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总结

表演系大二学结

时光飞逝,转瞬间10年的这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对我来说很充实,除了在专业知识上学会了很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方方面面上我也有了很多新的领悟,尤其在做人方面。

表演系大二学结

这学期开始,从最初的交流练习,节奏练习,模拟动物等一系列的解放天性训练,再到模拟人物练习和观察人物练习,我个人在学习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从拙劣的纯语言表演转变开始

在最初的练习中,我感觉自己的反应能力和的适应力还算不错,但是多数都是靠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从具体的肢体动作上感受,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的表演动作练习。在表演上最好看的,演员发挥最好的,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出的,最自然最直观的反映,所以在每次表演课上的小练习中,常常会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刻意去规定自己和对方的行动;不要规定对方的言语(不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  要给予对方强烈的刺激,这样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交流到位才有助于表演继续下去)

;在构思练习的时候不要把情节规定太满。(这样容易模式化,不利于演员的想象力的发挥,阻碍了演员们的即兴创作的空间);要明确上场后的任务,不要过多的语言,要用心和形体动作感受自身所塑角色场上的微妙变化;不要用表演来解释规定场景,不要用称谓来解释彼此的人物关系。

宇宙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机制,表演的观念越强主观意识越强越容易阻碍这种机制,学会思想减负,化零,身心放开,机制自己会启动,空就是满。--这是表演笔记中老师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再看这句话我更能吃透其中的意思,因为通过这一学期的表演学习,从实践中我感受过这句话的实质意义。

二,台词和形体的统一性

肢体语言不丰富是我表演上的一大阻碍,由于没有协调的肢体语言从而使我的表演单一化,不准确,不自然。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不仅要把台词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要和形体统一化,否则难以形象生动的体现台词的力度和目的性。

每个人每个阶段思想不同领悟也不同,现在回头看看我之前的表演笔记以及之前发现的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进一步的领悟。

从解放天性练习到模拟人物和观察人物练习的训练,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工作的挂名组长变成一个懂得列计划列规矩的负责的组长,其中得到的锻炼是从任何书里或者教学上求不来的。

在表演练习中一些必要的无对象交流往往都要比有对象的双人交流难得多,因为注意力不能停留到一个人身上,要达到注意力集中且不散,节奏分明却不能乱,每个人都彼此要有交流,在观察人物片段的前一阶段我做过许无对象交流的练习,当时觉得是不好掌握但没觉得有多难,虽然许多点都还是比较不细致比较粗糙但一切还是靠即兴发挥自己的信念感又可以随机应变,所以一切都还算自然。

首先,我对所演人物角色感过度的重视,而不是放精力在表演上;其次,我没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所演角色的灵魂,所以在表演上曾一度找不到正确的状态;再次就是我所演人物的性格不鲜明,在舞台上行动线索不明确以至于我说出的每句台词目的性不清晰。再加上节奏不鲜明,考虑得太少,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没有了性格和特色感,这曾让我一度感到苦恼,但是每次回课后经过老师的认真耐心点评和调整我似乎又有了希望又找到了方向。

三,要随时随地的关注生活细节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感觉除了有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小小的进步外,更多的还是要自我总结找到下一步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和寻求的目标。在假期我需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锻炼台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要坚持锻炼,可以练习独白,练习练习声乐,不要浪费漫长的寒假。假期充电迎接新学期的新任务。  此外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修养有明显进步,凡事忍让三分退三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有小冲动,小脾气但是我有信心会有完全改进的一天。还有就是做事的态度及纪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我为人处事方面改变了好多,从原来的急躁变得会心平气和,从不听别人讲话,到听取他人的信息与自己意见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

我相信下个学期我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我也做好了迎接更难考验和挑战的准备。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2015级影视表演班 李建博

2011年1月25日

表演系大二学结 [篇2]

《第一学期表演学结》

(这是我回给老师的作业,贴上来分享下)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表演,感触颇深。

我进学校之前没怎么系统的学习过表演,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是那么的放的开,我心里感到特别有压力。不过后来和同学们熟悉了以后,我也慢慢的找回了感觉,也能放松的去上表演课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表演这门课。

放松.专注.生活

记得上第一节表演课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做了一个数7的游戏练习,通过这个练习让我感觉到了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与专注”,大脑运作一刻也不能分散,一秒钟也不可以停滞,并且还要放松,太紧张了你就什么都做不好。后来老师又让我们做了个“找”的练习,他先是把一部分同学叫出去,然后他会在教室的某个地方藏一把钥匙,让同学们来找。当这拨同学找到后,老师又让他们像第一次一样再找一遍,不过这次不藏东西,而是让他们假装去找。然而这次同学们找的就明显没第一次积极,并且像完成任务一样感觉很假。这个练习又让我学到了“生活与真实”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这节课后我记住了这些东西,在我后来的回小品作业中,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并且真的很好用。

三感五觉

接下来的表演课程很有意思,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练习。例如三感五觉的练习,这个练习让我们增强了很深的信念感,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在表演中应当注意的细节。还有后来的无实物练习,记得我们刚开始回无实物练习的时候经常是丢三落四,老师说我们都成了魔术师,手里拿的东西刚才还在手里,转眼就变没了。当然后来我们加强了对无实物的练习。无实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有规律的动作性习惯,组织有逻辑的行动,适应假定情境,空间想象,注意力集中,真实感和信念,及动作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当时做无实物练习时感到很枯燥,现在想想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观察生活

记得学到观察生活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观察生活这一项不是这个阶段就能学会的而是演员一生的必修课"。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表演的东西都要来源与生活,都要以生活为标准。

舞台行动

单人小品练习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前面学到的那些表演基础,现在终于可以在单人小品中用到了。刚开始的单人小品还只是些简单的目的练习,不过这些练习对我们的单人小品有很大的帮助。老师会给题目,然后让我们表演出来,例如:“穿衣服”,(要求:是谁穿,什么时间穿,什么地点穿,为什么穿,怎么穿)这种主要是练习“目的证实”。在回作业的时候老师会给指证你的练习哪里有毛病,哪有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再去修改,到后来的单人小品老师不给题目了,让我们自己去想。老师说小品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段落,小情节,有选择的,有感受的鲜明的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在回单人小品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小品一定要有个矛盾冲突,这样才不平淡,有看点。要通过组织人物行动反映出人的内心感情,能打动观众的是那些心里面的定西,要避免那些程序化的表演,小品要有思想,有情感,有内涵。当然在回作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被老师枪毙了多少次,这中间有段时间我甚至都有点迷茫,不过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有时候感觉自己都有点“享受”这种被毙的感觉,因为我从中得到了进步。

感受

感谢老师的教导。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也对表演这门课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也不像刚开始那么不知所措了。不过也深深了解了自身的诸多问题,我也明白我差的还很远,表演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有生命的艺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你的热情和坚持。记得刚开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很喜欢这句话,并且把这句话当成我今后的座右铭。要学表演,先学做人。我会把表演看成我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的职业那么简单。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我会努力!!

表演系大二学结 [篇3]

从大一开始,我有很多想法不能得到大家认同。因为我似乎总是在背着大家的意愿行事。我记得在训练情感爆发的时候,我在我那已经丢失了的心爱的表演笔记本上写过这么一段话: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已这种大喊大叫的形式爆发?这样的爆发就一定是好的吗?一定是对的吗?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性格,性格不同爆发的方式也不同呀!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像这样爆发,那在台下看的观众会是什么感受……

从那一刻起,我放弃了做一个好演员的念头。因为不论是谁,永远不可能做到最好!永远会有更优秀的人超越他。所以,不如做一个有个性的演员。只有个性就永远不会被超越的。

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一直不被人所接受。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被同学们当做一个怪物……

我不得不承认,要想做自己的东西,就要先把大家都认为对的东西做好,这样以后才会有人接受你的想法。我曾经努力过,但一直比较迷茫。直到了奇思妙想阶段,我的脑子里却又蹦出很多带科幻色彩的东西来。这更无法在舞台上展现。一直被-逼到老师给我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一个突然的灵感让我创作出了《当刺猬爱上玫瑰》,于静同学欣然接受了我的创意。同时在我们的努力下,也获得了小小的成功。然后我慢慢改观,开始从基础抓起,尽力的把以前落下的都补上。

到了观察生活联系的时候,我的理解仍然和同学们背道而驰。同学们观察的是特色的人物形象,而我观察和体会到的是自己以前糟糕的文化课成绩和现在较为优异的专业成绩的差别下,家长对我的态度。以前他们可不会像现在一样不闻不问。他们知道我成绩好了,自己肯学了反而不关心我了。这让我失去了一份鼓励的力量。回想当初他们对我的态度,正如千千万万个家长现在对自己孩子的态度,想到还有多少同学跟我一样……于是我的观察生活练习被创作出来:《父子》。但是最后是被当做奇思妙想练习参加演出了……在自己心里迷茫失落的同时,也有着一份欣慰。这也可以当做奇思妙想作业啊。我只不过想把我自己做的东西展现给大家看,途径并不重要。虽然我并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懂了我对中国数百年来腐朽保守的教育理念的批判,但是只要有人看的懂,有人认同我,我以后就会继续做下去。

这可能是我跟大多数人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不一样吧。因此我仍然坚持做我的个性。当然,我在同时也丝毫不敢放松教学上大家都应该学习的东西。后来的《绝活》便是两者合一的产物。我感觉现在的我才渐入佳境,开始踏上我热爱的表演之路。

转眼间到了大二,到了片段的重要时期。我依然选择了走与众不同的路线。于是我在第一批教学片段中选择了《思凡》。当然,此时的我还很稚嫩,对于自己拿捏不了的东西就会去模仿。当第一次回课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送给我们四个字:不要模仿。

一时间我愁眉不展。于是开始了对先锋戏的大量观摩和学习。甚至于先锋戏导演的记者访问,先锋戏导演之间的对话也不放过。渐渐的开始了解和认识了先锋戏。自己对于先锋戏也有了很多想法。这是我排因为《思凡》而收获最大的。

先锋戏剧是关涉形式探索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小众的艺术在我国从《恋爱的犀牛》开始,先锋戏剧开始广为人知,广为人看。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话剧演出消费开始列入工薪族的开支。由此戏剧演出开始改变了以前北京人艺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之外寻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表演样式。

中国话剧界最具勇气的大师林兆华说过:有人说我是先锋派,其实,我真是玩中庸之道的人,但今天我可以明确地说:“我反对这种纯体验的表演。”我现在排戏,基本不提呈现的过程,不提体验,只强调人物的感觉,让演员自己去感觉这个戏的节奏和风格,达到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在排《赵氏孤儿》的时候,我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既是这个人物,又不是这个人物,演员说弄不明白我说什么。但我要的就是这种状态,其实,中国戏曲传统美学的具体精华就表现于此。

我个人与林老师有苟同的想法。但是我却不像他那么绝对的反对纯体验表演。纯体验的表演是一种表演方式。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演员一概是“体验派”,这要求他们不是简单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并要求在舞台创作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从《茶馆》以来,林兆华一直在追求一种无表演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表面上是生活化、纯自然、非常放松的,但它同时要符合戏剧的内在要求,这种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是对纯体验的表演的一种反叛。但是我不绝对的反对纯体验表演。我认为能成为一个表演流派一个表演体系,肯定有它好的地方,斯坦尼的表演理论到现在不是还一直被人受用吗?先锋戏的表演方式是对纯体验表演的一种反叛,但在我认为,这种反叛不应该像张广天、孟京辉、林兆华一样那么绝对。

我个人比较崇拜焦菊隐,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他更醉心于如何将中国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话剧中来,并且找到把它同斯氏体系融合,打通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

我对先锋的看法是跳进跳出与角色真实体验的一种融合。正如在同样的社会里,同样的大环境里,有的人选择去适应,让自己得以更好的生存。有的人与大环境背道而驰,去反叛。其实适应是一种软弱,反叛是一种逃避。这两种做法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正如中西方文化就各有所长。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单独的各持己见,而不接受别人的东西只能像封建制度一样走向灭亡。中西医结合不是更好吗?:)

“现在应是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最活跃的时候,而大学生戏剧的失败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反作用。”张广天把“没戏”的`另一原因归结到了曾是中国话剧缘起的校园戏剧:“以前大学生戏剧主导中国戏剧前进方向,而现在他们却都在向专业学习,要么是翻版人艺《茶馆》,要么是翻版《恋爱的犀牛》,其实,大学生戏剧不应该是殿堂艺术的状态,而应该跳出来要打-倒张广天、打-倒孟京辉、打-倒林兆华,那才有希望。”

先锋,永远会被更先锋所代替。正如这个世界一直是在超越和被超越中进步的。

我认为先锋戏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是表现形式。而孟晶辉和张广天的先锋戏不能被更多人认同的原因除了他们那对纯体验表演的反叛以外还有他们的表现形式。他们把太多想表现的东西都让演员直接用台词说出来。比如《左岸》中有这么一段台词:“男人的高-潮每次不过20秒,就算你20岁有了第一次性生活,每星期一次一直到八十岁不间断……一共是24小时,为了这24小时你却要付出一生的时间……”这简直是把爱情给说的一文不值了。是,不否认说现在会有很多这样只为了欲望的人存在。但是美好纯洁的爱情也不是没有的。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就很难让更多数人接受。这也就是先锋戏为什么现在只是小众的艺术。而且他们总是在台上表演的时候试图唤醒人们什么,但是像《思凡》那种:“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吧”现在在我看来完全是画蛇添足。我觉得不要去试图唤醒人们,警示人们什么。厌恶也不要骂出来,歌颂不要去唱出来。更不要在台上作出一些辨证的东西,这样会让观众迷茫,他们想不通的话可能就不会再去想,可能一辈子也没想通。我的想法是用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最直白的。我相信给观众一个唯美的一个丑陋的,观众自己可以分辨。一个事物的两面性也可以通过两个小故事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观众自然会明白。人们的思想也是在辨证中得出真理的。但是在台上你去辨证,给了观众一个可能并不是他认为准确的思路,可能会把他领入误区。甚至在舞台上直接给予答案,这在我看来都是不可行的。这样观众看了想头就不多了。我一直记得一句话——表演是七分让人看三分让人想的。其实让观众想的空间可能占的比例更多。四分?五分?六分?甚至无限!这就在于表现形式是否成功,内容是否深刻了。这是正能体现编剧导演及演员的水平。我认为表演的目的有两个块面:一是剧情型的。以或感人或欢快或悲伤等等的剧情让观众身入其中,分享剧中人物的情感。二是带给观众无限遐想的。我们不给予答案而只是给予辨证的几个点,或者说几个证据。由于观众水平不同悟性不同底蕴不同思维角度不同,他们会有各色的东西悟出来。谁敢保证有几个可能都会是真理?假如你给予答案了,观众就不会再愿意去想,观众会说:哦!是这样呀!知道了。……所以我认为在带给观众欢声笑语,愤怒,眼泪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带给观众遐想。

这就是从学习先锋戏以来我对它的一点认知和想法吧。可能现在有些肤浅,也不一定对。但如果以后让我去做先锋戏的话,我肯定会做的比他们更好。但是我终究还是会被比我更有想法,思想意识更先锋的人所代替。所以我将来必定不会去做先锋戏。我只选择我的个性,我的与众不同。第一学期大家都选择现实主义表演的戏的时候我选择先锋戏,第二学期大家都早演比较压抑的戏的时候我选择了喜剧。这样我将会成为亮点。

关于先锋就谈到这,下面再谈我对现实主义表演学习的一点收获吧。我不喜欢用术语,所以就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

我觉得当你有一个新的创作或者拿到一个新的片段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前期计划得周全。应该想到的有很多。先拿原创说起,首先得明确作品要展现给观众的是什么,创作目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的形式来表现中心思想。这其实就跟写作文跟论述题有点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我不想给出答案。我给予观众的是思考。再说人物。这是不论什么戏都不可缺少的。这就又像是语文里的阅读题。首先是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生活年代,生活背景,阶级地位,身处的当前环境。还有他的性格等等。一般大家会马上对自己要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我认为你就是把自己的人物分析的再透彻,也只是自己在演戏,而没有真正的与对手交流。尤其是在片段中。我都是要把全剧本都看一遍,然后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理清每个人的感情线。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交流。而且不要彻底的去融入角色,感觉你就是他,要作出他的反映,说出他的语气。这样的话可能几十代人里同样一个戏都差不多一个味道。

我喜欢表演,是因为它可以让我畅快淋漓的去享受各色的故事,品位各色的人生。也就是我可能会把作业创作出来的角色在不违背剧本意愿的同时赋予更多的性格色彩。我会在角色的性格基础上更多的加入我自己的性格以及我对他的性格的理解。我不赞成完全融入角色,在舞台上以角色的身份过角色的日子,永远都要有的新鲜感也不是单只你故意的要忘记对手下一句要说什么,听到他的话以后以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去接受刺激和给予反应……这种完全忘我的表演。这也正是演员会失去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自己在舞台上去过角色的日子,这样的表演才会是活的。接受对手刺激和给予反刺激也是自己性格与角色性格融合下的。当对手用自己的理解赋予角色新的生命,新的感觉的时候,他此时此刻给予的刺激可能和剧本和排练时不一样的时候,你更要去迎合他,接受他现在所给的刺激做出你的新的反应。这样的戏剧才更有生命力,这样的人物才更鲜活,才能更好的控制,更好的把握表演的度,这样才是在体会角色的人生。这样在不同的演员塑造下,同一个戏可能会有更多的不同的好的版本。不要认为某作品是一部经典,而不敢去创新。那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了,而这个世纪还在统治着戏剧界,这是一个经典,也可以说是一个悲哀。所以我在舞台上演某一个角色的时候我想的是此时此刻,发生了这样的事,我拥有他的性格又拥有我的性格的同时,我会怎么做。我说同一句台词的时候会是什么语气……演员在创作中一方面是始终保持清醒的把握与控制着自己的人物创造。另一方面要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自己的情感投入。也就是把自己带进角色,把自己和角色的融合体带进戏里。在书上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是由演员来统一的,但最终应该统一于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我颇不以为然。我认为最终统一于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角色。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有统一于创作出来的角色,才会有创新,有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我认为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既不是自己在体验角色的生活,也不是角色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是一个演员与角色的结合体在过角色的生活。这种体验并不是真正的体验,而是有把握有控制的假的体验。演员应该感觉自己既不完全是他,也不是完全在演他。

对于戏剧创作,张广天自称是“反对体验生活派”:“舞台创作应是反生活的。如果观众花钱去舞台看真的生活,然后鼓掌、流泪、沉浸在角色里,就上当了。”我觉得他这句话说的又对又错。对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尘不变的戏和人物和人物性格。错在他的想法过于偏激,而忽视了以故事情节为主带给观众沉醉的这类戏剧的魅力。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这种戏的存在,那也是很可怕的。世界永远应该是多元化的。戏剧亦是如此。社会的进步在于改革,在于创新。我想要做的就是创新,融合。就像练武之人一样,集百家之所长为我用。大凡是绝顶高手都是如此。

这大概就是我对表演这个集体艺术的理解,对我的创作,对我的片段学习的一点心得。

表演不是仅依赖于情绪的,还需要演员内外部技巧来更好的诠释人物。因此训练好内外部技巧也成为一个演员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内部技巧,我不想多发表意见。和上面的想法一样,是演员与角色的融合下的心理线的把握与控制下投入的感受每一个事件。而外部技巧则是体现心理的外化手段。我过戏曲表演艺术家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内外部技巧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外化手段,主要靠两个方面:动作和语言。

舞台动作,包括很多。在弄清演员身份性格时代背景阶级地位的前提下,需要设计出许多属于他的动作。这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不要试图去改变他,而去多赋予他一些属于演员创作的动作。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角色就会不断的诞生。

在理清感情线的同时,有设计的去完成动作线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用我受益最深的三句话来说: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这三句话一直让我受用。做什么?是要在感情线的基础上把握好行动线。为什么做?就是做这件事的依据必须明确。怎么做?就要看动作的设计和个性的表现了。这舞台三要素只的也就是:任务,目的和适应。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与这三者密不可分的。在行动三要素中,怎么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演员主要是通过怎么做来揭示人物性格。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在演员进行角色创造时,只有在人物的行动中找到准确鲜明的作么做时,人物形象才能够突显出来。此外,合理的把握剧中的人物的行动节奏心理节奏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在把握好心理节奏的同时,行动和语言上给予外化的处理,这样一个戏的节奏才会紧凑。因为无戏则短有戏则短嘛,所以节奏一定是紧凑的。有了节奏,才有了灵魂。

声音语言,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外部技巧之一。我记得从大一的时候老师就说:不要用单一的声音来诠释台词。还有什么:真实做基础,台词是关键。广告词上说的也对: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随着片段学习的到来,真是越来越让人意识到声音的重要。声音被称做演员的硬件设施。有一个好的声音是很重要的。我本身嗓子不是很好,所以一直勤于练功。但是一直到大一上完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直到06年暑假,自己带了两个学生,在要教学生如何练好声音的时候,总结出了一套声乐练声与舞台发声练习想结合的方法,很是奏效。两个学生和我自己都受益颇深。练声最好的时间是早上,如果一大早把嗓子开了,整个一天都会有一个好的状态。但是并不能把希望仅寄托在早上那么一会。应该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如果每天每时每刻说话的时候艘用上早上练过的发生状态,用上气息,用上方法,这样进步是很可怕的。我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一年内声音有了很大的提高。声音比以前集中多了,亮多了。而且音色也好了……怎么感觉有点像做广告。不过真的是这样。就像歌唱家要曲不离口,习武之人要剑不离手一样。勤于练习可以日进三分,几日不练则会日退五尺!这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当演出前到演出那几天,由于用嗓过度,嗓子有点劈了,结果破罐子破摔,干脆去唱歌把嗓子喊哑了。于是好几天没有练,就个感觉退步很多。用了一星期才找回以前的状态。所以声音的练习应该是无止境的。

除了练出好的音色以外,还要训练声音的色彩。一个演员的声音应该有很多的色彩,以诠释各种角色。以及同一个角色时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音色和语气的诠释。这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前提还是练好声音。这样才更有利于巧妙的控制声音的色彩。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共鸣位置来塑造不同年龄的角色。同时还应该注意声音里的气质。比如高贵,霸气,魄力等等。而且随着剧情的的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随之剧情改变音色。这都对表演有着莫大的帮助。

总之表演和台词都是需要长期不断摸索前进的,这条路没有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碰壁,不断的悟出经验和适用于自己的道。才能不断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