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2017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1】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并应用此规律。教学中柏老师做了如下安排:

2017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 设计情景,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柏老师设计情景,当客人来你家,你是怎样做的。我们最友好的方式我们要和客人一一握手,从而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奠定基础,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欲望。在练习时,教师通过有奖竞猜游戏,再一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率很高。在判断正误时,教师出示了99×38+38=(99+1)×38,有的学生判对,有的判错,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组织了一场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矛盾迎刃而解。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

2、 注重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新教材只注重学生如何发现规律,好像对规律的理解关注的不够。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如果不理解规律的意义,应用时就很困难。所以教学时,教师很注重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乘法的分配律,让学生反复说,从左边说到右边,从右边说到左边,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3、 设计开放性习题,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分配律后,让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式子补充完整,并利用分配律进行简算。

它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分配律,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效果非常显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2】

昨天,我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讨学习,从作业的反馈中,一部分同学的作业相当完美,对公式的`应用,变形拓展都能应用自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乘法分配律的“分别”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没有把每个加数与因数相乘,造成作业正确率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积极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找出他们思维中出错的原因,正确进行补救,以达到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灵活应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注重从例题的解答中引导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强调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材中植树情境图给出了以下的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这一问题,得到了如下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2+4=6人

②25组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 6×25=150人

综合列式:(2+4)×25

=6×25

=150(个)

方法二:①挖坑种树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抬水浇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综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时同学们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数的积的和,而忽视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等于6个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练习。

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时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划出分别相乘的箭头如:

提醒同学把箭头画出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因数相乘,这样尽量减少一些把一个加数乘掉的同学。

三、多进行分组练习

一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练习上述题后,让学生观察括号里的数如果不运用乘法分配律会变成怎样的一个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这些算式我们如何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相加的形式,这两个加数尽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与外面的数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数。

在让学生在对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运用掌握较好之后,再进行第二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运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