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父母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

  我的孩子将是别人的男神

父母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

孩子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他们无论说活还是做事情都受大人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格外重要,对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时刻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1.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是良好气质的灵魂,孩子具有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时,才会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从而表现出谦荣有礼、尊敬老人的气质。同样,孩子只有表现出乐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时,他才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气质。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具备良好的外在气质。

2.鼓励孩子多学知识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智慧使人文明。因此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学知识,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言谈举止中透出智慧与大方,对培养孩子气质十分有益。

3.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在这方面,家长尤其要注意给孩子做出表率。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要尽量使家庭中充满愉快、和谐、文明平等的气氛,使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养成良好的沟通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4.要注意孩子服饰打扮

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俗话说:“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得体的服饰会给孩子的气质锦上添花,家长在打扮孩子时,应以自然、朴素、大方、美观为原则,不要过分追求奇装异服,以防养成孩子追求穿戴,自我欣赏,爱虚荣和任性等不良习惯。此外,有的家长喜欢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这些做法不利于养成孩子优雅,适宜的气质。

  不要随便就生气,孩子的犯错是有原因的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而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没有经验可言,要实现他们的梦,就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因此,当家长的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掌握家庭教育的智慧。在家庭的智慧中我们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孩子的人生中需要错误来洗礼,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

有一个小男孩儿,三岁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坏事”,他把一碗滚烫的菜汤倒进了花盆里——这盆名贵的花,是他爸爸刚刚从花市里淘来,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搬回来的!

爸爸怒不可遏,这小子太淘气了,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三岁的儿子看爸爸到处找笤帚,已经吓得哇哇大哭了。这时妈妈冲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说:“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妈妈的一番话,在坚定地提醒着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个更重要?更何况在没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开打,是不是在说孩子的心理健康,还远远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妈妈蹲下来帮孩子擦干了眼泪,轻声地问:“宝宝为什么要把汤倒在花盆里啊?”小男孩抽泣着说:“奶奶说……热热的菜汤有营养……我想让花长高高……”

这下轮到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爱花的一颗心啊,差点儿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有多少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愤怒:刚换的玻璃窗户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烂;没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卫生间的卷筒纸成了孩子身上的“飘带”,飘得屋子里哪儿都是;茶几上摆的东西,全被孩子当成玩具一般地蹂躏得不像样子:烟灰缸、鲜花、报纸、指甲刀、水杯、书……无一幸免。

父母们请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热汤烫死的花一样,这些东西已经死了、破了、碎了、毁了,我们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也搭上吧!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验,同时身上又实在有无穷的活力!可“生活的经验”谁不是在一次次教训里学到的呢?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厅里等朋友,邻桌有一个妈妈和她女儿在吃饭,那女孩儿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小家伙对装果汁的半圆杯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看过去摸过来,直到“嘭”地一声,果汁连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洒上了不少果汁!“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儿?你就是手痒痒!跟你说没说过啊?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你就是不听,告诉你啊,你再这样,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吃饭了!还不快跟我去洗手!”

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个妈妈起身的时候太急,没有注意到餐巾还搭在她腿上,她刚一转身,那块餐巾就扯着盘子、刀叉、杯子、水瓶“哐当!”一声全摔在了地上!声音之大,引来了所有人的张望,妈妈难堪极了,她怒视着六岁的女儿:“都怪你!这下你高兴了吧!盘子都摔碎了,还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下的嘴,终于顶不住了,“哇”地大哭起来!

一顿本来开心的晚餐就这样在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怒气冲天中变了味道。其实当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时候,她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连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可惜的是,这个孩子才五六岁,她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动作。作为妈妈,这个时候如果是用轻柔的声音说:没关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来玩,知道了吗?

如果是这样,结果会怎样?孩子在心里会感激妈妈没有骂她,也会更珍惜下一个玻璃杯子;妈妈自己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当然也就不会不火急火燎的,那堆盘子和杯子也不会集体牺牲掉了。

等那个妈妈拉着小家伙从洗手间里出来,服务生已经给她们换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妈妈和女儿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盘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特意绕到这个妈妈的面前,我笑着说:“别沮丧了,我也和你一样,经常打碎东西,这没什么大不了。”这个妈妈愣愣地看着我,可能在想,这话什么意思?我补充了一句:“一个杯子、一个盘子,和你们的好心情相比,没什么大不了,简直一文不值!”孩子妈妈这才会心一笑,说了声谢谢。

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在这里也很值得讲一下。这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说:“这和我两岁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就是牛奶的海洋!我母亲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她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我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科学家说到这里,连记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可爱的母亲。科学家接着说:“这还没完,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罗伯特,刚才,你所做的用你的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我很快就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我的手里滑掉了!”

“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是啊,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既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科学家罗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养玻璃窗、养盘子、养牛奶瓶……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为那些已经毁损的、无关紧要的物品而迁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习使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发粘成了大饼;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用剪刀,让你给他新买的牛仔裤千疮百孔——请都不要生气吧。

心理解读:如果你确实有浑身的劲儿使不出去,那就用来感谢这些曾经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吧,它们曾用“自我牺牲”的悲壮,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小块儿碎石。

慎防孩子做“啃老族”

现在越来越多的让你与父母的关系疏离,也因为收入不高或生活开支太大,结果都甚少主动拿钱回家,即使户有“余粮”也会用在个人消费上。莫说养儿防老,父母看着孩子长大了仍继续做“伸手党”,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养儿难防老

培养孩子自立,就是要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生活,从而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自己有能力去处理金钱。传统社会一直期望成年人能具备自立的精神,一个不能自立的人,将会成为父母和社会的负担。

天下哪有不爱护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孩子预备一切物质需要就是爱的表现吗?对孩子呵护备至、过分溺爱,实际上对他们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为父母制造一个永远挥不去的包袱。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是我认为可行的一些秘诀:

助孩子克服依赖性:孩子年幼,自然凡事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到了羽翼渐丰之时,孩子就必须学会自立。当然,父母必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意识,并且为他们提供学习自理的机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让他们亲力亲为。倘若他们自幼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到长大后再要纠正就会困难重重。

多赞少骂大帮忙:还记得儿子就读的学校的校长曾分享她多年教育孩子的八字箴言:“夸大优点,缩小缺点”。奈何不少父母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将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伤害了他们,甚至严重打击其自信心。这八字箴言对于作为父母的成年人,是十分宝贵的提醒——我们或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不自觉地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略孩子的优点。其实,从心理成长需要的角度来看,正面赞赏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培养他们自立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让孩子跌过痛过:事实上,挫折是成长必经的阶段,父母不用过分紧张,只管让孩子们去面对吧!父母只需要从旁守候、鼓励并关心,在适当之时给予支持,孩子们最终一定有能力面对困难。还记得我儿子在麦当劳第一次为自己点食物时,起初担心不已,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过放弃,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彩排,他最终做到了,自信心和满足感也油然而生。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新一代父母,或许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意义,作为培养孩子的方向。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归根究底,这是家庭教育衍生出来的问题。这一代年轻人不少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从小便在温室中成长。其实,要孩子自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并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都不是堆金积玉所能带来的。但现实却是,一般父母没有把握机会教导孩子,反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停地供应物质并时时照顾,使孩子们不自觉地变得十分依赖,最终要花上很大的力气去纠正过来。

这又令我想起近年来热议的话题——“怪兽家长”(即那些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张罗一切,甚至为孩子向老师提出种种无理要求的父母)。我有不少做老师的朋友,他们深感应付过度活跃的家长带来的压力远比照顾学生来得吃力,令他们心力交瘁。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为孩子“强出头”的例子时有耳闻。最近听过一个经典例子,有家长为快要从海外大学毕业的孩子成功地安排了工作,怎料孩子考试失手,未能如期毕业,结果这位家长心急如焚,不断致电学校的香港办事处要求处理,甚至找来亲友一同施加压力,批准孩子如期毕业。我们经常慨叹社会上有很多“笨小孩”,但这与“怪兽家长”有没有关系呢?这实在值得家长反思一下。

由此看来,忽视亲子理财教育的恶果未必会立刻显现,但却影响深远。我认识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多年来一直咬紧牙关供孩子上学,深盼有朝一日孩子能有出息,能减轻家庭负担,让自己可安享晚年。但事与愿违,孩子工作以后,父母每次都要明示或暗示家庭需要,孩子才会略有响应,父母难免失望。另一方面,孩子则自觉收入不高,既要生活又要偿还学费贷款,捉襟见肘,打算迟些待有余钱时再奉上家用。因为这些沟通问题,双方关系差点因财破裂。也许今后孩子拥有自己的家庭以后,便会明白父母的想法。这些争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常常建议家长朋友尽早向孩子传授生活上的理财之道。

向孩子说“不”的艺术

今天的孩子生活环境大多不差,要培养自控能力非一朝一夕可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言谈举止更有着权威性的影响。只要父母能把握机会,从小训练孩子控制消费的欲望,将会大大增强他们日后的理财能力。

社会普遍认为现在孩子对责任感完全提不起兴趣,总会找借口逃避。公平点说,孩子的自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责任心的看法往往是父母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的。这话何解?相信每位父母都曾梦想自己的孩子能有责任心,希望这简单地如同收拾玩具,孩子们还能自觉地温习,甚至控制物欲追求也是如此。梦想是有的,然而,现代父母却不大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上困难时,他们总会如影随形地急急帮孩子解决,看似是爱的表现,让孩子能多些时间温习和休息,其实这正阻碍了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

我接送儿子上下学的途中,经常碰上几位十余岁的中学生,书包和乐器仍由家佣代提,自己则轻松上路。当然这可能是出于父母的吩咐,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的要求。综观如此,孩子若自幼不愿承担责任,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到他们长大后便难成大器。

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教导他们学会如何承担责任,让他们正确地生活。即使父母给他们再多的财富金钱,倘若他们没有责任心,只顾坐享其成,最终也会弹尽粮绝。

有些父母则主张无为而治,让孩子自由发展。他们认为在孩子身上强加规则,只会造成反抗,破坏亲子关系。其实,责任感是成为好孩子的先决条件,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也不会太过偏差。而设立界限,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孩子年幼时,为他们划定界线,父母是责无旁贷的。

共同定立规则学自律

谈到理财的层面,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父母应提前与孩子一同订立一些消费规则,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遵守。例如,告诉孩子说明某些物品是不能购买的,哪些可以让他们自由地使用零用钱,这无疑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自制能力,也是在间接地培养他们自律。经验告诉我们,用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来管教孩子,效果远胜于父母不断地啰啰嗦嗦。

曾听过不少家长和孩子为游戏机而争吵,影响亲子关系,其实正反双方都有大量的论点支持,如游戏机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容易使孩子沉迷其中,不能专注于学业。另一方面,游戏机也是这一代孩子的共同话题,他们需要借此融入社交圈子,建立自我认同感等。

暂且不讨论拥有游戏机的利弊,有位家长提出一个颇为聪明的处理方法,值得借鉴。他深知以高压政策否决孩子的要求,孩子心里也不服气,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那位家长决定资助孩子购买游戏机(即孩子自己也要出一份钱),然后大家一同订立条款,犹如成人世界里做生意签合同,其中包括每日只能玩十五分钟、要完成功课才能玩、一旦吵架立刻没收等等。结果当然是大团圆结局,孩子认真地遵守条款。

软硬兼施

有趣的是,这股热情维持了三个月。其后,孩子对玩游戏机已不大热衷,那家长也庆幸当初没有以高压政策破坏双方关系。这件事启发了我,在处理有关孩子用钱的问题时,必须有耐心,不能墨守成规,而创意往往只会在父母情绪稳定时才会涌现。因此家长切忌在情绪不稳时与孩子讨论金钱使用的问题,以免适得其反。

此外,适当地拒绝孩子的要求是必要的。不论家境如何,对孩子的物质供应也要有节制,不宜随意多给,否则会令孩子无所适从。有求必应的教导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是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设法让孩子知道,凡事不是唾手可得的,通过一些错误方法,如发脾气或欺骗,更是不会得逞,从而希望孩子养成凡事不向钱看的态度。

拒绝孩子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必须要坚定果断,不能拖泥带水,切忌让孩子以为还有争取空间,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被拒绝的背后缘由。不少父母的通病是只会对孩子的要求严厉地说“不”(有时甚至带着一些情绪),而没有任何解释或理由。最后,孩子会将之解读为父母的自私行为,只懂得滥用权威去欺压他们,令亲子关系恶化,结果出现双输的局面。

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

我们常说这一代孩子多在温室中长大,不但对如何使用金钱缺乏认知,甚至连日常生活的基本开支,如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完全没有概念。我则认为,若父母不坦白告之,孩子当然不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日后在面对家庭的财务问题时,他们自然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

你可曾想过向懂事的孩子分享家庭的财政状况,甚至让他们暂时当家,学习家庭开支是如何量入为出的呢?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没有类似的经验,甚至质疑这个提议的成效。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事;即使懂事,父母也不想孩子为家事操心。

然而,我认为家长是否将家庭经济问题只看作两夫妇之间的事,还得视乎情况而定。譬如说,这一代的孩子比较早熟,不少已非常懂事。倘若他们对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日后对父母限制他们消费用钱,又怎会乐意接受呢?

培养承担 增归属感

父母选择对家庭经济状况保密,一般是担心孩子“大嘴巴”,有意无意间向外人公开隐私,惹来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其实,父母只要教孩子尊重隐私,学习守口如瓶,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况且,孩子也不用知道家庭收支的每一个细节,父母只需与他们分享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家庭经济决策,既可加强理财教育,又可提高他们对家庭的归属感。

我曾经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在孩子面前,我并没有刻意找借口掩饰或编造故事,只是按照他们的理解能力去解释。

当时六岁的儿子知道爸爸暂停工作后,他竟然主动提出少参加一些兴趣班来节省开支(或许爸爸已是一个不错的玩伴吧)。但最令我意外的是,最近从儿子老师的口中得知,原来他一直在为我的工作祷告,后来还特别与老师分享爸爸重返工作岗位的喜悦。

儿子让我更明白,父母千万不能轻视或忽视孩子对家庭的感受和担当,因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就是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累积起来的。

诚然,每个家庭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账簿,家庭收入和开支习惯都不尽相同。家长如能在适当的时候,让懂事的孩子慢慢接触并实践家庭理财之道,效果远较单单与他们讲道理为佳,也可借此令家庭更团结和谐。

一同缴费,了解固定支出

我相信,大部分懂事的孩子都不知道家庭每月均有固定开支,如每日使用的水、电、煤,以及管理费和日常的杂项开支等,更不用说他们会知晓实际数额。如果家长让孩子自小对家庭财务状况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又如何能期望他们长大后一同分担呢?

要知道,如今不少青年学成工作后,也是吃住在家,既没有特别留意家庭支出,也没有共同分担的意愿。日后他们正式成家立业,要自行负责所有的家庭开支,更是困难重重了。

至于在实际操作上,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纪和其他实际情况来划分不同的实践阶段,让他们逐步参与。我建议首先可让孩子认识和参与家庭理财,方法之一便是父母事先预备付款支票和服务供货商的账单,带着孩子一同前去缴费,使他们实际参与整个缴费过程,从中了解一些家庭的固定支出,也可让孩子从小学习消费的概念。

家庭会议 共同商讨用钱方向

要是孩子到了十岁左右,父母就可以考虑定期召开家庭财务会议,让孩子一同参加,商讨有关家庭用钱的方向,以及分享父母在处理收支问题上可能遇到的难处。这样一来,既可提高家庭财务的透明度,也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难处,就不会经常提出无理的物质要求了。

当然,会中讨论的全是家庭机密,父母也可借此机会讲讲隐私的重要性,鼓励所有参加者必须守口如瓶。

同订消费理财底线

前些日子,荃湾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伦常惨案。一名父母及街坊眼中的“乖乖仔”,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狂性大发,用菜刀砍死睡梦中的母亲和年仅十二岁的胞妹,实在令人震惊和惋惜。据报道,疑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父亲对儿子的内心感受实在了解不多。这或多或少反映了现今父母与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所面对的窘境——彼此在价值观和沟通上存在差异。

许多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产生摩擦,导火线之一往往是与金钱消费有关。最令父母困扰的是,子女唯一愿意沟通的时刻就是向家人要钱消费的时候。

子女踏入初中后,一般会开始争取使用金钱的主导权,往往自信有能力安排消费模式,不用凡事向父母交代。再者,朋友间相互影响,追逐名牌的心态令不少年轻人掉入消费陷阱而不自知。若父母未能及时察觉,老是严词拒绝或严格监管,只会弄巧成拙,除了会导致家庭不和睦之外,还会迫使部分孩子想尽方法自行赚钱,以满足欲望。

面对叛逆期孩子所带来的消费问题,家长并非完全被动与无助,以下是我的一点愚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为人父母的,普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看见孩子有偏差行为就会严词责备,这种激烈反应往往是直接破坏亲子关系的“元凶”。我认为父母首先要明白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成年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曾反叛过,过分焦虑或反应过激只会破坏彼此间的互信基础。

一同订立底线

对于一些涉及金钱消费的争论,我建议父母不妨在消费前与孩子一同订立一些指导原则和消费底线。例如,不少孩子都有经常换手机的习惯,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赶时髦,或经受不住朋友间的压力。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协议好,例如每更换一款手机便必须用满一年或以上,又或要求年长的孩子承担部分手机费用和资费支出,这都有助于他们降低换手机的频率。父母要保持平常心,要讲道理,切勿以高压手段对待孩子。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他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挑战父母的权威,甚至刻意和父母对着干;无论如何,父母必须放弃“硬碰硬”,同时控制情绪,并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当然,有时父母也要坚守原则,学会拖延满足甚至拒绝孩子的要求,特别是涉及一些物质享受的要求。

诚然,不少家长的通病是在向孩子说“不”的同时,并没有给予任何理由和原因。日积月累,当孩子一旦遇上生活难题或财政困难时,他们便会感觉与父母沟通是非常没趣及没有建设性的,因为父母不会聆听他们说话,最终答案也只有一个“不”字,结果他们逐渐倾向自行解决问题,有时用错方法也不一定。

收放自如,抓大放小

孩子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失败的经验,父母不宜过度干预,在一些小事上更应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孩子自行做出决定,即使孩子会犯错或失败,也应该让他们自行承担后果。当然,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醒。至于在金钱消费这一重要议题上,父母更不能逃避,应主动与子女沟通,并适当地放手让他们去选择合适的消费模式。

倘若你的孩子还没进入青春期,你仍有时间去做一些准备工作,还有时间来塑造孩子的性情。经验告诉我们,一些自幼受到正确价值观熏陶的孩子,他们在青春期所引发的问题也相对较少。

“夹心父母”五大理财原则

这一代有不少双职工父母,需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长期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精神压力。其中有不少更是“夹心父母”,即所谓“上有高堂、下有妻儿”的一群,不少夫妇同时要照顾两个家庭的四位长者,再加上自己孩子。除了要付出无比的爱心和耐心外,也要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要供楼交租,养家糊口,还要应付生活的不同开支,若父母年老多病,则压力更大。

还记得当年牧师在婚前辅导时跟我说:“婚姻并非只是两个人组织一个家庭而已,婚姻同时也把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因此夫妇自订下盟约起,所承担的就不只是自己所组成的家庭,而是要兼顾三个家庭;所承担的也不仅是嘘寒问暖,还要肩负起照顾家庭的经济负担。

我认识不少年轻人,早在开始工作之时已养成每月给父母家用的习惯。他们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日常开支逐渐增加,给父母的家用无可避免地会相应缩减。不少长者明白子女所承受的压力,一般不是不得已也不会主动提出需要,他们会节衣缩食,减少开支消费。

“夹心父母”肩负照顾三代的重担,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理财态度将会影响三代人的生活,实在不能掉以轻心。

  “夹心一族”五大理财原则

面对财政压力,这群“夹心一族”应如何自处?我认为首先要尽早做好准备。读者可参考以下建议:

1、正向思维与感恩

正面的态度是面对逆境的良方,特别是感到无助之时。已经发生的事大都不能改变,即使不停地自责、埋怨或后悔也无济于事。我一向少谈“早知如此”,因为拘泥于一些不能改变的过去,只会影响心情,对现况毫无帮助。同时,负面情绪会快速向身边的人传染,后果可能更严重。反过来说,我们应将目光放于未来,把握机会储存多些“正能量”备用。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快乐的”,为拥有的一切感恩,远较为失去的忧伤来得重要,戴一副怎样的眼镜看待事物直接影响你的处事态度和方向。只要将眼光放远些,不难发现除金钱外,拥有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朋友的亲情等都值得我们感恩,只是看我们如何排放生命的优先次序。

2、检视家庭收支的实际现况

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家庭的每月收支状况,到底是入不敷出还是月有盈余呢?试问若对自己家庭的财政状况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的财务需要呢?我认为,若家庭持续地每月入不敷出,仅依靠“老本”维持生计或借贷度日,财务问题的警铃便会响起。

一般家庭每月收入来源应较为稳定。若要分析,也可留意当中是否有些非经常性收入,如投资股票的股息回报或年终“花红”等。此外,家庭的开支状况也值得深入探讨,若家庭有记账习惯便有助做出全面准确的消费分析。删除一些经常性的基本开支(如供楼交租、水电煤费用、交通费、食物日用品、日常娱乐等)并剔除一些非经常性或一次性的开支(如交税、旅游等)后,看看家庭收支是否平衡,也可从中考虑是否有需要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开支。

3、为消费设限

当知道家庭收支的实际情况后,便可开始制定短期的理财目标。举例来说,倘若目前家庭每月收支平衡,没有太多积蓄,看似没有任何短期财务压力,但我建议可考虑订出差不多六至十二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家庭应急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若要每月有余额储蓄和投资,首先便要有效地控制支出,尝试鼓励家人过节约简朴的生活,切勿超越自己原先所定出的消费界限。

一般人普遍有两种理财模式:其一是每月拿到工资后先消费,然后再把剩下的钱存起来,因此,每月的储蓄金额往往会有较大的波动;另一种模式则先把每月计划储蓄的金额扣除,余下的再拿去消费,不够用时便节省开支。显而易见,后者更容易存下钱来。

另一方面,我反对任何人为追求个人欲望而肆意借贷,一旦背上债务的包袱后,便会长期受到高昂利息开支的折磨,严重影响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倘若“夹心家庭”长期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或许需要增加收入来源,重新调节家庭开支的安排,如延长供楼的还款年期,或暂时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家庭开支等。

4、了解长者的真正需要

不少“夹心一族”的父母已是退休人士,他们大多有退休金或积蓄安享晚年。上一辈普遍过着刻己的生活,不太注重物质享受,因此日常生活开支普遍不高。然而,随着他们年龄渐长,医疗费用将会成为生活支出的主要部分,而且不能减少,因此必须及早部署,如提早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以及安排定期的身体检查等。

虽然作为子女理应尽孝并在经济上反哺亲恩,但长者最需要的不过是家人的真挚关怀,平日一点嘘寒问暖,一顿点心茶聚,已足以令他们感到开心。值得留意的是,我们这一代对父母的态度和表现,正是下一代的身教典范,正如圣经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5、尽早培养正确金钱观

今天的社会经常出现“比较”的风气,家庭环境和物质供应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要抵抗这股洪流,父母应尽早开始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快乐和财富并没有必然关系,追求财富也不应是人生的全部,重要的东西还有亲情、友情和健康等,不宜把金钱看得过重,避免自幼养成一个扭曲的价值观。

父母可考虑在适当时候,与孩子分享家庭的经济现状和难处,既增加透明度,也让他们参与家庭理财的安排。要知道,不少亲子关系破裂,就是始于双方沟通不足,进而引起嫌隙。

家庭是一个实践爱的地方,只要大家彼此互勉,坦诚相向,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法,因为正如宣传片所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只有亲身经历过了,你才会成长

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在孤独伤感的时候需求安慰。但我们一直要记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只有与自己感同身受,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来承担。鞋子接触过的地面,才是自己走过的路。

朋友从外地来我所在的城市发展,我知道消息的时候,她已经坐在了一家小饭馆里等我。我责怪她不早告诉我,好让我去接站帮她拿东西,她笑着说不想给我添麻烦。我问她:“还没住的地方吧?等会儿我陪你去找房子。”

“不用了,来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查了这附近的一些信息,吃完饭我自己去就行,这样我也能在找房子的过程中熟悉一下环境。再说你这么忙,能赶来陪我吃顿饭就已经很感激了。”

吃完饭,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很大的旅行袋放在大旅行箱上,然后又挎上沉甸甸的包,有些蹒跚地向外走去。我过去帮忙,她拒绝了,看见我满脸的不解,她解释道:“别误会,不是不希望你帮忙,而是你能帮我一时,却帮不了我一世。你若是帮我暂时减轻了负担,我心里就容易产生依赖,但没有人能够一直帮我,要是形成依赖别人的习惯,我就很难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知的一切。”

她的话我无理反驳,可是看她这个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还在犹豫时,她给我留下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接下来的`场景,我久久无法忘记——纤细瘦弱的她吃力地拉着旅行箱缓缓地向前走着,两件行李加起来的高度几乎要和她的身高一样,挎着的包还沉甸甸地将她一侧的肩膀向下压着。

骄阳似火的七月,即使什么也不拿,也热得受不了,何况她这样。我很想去帮她,但想起她坚决的态度,我知道这个独立、坚强、自尊心强的女孩绝对不会让我帮忙。节俭惯了的她不舍得花钱寄存托运行李,也不愿意给我添麻烦,不敢想象她这样步履蹒跚的一个女孩子在这偌大的城市里,顶着炎炎烈日找房子要承受怎样的艰辛。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她所经受的艰辛的开始。后来,她给我打过几次电话,声音一次比一次疲惫,不过每次都告诉我好消息,比如她找到房子了、有了工作、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等等。

后来才得知,刚开始和她一起合租的小夫妻刻薄阴险,没少给她气受,因为没钱换不了房子,她只好忍着;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累得在地铁里站着都能睡着,身体虚弱得和纸片一样单薄;过节一个人蹲在房间里吃泡面……可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抱怨和“麻烦”过我。

过了大半年,她约我吃饭。这时候的她已经在这个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换了更好的住处,跳槽后的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重新有了人脉圈子。

聊起曾经的种种,她红着眼圈对我说:“最难的时候我真想找你,你是我在这个城市里最信任的朋友。可是我知道这点困难都要依赖朋友的帮助和保护,那么以后永远都会缩在别人身后,得不到成长!你鞋子接触过的地面,才是你真正走过的路,你踏出的每一步,以及迈出这一步之后所经历的艰难和生活给你的感触,都是属于你自己的。这一步步虽然走得艰辛,但走得踏实,也一定会走得更远。”

那一刻,望着貌似娇小柔弱的她,我敬佩不已,她看似瘦弱的身躯里有着怎样一颗强大的心灵啊!

我们都曾怯懦过,我们都曾胆小过,我们都希望有人替我们遮风挡雨解决所有难题。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一旦我们鼓起勇气不依赖任何人,不管前途多么艰难都无所畏惧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必将得到成长,并且收获到生活的馈赠与生命的美好。

  别因逗小孩毁了他一生!

1.“给阿姨唱首歌,给你糖吃。”在小区里玩或是家里来客人时,有些大人总喜欢这样逗孩子。孩子展示才艺,应该是他们内心自发的想法,不应该培养孩子为了点“好处”,就屈服别人,大人更不能以此强迫孩子表演,这种做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可以对孩子说:“我们都很喜欢听你唱歌、看你跳舞,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

2.“宝宝不怕,打针一点都不疼。”小朋友都有去社区打疫苗或是去医院验血扎手指的经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安慰孩子说:“宝贝,打针不疼,不要怕”。这种说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实际却是在对孩子撒谎,因为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打针肯定是疼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这样安慰孩子,恰恰忽略了给孩子提前做心理预设,当孩子发现被扎一针很疼时,就可能会嚎啕大哭。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打针会有一点点疼,但为了身体不被病毒“欺负”,一定要忍住,宝宝最坚强了。”

3.当孩子很专注地玩或做事情时,对他说“宝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这其实是剥夺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行为。中途打断孩子,偶尔一两次没关系,经常这么做既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是逐渐提高的,如果注意力经常被打断,对孩子成长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4.“你在玩什么?给阿姨玩一会儿吧!”如果孩子不给,会逗孩子说“这么小气啊,不给阿姨玩”;孩子给了,会说“谢谢,阿姨不玩了,你自己玩吧”。这样的言语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句玩笑,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却会当真。孩子给了大人玩具,大人言语的拒绝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他会觉得是在拒绝他的真诚。

5.“你妈妈不在,阿姨给你好吃的。”有的人看别人家孩子可爱,会未经家长同意,忍不住拿零食给他吃,本是好意,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或饮食习惯,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场湿疹或是过敏。作为成年人应该首先有这个意识,在给对方孩子零食之前,先咨询对方家长孩子能不能吃,是否过敏等。

6.“宝贝,妈妈帮你做。”妈妈总是想帮孩子做好每件事。大人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有的孩子对做一件事刚产生好奇心,就被大人的“帮忙”浇灭了。所以,在孩子没有求助之前,请不要打断他的探索。

7.“这个篮球是用来拍的,不是用来踢的”“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你那样……” 大人的思维常常是定式思维,而孩子的思维则常常是天马行空,无论是玩玩具还是做事情,只要不伤害别人或自己,就应让孩子尽情发挥,不要剥夺了他们最可贵的想象力。

8.“宝贝长得最漂亮/最帅。”有的孩子确实相貌优于常人,家人或亲戚朋友会忍不住经常夸奖。事实上,大人的这种言语很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以貌取人,而忽略后天努力。人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这不应成为孩子获得肯定的理由。他们应该因自己的努力或行为而获得赞扬,比如心地善良,对同学很友好,对长辈很孝顺,能帮大人分担家务,能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上要求上进等,只有夸奖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强大。

心理解读:宝贝的成长需要父母之间的陪伴,父母很多时候要跟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对他们的问题给予具有别具一格的“回馈”。更多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去正面看待事情,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心智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人生不会太圆满,再苦也要笑一笑

现在,有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很不快乐。其实,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烦恼。抑郁、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向痛苦屈服的弱者。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有很多烦恼和痛苦是很容易解决的,有些事只要你肯换种角度、换个心态,你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挫折时,不妨把暂时的困难当作黎明前的黑暗。

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人生的烦恼与挫折,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一切。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笑一笑,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悦;没有沧桑,我们不会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经历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因此,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生活如果都是两点一线般的顺利,就会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只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悲喜哀痛七情六欲全部经历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心理解读:所以,你要从现在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当你走过世间的繁华与喧嚣,阅尽世事,你会幡然明白:人生不会太圆满,再苦也要笑一笑!

标签:性格 培养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