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感受的作文汇总5篇

作文1.71W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受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感受的作文汇总5篇

感受的作文 篇1

血色残阳,燃红了那边天,也燃起了我们的敬慕之心。

八十里的坚信,一日的苦行,换来的是终生的难忘,当空气中的气息刚刚苏醒,我们或许已经在路上,路上没有多少人,却有一路生机。第一次远足,第一次瞻仰朱家岗的烈士,兴奋却有些失落,是烈士们的身体为我们铺下了同望美好的康庄大道。

欢声在人群中荡漾,笑语在耳畔盘旋,这可能是一场挑战,但自信的我们依旧乐观,精疲力竭的我们站在朱家岗烈士陵园的广场,有兴奋,有难过……或许各人感受不同,但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这是默哀,对烈士的尊敬,对他们的缅怀,对他们的留念。

远足的归来是艰辛的,来时的痛,归时的疼,当身体的疼痛影响着我们时,精神上的毅力是唯一的动力源泉,有人掉队了,但不是永远;有人休息了,担不是很长,有时当目的地很长没达到时,我们会气馁,我们会放弃,担不是永恒,困难永远在成功身边,一支战线很长的队伍在行进,尽管很慢,但每个人身上却有着继续行进的毅力,哪怕脚底磨水泡,寸步难行,哪怕是教养当头,酷热难当,平坦的大道一直延伸到天边,在路上有不懈努力的人,有停涉不前的人,有艰难前进的人,但绝没有后退的人!路是遥远的,但毅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去面队无限的,胜利是在望的!

终于,我们回来了,当万物即将苏醒时,我们离去,当沉睡的天幕即将拉下时,我们无限感慨,对未来的社会,我们会说:赤子之心,有昭日月,拳拳报国,至死。

感受的作文 篇2

天上飘着小雨,我和妈妈前去体育馆欣赏闵惠芬大师的二胡独奏音乐晚会,虽然路途遥远,但我非常开心。

终于到了体育馆,只见人山人海,偌大的广场上停放着许多小汽车和摩托车,孩子们的嬉笑声不时传来,啊,小雨丝毫没有阻挡住人们前来聆听大师的热情。

我和妈妈从西门进入馆内,楼上下的座位早已坐满了听众,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坐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乐池,乐池的上方悬挂着“活力东台 与奥运同行”和“闵惠芬二胡独奏大型交响音乐晚会”的旗帜,乐池中坐着南京爱乐乐团的乐师们,他们手拿二胡、锁呐、小提琴、琵琶等。

啊,闵惠芬大师出场了,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只见闵惠芬大师身穿蓝色长袍,脸上洋溢着笑容。请听闵惠芬大师自编的《洪湖随想曲》,随着报幕,优美的旋律奏起来了,它是那么委婉、动听,把我带到了美丽的洪湖边,在阳光的照射下,洪湖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湖水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翻腾着,摇曳多姿的荷花在风中频频点头,鱼儿在湖水中游来游去,偶尔跳跃一下,水面上不时泛起一道道涟漪。岸边的'柳枝在湖面上轻轻摆动,就像在梳理着它那长长的发丝。远处,走来两位情人,他们在小径上手牵手地散着步,树上的鸟儿也不时唱着小曲。我被节奏轻快,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地陶醉了。

这时,平静的湖面上驶来一条条渔船,点点白帆在湖面上轻轻飘动,给这一份平静、祥和增添了几分动感,不久,船儿驶远了,洪湖又恢复了宁静。

我的思绪跟随着大师的“天籁之音”渐行渐远,优美的旋律,如画的美景,让我有着无尽的暇思。突然,乐曲变得急促,啊!一道闪电从空中掠过,“轰隆隆”的雷声紧随其后,接着“哗哗哗” 下起了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在湖面上跳起了欢快的桑巴舞,湖中的荷花,岸边的小草都仰着头愉快地接受着这雨水的洗礼……,夏日的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你听,二胡声又转入了舒缓、轻快,雨停了,荷花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明艳、动人,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就像在捉迷藏,一只小青蛙唱着“呱呱”歌,好一幅雨后洪湖图!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和洪湖边的孩子们在追逐、嬉戏、笑着、跑着……

曲罢,全场响起了雷鸣般般的掌声。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我终于领略到闵惠芬大师二胡交响乐的震撼魅力了。

感受的作文 篇3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τ腥饲嶂氐怪茫何τ腥讼群笫Т危即据实景互作讨?&”“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 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xx年一高考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高考优秀作文《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感受的作文 篇4

盲人,在医学上是指双目失明,导致双目失明的原因很多,也许因为生病或基因突变,也许因为意外受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肓人,但我们并不会刻意地去关注他们,更不用说去感受他们那漆黑而又孤独的世界了。

有一次,我去亲戚家做客,那天亲戚家来了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奶奶,她是一位盲人,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只看见她不断地用左手摸索着她周围任何可以依靠的物体,而她的右手支撑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盲人棒,她那盲人棒不断地左右移动,像在探索前方的道路。只见她一副认真而又严肃的表情。后来,我的亲戚马上去搀扶她,那一刻,她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晚上回到家里,我想到了那位老奶奶,我就想体会一下双目失明是什么样的感受。于是我把房间里的灯关掉,闭上双眼,利用自己的双手去摸索着周围可以依靠的物体,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自己的双脚,黑暗中的我感到无助又害怕,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在一片黑漆漆而又冷清清的森林里飞行一样。闭眼之前,我还留意了一下物体摆放的位置,可我依然磕磕碰碰地撞到物体,还不时睁开眼睛怕又撞上了什么。

这时我才感受到那张认真而又严肃的脸背后的感受了,这才想到老奶奶当时是多么无助了。

在社会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肓人,都生活在无色彩的世界里,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并不能代表他们,只能说是他们黑暗生活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我们虽然不能真正地去感受他们的世界,但看到他们的行为,还是会使人深深地感动。

虽然他们有时会非常惶恐,非常害怕甚至感到非常孤独,虽然他们看不到任何东西,但在他们的内心还是有着美丽灿烂五彩缤纷的世界。下面一个年幼的小孩就可以证明了。

他年纪很小,也是双目失明,在一次绘画作品展览比赛上,他用自己的双手摸着纸简单地描了下边,没有涂色,就完成了他的作品。有人问他是不是不方便所以没涂色,而他说了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非常感动。他说:“我可以看见颜色,我心中有颜色,我可以看见红彤彤的太阳正在上升的样子,绿色的草地上长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即使我涂上了色彩也不能表达我内心所感受的。”

在那简单没有色彩的画后面还蕴藏着一位盲人孩子内心丰富的世界,他的感受也证明了许多盲人的感受,他们其实也有着一片非常灿烂的天地,他们也很坚强,即使看不到,也不会放弃自己,还是会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还是会用微笑来迎接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快乐而又艰辛地过好每一天,因为他们不会被挫折打败,他们所表现的几乎比我们任何一个正常人还要坚强。

盲人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孤独,但又有快乐;充满着黑暗,但又色彩斑斓的世界。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挑战自己,做个坚强的人。

感受的作文 篇5

因为疫情,我们延迟开学时间,但是,不能去学校,不代表不能学习,“停课不停学”,我们全班在老师动员下,积极参与,居家上免费直播课。

我们2班采用“在家上课”网课,七年级下册同步课程,这样下来,我们根据课程进度上网课,复学后,我们不仅不担心每科课内容不熟悉,还有利于很快调整状态,衔接进入学校学习。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七门学科外,还有艺术欣赏、心理健康、体育课。课程不单一枯燥,我们对网课感兴趣,爱上网课。

网课时间安排合理,每堂课不超过40分钟,早上9点开始,11点半结束,下午2点30开始,4点钟结束,每个周休息两天,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休息,保护了眼睛。课后有时间看课外书。

网课上的老师,讲课十分好,思路清晰,讲的课有趣易懂,老师也很幽默诙谐,互动时,同学们都积极抢答,对网课充满了兴趣,老师用各种方法来为我们解题,也让我们见到了平时没有见过的难题,不会的题目,经老师提示,也就知道了解题方法。

语文课,进度有点快,老师是一课连着一课上,每次上网课前,老师会提醒我们预习,课上老师会讲到识读理解生字词,句子赏析,题目含义,文章主旨,最喜欢老师上文言文,生动有趣。

数学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基础题,让我们背概念,课程进度不快,上新课之前,会上一节复习巩固课,每次都会给我们出一些带有难度的题目,让大家挑战自我,课下,我们质疑老师解答,也会有练习巩固。

还是希望能早日开学,和老师同学们之间不再隔着一层屏幕。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待春暖花开,我们相聚学校。

标签: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