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文艺 > 舞蹈形体

舞蹈的“拙”与“贼”

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舞蹈课堂,老师经常会用“拙”与“贼”这两个词,有时又以“拙劲”与“贼劲”来述说,并以此提示、纠正学生在学习舞蹈中最容易出现,自身却很难意识到,最终也很难修缮的舞蹈问题: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各舞种的动作和舞蹈作品的学习。可以这样讲,除了一些非常高精端的舞蹈技术技巧外,就舞蹈动作本身而言,对于每一个学习者,不管学习的快慢于否,最终都能把动作学下来。但动作中的问题,即完成动作的状态,往往感到不尽人意、不够完美,往往无从下手于如何地进一步修正,得以问题的解决。归属一下,这一层面的问题,便是“拙”与“贼”结果。那么,由此对“拙”与“贼”这两个词在舞蹈教学及与舞蹈的挂钩,从概念上、理解上、实质性质上的形成,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道,以便于传授舞蹈文化中的教学双方就此类问题,能有更好的沟通和认知,让舞蹈文化及舞蹈教学向人文科学化靠近。

舞蹈的“拙”与“贼”

  一、关于“拙”

“拙”、这个词,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笨,当然还可意为“谦辞”以及做事的心态和状态。然而,在舞蹈上老师运用这个词,往往不是指学不会动作的那个笨。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动作总是学不会、记不住的话,老师会认为这才是笨,便会用“笨”这个词。而“拙”,在这里指的是:动作跳出来的样子——那个“拙”呀。其原因是,动作虽然会做了,形态、路线以及动作的连接顺序也都会做并记住了,但就是让人感到“不对劲”,而这种“不对劲”感觉,有时恰恰又很难用语言去形容。所以,舞蹈老师提炼了“拙”这个词,也就成为了一句非常习惯的课堂用语及沟通语:“看,你跳的好‘拙’呀。”或者说是:“瞧,他(她)跳的忒‘拙’啊。”以此示意对某人的舞蹈感受,同时,多少也带出这样一个含义:“真没招,不是我(老师)的问题,他(她)就是天生的跳不好舞啊”。

对于舞蹈上的这个“拙”,可能,老师会不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从老师这个角度值得研究。而学生更是搞不清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跳会了,怎么还是‘拙’呢?”在搞不清问题的状况下,学生往往会怪罪老师偏心眼、不喜欢我,便会产生相对的对抗心理。再有便会失去自信:“我跳得就是不会好看了”,从心态上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阴影。分析一下,其实对于舞蹈上的“拙”,每个人都有过,但是分类而言,有一些人天生就属于这个类别;有一些人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这个问题;然而,即便是很优秀的演员了,在进行某一段新动作的学习,尤其是与以前习惯性的“韵律”有所不同时,一时间地走不顺、不协调,出现了“拙”态,也都是在所难免,依稀可见嘛。

造成“拙”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先天性。我们不可否定先天的因素,就好像我们必须承认人有高矮胖瘦或是有相对漂亮的外形一样。在舞蹈上“拙”的天性成分大一些的人,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天生不顺、能动性太差,天生就没舞感、不会美,就是不会跳舞”等等。当然,审美意识可能也是影响我们判断那个“天性”于否的界限,就好比,我们看惯了受过很好专业训练的人的跳舞状态,我们就很难发现除此之外还会有非专业人的“美”的舞蹈存在;甚至我们既定了某一舞种的“美”,就很难认同其它舞种及舞蹈方式中的“美”的存在。其二、适合性。我们往往会说:“这个人的样子适合跳芭蕾舞,感觉不错。但他(她)太不适合跳民间舞了,长得都不是那回事。”当然,这个概念也包括演员适合演什么角色等问题。由此看来,在跳舞上,由舞种的选择是否适合,也会出现“拙”与不“拙”这个概念。其三、协调性。我们都知道,舞蹈对身体的协调性来说,可谓一个条件也。分析一下,它虽然不是外形上的概念,但它却是能否跳舞、能否跳好舞的基础。我们舞人经常会说这样的玩笑话:“此人‘条’不好,但‘件’还不错。”其实,这里指的所谓的“条”,便是外形上的:脸蛋漂亮,胳膊、腿长,脚被高等;那么,所谓的“件”,便是身体内部的:软、开度好,爆发力强,协调性高等;当然,我们也习惯地在概念上把这两者归属于“条件”这一个词。其后,我们又派生出一个人文意识,比如在舞蹈上的悟性、理解力、乐感、表演能力、角色的塑造能力以及文化素质修养,综合于舞人的一身,作为整体统一的“好舞者”的概念。那么,就协调性而言,可以说是非常潜在的,一方面讲,现在的孩子,在考专业舞蹈之前,已经经历了大量的舞蹈学前教育,舞龄少的一、二年,多则五、六年,怎么磨,也会跳上一些舞了。而在考试的时候,一般都是跳自备的舞蹈作品,即使让他们模仿的动作,大都也是他们熟悉的风格性组合。故而,所谓检查“协调性”的空间,已被取代和掩盖,很难看到先天的协调性了。另一方面讲,舞蹈大学教育,协调性的因素,更是在表面不存在了。因为,他们都是经历多年舞蹈专业的舞者,协调性的问题基本上已由舞蹈技术能力的形成,而变的隐藏起来。不过,协调性的因素其实还存在,但可谓转换于深层,影响舞者的可持续发展性,即舞者风格、味道和美学角度下的状态。换句话说,协调性的意义,我们又会回到这样的说法:“嗨,艺术真是‘教’不出来的,他(她)真是会跳舞啊!”

说协调性,就可说到不协调的原因是什么?既是身体的运动敏感度差,运动于身体各部位的时间分配感知、协调度差,更是可以归结于用力方式的问题。由此形成“拙”的现象存在,往往更多地都是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舞者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对身体的运用方式不当,而老师又不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渐渐地造成了身体于舞蹈时的“拙”态。分析起来,学习者的原因就是“身体用力方式”的问题;而老师对待学生做动作时,又给予了学生太多的“要”用力、使劲的概念,好像所有动作没有完成好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用力、使劲”所造成的。一句话,对待用力的总概念,一般都属于“太过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使劲了”,或者说是“瞎使劲”。当然,一个条件不好、身体不协调的人,在做动作时往往更会、更想使劲,希望通过“使劲”把动作做得好一点,加之人体做动作时要用力,本身就是事实存在。所以,越想使劲就越“拙”,越“拙”了就越发(想)要使劲。问题的关键是,正是由于人体动作时需要用力,而舞蹈的动作还必须转换成具有美学性的身体韵律、身体技术,以及让作品语言表达出意味。那么,怎样的身体才能进入这般状态?怎样使身体在不同动作的用力中达到那一动作本身的力学构架,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必然的力学构成态,同时,又能节省身体能量、避实就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身体用力方式。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的课题:它即人体于舞蹈动作的入门、舞者舞动身体的基础、身体构成运动力学的要素、舞者运用感觉于自身身体意识。

标签: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