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2017年外科主治医师要点知识:颅高压与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以下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2017年外科主治医师要点知识:颅高压与颅脑损伤

1、 cushing response

2、 secondary brain injury

3、 正常成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为80-180mm 水柱,持续在200mm水柱称为颅内压增高

4、 体积压力反应(volume-pressure response,VPR)颅内压力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如果当颅内出现占位性病变的时候,随着病变的缓慢发展,可以长时间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一旦由于颅内压代偿功能失调,病情将迅速发展。如原有的颅内压增高已超过临界点,释放少量脑脊液即可使颅内压明显下降,若颅内压增高处于代偿范围之内,释放少量脑脊液仅仅引起微小的压力下降。

5、 成人和颅缝闭合的儿童的颅腔容积是固定的,约为1400-1500ml,颅内允许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70ml)

6、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 脑血流量降低(CBF)=(MAP-ICP)/CVR ,CPP=MAP-ICP,CBF=CPP/CVR。MAP:平均动脉压;ICP:颅内压;CVR:脑灌注压

2) 脑移位和脑疝

3) 脑水肿:血管源性,细胞中毒性

4) 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5) 胃肠功能紊乱和消化道出血

6) 神经源性肺水肿

7、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头痛(随颅内压增高进行性加重,胀痛和撕裂痛多见), 呕吐(喷射性),视神经乳头水肿(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长期存在可引起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为“三主征”。此外,还有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高)

8、 CT是颅内占位病变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9、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

1) 一般处理:密切观察神智、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给予补液,疏通大便,(气管切开),吸氧。

2) 病因治疗:占位的,首先考虑病变切除;脑积水的,行脑脊液分流术(分流至腹腔,蛛网膜下腔,心房)

5) 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6) 脑脊液体外引流

10、 脑疝(brain henia): 当颅内某分腔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临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1、 脑疝的分类:

1)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至幕下。

2)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和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

3)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12、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特点:瞳孔变小,对光反射迟钝(动眼神经受刺激);瞳孔逐渐散大,对光直接反射间接反射均消失(动眼神经麻痹),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阳性。

13、 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特点:颈项强直,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可早期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延髓的呼吸中枢受损严重,呼吸深慢)

14、 侧脑室体外引流式临床上常用的颅脑手术前的辅助性抢救措施之一。(处理脑疝)

15、 头皮血肿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头皮由表及里:皮层,皮下层,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下层,颅骨膜,颅板)

16、 线形骨折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

17、 颅前窝骨折:累及眶顶和筛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可合并脑脊液鼻漏,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18、 颅中窝骨折:可有脑脊液鼻漏,耳漏,动静脉瘘致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

19、 颅后窝骨折: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 征)

20、 颅底骨折的诊断和定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确定。有脑脊液漏存在时,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X片刻显示颅内积气。

21、 颅骨骨折本身无需特别治疗,合并脑脊液漏时,须预防颅内感染,不可堵塞或冲洗,不做腰穿,取头高位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涕,给予抗生素。多数漏口会在伤后1-2周自行愈合,超过一个月未停止漏液者,考虑手术修补硬脑膜。

22、 凹陷性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包括:

1) 合并脑损伤或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导致颅内压增高。中线结构移位,有脑疝可能者,应急诊开颅去骨瓣减压。

2) 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

3) 非功能区域的小面积凹陷骨折,无颅内压升高,深度超过1cm,择期手术。

4) 位于大静脉窦处的,未引起神经体征或颅内压升高时不宜手术

5) 开放性骨折的碎骨片须全部取除修复破裂的硬脑膜。

23、 按伤后脑组织与外界是否相通(硬脑膜是否完整),分为开放性、闭合性脑损伤。

24、 冲击伤(impact lesion):受力侧的脑损伤。对冲伤(contre-coup lesion):受力侧对侧的脑损伤。最易发生对冲伤的部位:额叶、颞叶、及其底面。

25、 原发性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其症状和体征在受伤当时即可出新,并且不再加重。无需开颅手术。

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继发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因颅骨、硬脑膜或脑出血形成)。症状和体征是在伤后一段时间进行性加重。

26、 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

1) 不超过半小时的意识障碍。

2) 有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3)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

27、 弥散性轴突损伤:

1) 惯性力所致,脑白质广泛性轴突损伤。

2) 受伤当时立即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

3) CT扫描可见有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

28、 颅内血肿分为 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72小时内为急性,超过三周为慢性,中间为亚急性。

29、 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常发生于颞区:

1) 外伤史

2) 意识障碍:中间清醒期: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的时间,多数为数小时或稍长,甚少超过24小时;没有中间清醒期者,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以是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3) 患侧瞳孔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而后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上睑下垂,对侧瞳孔随之扩大。

4) CT检查可见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30、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新月形或半月形影。

31、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外伤史。多是上矢状窦的静脉撕裂出血。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早期包膜较薄,及时作血肿引流,受压脑叶易于复位而痊愈。临床表现包括:慢性颅高压症状;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轻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脑萎缩、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智力障碍,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CT检查颅骨内板下低密度新月形、半月形、双凸镜形影像。

32、 意识传统的分级:意识清楚,意识模糊,浅昏迷(半昏迷),昏迷,深昏迷。意识模糊尚保留呼之能应或能睁眼的最低限度的合作。浅昏迷对言语无反应,对痛觉敏感。昏迷对痛觉反应迟钝。

33、 Glasgow昏迷评分法

睁眼反应



E



言语反应



V



运动反应



M



能自行睁眼



4



能对答,定向正确



5



能按吩咐完成动作



6



呼之能睁眼



3



能对答,定向有误



4



刺痛能定位



5



刺痛能睁眼



2



胡言乱语,不能对答



3



刺痛肢体能回缩,定位不准



4



不能睁眼



1



仅能发音,无语言



2



刺痛双上肢过度屈曲



3









不能发音



1



刺痛四肢过度伸展



2















刺痛时四肢松弛,无动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