×103 kg·m-3.若100滴油酸的体积为1 mL,则1滴油酸所能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约是多少?(取NA=6.02×1023 mol-1,球的体积V与直径D的关系为V=πD3,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 C

2. A

3. (1) 球体 单分子 直径 4.4×10-2 1.2×10-11 2.7×10-10

(2) 见解析

解析:(1) 油膜面积约占70小格,面积约为S=70×25×25×10-6 m2=4.4×10-2 m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V=××10-6 m3=1.2×10-11 m3,故油酸分子的直径约等于油膜的厚度d== m=2.7×10-10 m.

(2) 主要有两个原因:①水面受到落下油滴的冲击,先陷下后又恢复水平,因此油膜的面积扩张.②油酸酒精溶液中的酒精挥发,使液面收缩.

4. (1) 使油膜可近似为单分子油层 (2) 7.9×10-10 m (3)

5. (1) 一滴油的体积为V0=,分子的直径d==.

(2) 一摩尔的体积为Vmol=,一个分子的体积V'=π,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 一个油酸分子的体积V=.由球的体积与直径的关系得分子直径D=最大面积S=,解得S=10 m2.

  广东高考物理题解读

一、坚持立德树人,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在试题情境的设计中,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旨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清洁能量,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全国I卷第17题以此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氘核聚变反应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试题契合能源问题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展示出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考生勇攀科技高峰。

2017年4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是目前为止我国发射的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航天器。 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为空间站长期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国III卷第14题以此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试题素材贴近时代,展现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考生锐意进取、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

今年高考物理学科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科研进展、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躬身实践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18题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中隔离振动噪声的有效措施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规律的理解;全国II卷第21题以同学自制的简易电动机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电动机原理的理解;全国II卷第24题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了冰球运动员进行冰上训练的情境;全国III卷第24题是实际等离子体研究非均匀磁场中的粒子漂移问题的简化模型,第33(2)题是实际应用中麦克劳德真空计的简化模型。

三、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2题利用“滴水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全国III卷第23题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第(3)问的解决需要考生利用实验曲线和理论方程的联立求解,体现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

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讨论,是考生思维开放性的体现。比如,全国II卷第23题利用等电势的方法测量微安表内阻,要求学生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度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全国IV卷第12题,要求学生分析电路故障,说明产生故障的原因,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四、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通过设计小环在光滑大圆环上下落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做功概念的理解;全国I卷第34(2)题要求学生利用对称性确定反射点;全国III卷第22题以学生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背景,引导学生重视基本实验的学习

试题立足物理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I卷第25题以两个质量相同、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小球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沿不同轨迹运动为情境,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五、科学设计试卷蓝图,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动量、近代物理等知识列为必考内容。今年高考物理试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大纲修订的初衷,通过科学设计试卷蓝图,多角度考查修订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学生进入高校的学习打好基础。

考虑到动量、近代物理的内容首次纳入到必考范畴,学生复习备考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适度控制新增内容的综合度和难度,确保考试大纲修订平稳落地。试卷中新修订内容的考查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降低物理过程和数学运算的复杂性;提供多种解答途径,降低入手难度。比如,全国III卷第20题,学生既可以利用动量定理快速求解,也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