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总结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精选16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相信你会领悟到不少东西,不如让我们小结经验,展望未来。你还在为写小结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精选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精选16篇)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

一、中国近代歌曲繁荣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它与中国人固有的我和你说美、填词审美观、线性审美观和他律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中国音乐审美的形式要素中,始终贯穿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一贵人声的音色审美传统。早在西汉时期,《礼记·郊特牲》载“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即歌唱者在堂上,居主导地位,匏(笙)和竹(管)在堂下,相对而言处于次要位置,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音色就以人声为贵的认识。东晋陶潜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引《孟嘉别传》载有桓温与孟嘉的一段对话:温问:“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尔。”又问:“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桓温问孟嘉,酒有何好处,您竟然如此喜爱?孟嘉答:“您没有体会到酒中的乐趣”。桓温又问:“听音乐,琴瑟等弦乐器不如竹制管乐器,竹制管乐器不如人声歌唱,为什么呢”?孟嘉回答:“因为人声渐近自然”。这段对话也是对“贵人声”做出的进一步解释。而其他文献也对“贵人声”和“竹不如肉”作出了肯定。如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载:“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白居易的《杨柳枝二十韵》也提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宋史·乐志》载:“登歌下管,贵人声也”、“堂上之乐,以人声为贵,歌钟居左,歌磬居右”。由于文献太多,在此不一一举例,但都体现了“人声”的重要地位。当然,后来有北宋刘敞才赞誉奚琴,提到“谁道丝声不如竹”,但是刘敞才所谓的“丝(拉弦)”非彼“丝(弹拨)”。宋代以后,拉弦乐器开始得到重视且有了一定的发展,表现力得到加强,从而能更有效地模拟人声,且逐渐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歌唱性旋律乐器。这其实也是对“贵人声”的一种肯定。故笔者认为“贵人声”是中国人的音色审美传统之一,而我国近代的歌曲体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与“贵人声”这一固有的我和你说美是分不开的。

二、歌曲创作手法

中国很早就有着依曲填词的歌曲创作手法,如“采诗入乐”、“倚声填词”等,人们对换词不换曲的填词创作行为早已司空见惯。以萌芽于隋、成长于唐、繁荣于宋的“曲子”为例,它是一种源自民间,又融合了西域音乐元素的歌曲形式,故亦称“胡夷里巷”之曲。很多曲子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流行,如后来被固定为“曲牌”的《长相思》、《杨柳枝》和《虞美人》等在当时都是曲子,这些曲子常被很多文人乐工用来填词唱诵,且因此涌现了很多佳作,如唐代白居易就曾用隋代曲子《杨柳枝》填词八首。而随着这种依曲填词创作手法的不断成熟,不同曲子的不同曲调也分别固定下来,这就是“曲牌”,在文学创作中又称为“词牌”。再到后来兴起的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音乐形式的时候,依曲填词也还是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创作手段,而且说唱音乐的创作者们仍大量地采用经典的曲牌作为说唱音乐的曲调部分,故更使得依曲填词这一创作手法不断得到提炼和加强。而这种只变更歌词的歌曲创作方法,不仅为歌曲的即兴创作打开了方便之门,更为我国近代歌曲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依曲填词的创作方法经长期积淀,不仅塑造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填词艺术形式,还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移步不换形”的音乐稳定性特质,更使得这种“换词不换曲”的填词创作行为逐渐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一种审美习惯,并最终升华为国人心目中的一种审美观念。直到近代,作曲家们仍大量地使用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来创作歌曲。这些近代作曲家为歌曲选择的曲调不仅有古代常用的民歌曲调、器乐曲调等,也选择了外国歌曲的曲调,如李叔同改编的《送别》就采用了日本歌曲《旅愁》的曲调。

三、艺术体裁

歌曲是综合音乐与文学的一种艺术体裁,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歌曲的审美体验来自音乐和文学两个方面,这是其他音乐体裁难以企及的。而填词所采用的很多曲调早已家喻户晓,在流传过程中也极少有改动。同时所填歌词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叙事、写景、写人等无所不容,且作者在填词时非常注重歌词每个字的四声、语言节奏与曲调的旋律线条、节奏之间的同型同构关系,即“词调”关系。故近代歌曲的繁荣与国人心中“换词不换曲”的填词审美观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艺术“表现方法的秘密”和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线”性特征,它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且凸显着鲜明的东方意识和东方情。中国艺术无论是具有“线”性曲直运动的汉字书法,还是讲究“线”性运动轨迹的舞蹈,以及能够充分体现“线”性生命律动之美的绘画,都呈现出一种随着时间进程自由流动的“线”性美的艺术型态。而在中国的歌曲体裁中,单声部曲调的“线”性特质与汉语音韵的曲线走向也是同型的,故形成了中国人对于歌曲演唱与歌曲欣赏的审美理想,即“字正腔圆”。且演唱者在演唱中国戏曲时,也非常重视“字头”、“字腹”、“字尾”所构成的汉语的线性音韵结构。此外,在琴歌唱奏中,古琴音响的吟、揉、绰、注的曲线运动,恰与吟唱歌声的曲线拖腔同起同落,音韵谐和,词曲线条跌宕起伏,最终达到了歌曲“线”性审美的极致。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歌所体现的“线”性单声织体的审美观念一直留存于近代歌曲之中,且使这一审美观念在近代歌曲中得到发扬光大。即便是古代有很多人参与的歌唱形式,也少有真正意义的多声部合唱,主要仍是单音线条的齐唱,实质上体现的仍然是“线”性的审美观。直至当代,“线”性的审美心理依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这也使得歌曲这一充分体现中国人“线”性审美观的艺术体裁能得以长期繁荣和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音乐

中国古代的音乐长期以来是社会的附庸、政治的奴婢,是阶级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的标志和准则,尤其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深谙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并借此来强调音乐与人的关系,故常将音乐作为其重要的执政工具之一,以求达到“长治久安”。很显然,这种一味地追求音乐工具化的态度无疑是深受他律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音乐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衡量音乐好坏的一个重要准则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一准则过分强调音乐内容,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作用,严重忽视音乐的本体,如旋律、节奏、结构等。歌曲所具有的直观释义性的特征无疑是最符合他律音乐美学思想的要求,因为歌曲是一种综合音乐与文学的艺术体裁,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完全抛开音乐部分而直接通过歌词就能表达清楚,也就是说听众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时是不需要依靠曲调部分的,这种直观释义性的特征是其他纯音乐体裁所不具备的。由于歌曲能够最直观、最清楚地表达内容,故歌曲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也是最快、最直接的。而这种他律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歌曲的繁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曲家在歌曲创作时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抛开音乐可能使人产生的各种联想,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抛开作曲技法可能产生的种种束缚,可以相对单纯地追求歌词内容,使歌曲创作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而相对纯音乐的自律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而言,歌曲的直观释义性也使它符合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诉求,且成为代各党派和各军阀的宣传工具,成为阶级社会中规范和统一人的行为和意志的准则。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上四种审美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它们也是中国人对音乐审美的心理习惯,更是我国近代歌曲繁荣的重要原因。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2

近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音乐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脑音乐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之一。电脑音乐即计算机音乐,在国外,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交流会。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上海交大、北大、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已发展到全国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生产的各个领域。但有关电脑音乐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笔者进行电脑音乐实践多年,在尝试电脑音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一谈对什么是电脑音乐,它的发展怎样等问题的看法。

一、 什么是电脑音乐

现代人们对电脑音乐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如:电脑音乐就是从电脑里播放出来的音乐;电脑音乐就是机械音乐;电脑音乐就是电子音乐、MIDI音乐等等。这些理解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某些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脑音乐呢?笔者认为:电脑音乐就是用适当算法的数字电路来处理音频和其他各种音乐事件(如乐谱等)的设备进行制作音乐。它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想透彻了解什么是电脑音乐,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电子音乐、MIDI音乐。因为这三者都是电子科学与音乐相结合所带来的产物,容易混淆。

电子音乐是最先出现的,早期的电子音乐靠模拟电路产生声音,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电子音频和对人耳所能听到的所有泛音列进行编辑。由于电子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出现了新音色、非常规音色、新的制作手段,使生产音乐的生产工具的工作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上,一度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电子音乐先驱。

计算机(电脑)靠数字电路来产生声音,它不仅能做电子音乐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还能干其他许多事,例如在计算机上可以很直观的看着乐谱欣赏音乐,修改起来也极其方便。如果说电子音乐是使制作音乐的对象解放的话,那么,电脑音乐是使自我得以解放。数字化代替模拟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事实上,电子音乐发展到如今也已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广义的说,只要是采用数字电路的电子音乐实际上已被电脑音乐所包容和代替。也就是说,计算机音乐是电子音乐的再发展。

MIDI(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ence)音乐乐器数字接口,它是电子乐器的一种数字标准,像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多种,如ZIPI标准等。它是电子音乐走向电脑音乐的初步尝试。但作为数字标准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就属于广义的电脑音乐的一部分。由此看来,现在的电脑音乐已包括了电子音乐、MIDI音乐。它是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音乐结合的综合体。电脑音乐是个很大的集合体,它涉及音乐、数学、物理等许多门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到此为止,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电脑音乐的定义了。现在的电脑音乐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MIDI键盘、合成器等)、输出设备(如音源、调音台、多轨录音机、硬盘录音机、功放、音箱、打印机等)。软件包括作曲软件(如cakewalk)、打谱软件(如encore)、声音编辑软件(如cool)、教育软件(如piano education)、欣赏软件(如beethoven)等等。因此,电脑音乐不仅仅指某一个数字化的设备,也不仅仅指用某一数字化设备制作音乐的实践过程和通过他们而生产的产品,而是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等更为宽泛的概念。

二、 电脑音乐的发展

电脑音乐的本质还是音乐。因此,阐述电脑音乐必须围绕音乐展开。为了便于对电脑音乐未来发展进行探讨,我们先对电脑音乐的过去、现在进行梳理。我们知道,人类追求艺术自由一直是永恒的主题。而这种追求不光是对客体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主体而言,即人们在探讨音乐本质过程中的深入过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音乐素材的挖掘和音乐的创作实践。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探求音乐素材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乐是音响艺术,离开了音就无所谓乐,对音的探索自古以来一直不断。音即声波,由物体振动引起。对音来讲,物是它的源泉,对音的探索也是通过研究物来解决。为了获得声音必须有物源,即“乐器”,更确切的说最早应该是“音器”。我们的祖先进行漫长的尝试,发现自然存在的音都没有规律,无法沟通。于是,他们利用最原始的素材如兽骨、石头等制成音器来使其趋于有规律,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最初的乐器,它使音乐获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和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人类的需求不断扩大。乐器种类不断增加,技法也比较复杂,音乐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当历史的车轮把人类社会带入到机械工业时代的时候,尽管音乐的形式、风格已经产生了不少变化,但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这种传统乐器是指机械工业末期电子技术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当时已经形成的固有乐器。在传统的乐器上想再有发展,再获得新的音色、新的个性不太容易,有的乐器演奏音域已经发展到极限。唯有可利用的仅是一些噪音、敲击声和摩擦声。但对于消费者的听众来说,他们对以往的音响感觉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发腻了。为了满足现代音乐的各种流派,有些音乐家就走向极端,产生了现代音乐的各种流派,如噪音音乐、机会音乐、偶然音乐等。大家熟悉的《噪音音乐会》、《4分33秒》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偶有乐器的变革,但还是离不开传统乐器音色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家们进而离开传统乐器,创造发明新乐器,把人类音乐是推进到第一个音乐与电子科学相结合的“具体音乐”时代。所谓“具体音乐”,指最早用电子技术来处理自然音响的音乐。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作为素材,再用电声技术处理、加工,制成“具体音乐”。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音乐素材的范围从传统乐器的声音和可利用的噪音扩展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几乎一切音响。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音乐思想的启发下,出现了音乐与电子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第二个产物“电子音乐”。电子音乐的重大贡献在于它用电子振荡器直接产生基本波形(三角波、方波、正弦波等),通过电子技术(调制、滤波、倍频等)叠加、组合、合成,产生全新的声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类技术发展至此,正如斯托克豪森所言:“电子音乐解放了内部世界……”。确实,到了电子音乐时代已大致解决了音的素材问题。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是,传统的电子音乐产生的模拟声音不精确,变化范围又小,不适应技术的发展。而且它又不能干具体音乐的事,这样它就必然被更好的设备所代替。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电子科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第三个产物“电脑音乐”。声音可以数字化,这就迎来了数字化音乐时代,出现了数字式的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它们不仅能储存、重新合成波形,而且还能直接产生波形从而产生声音。此时,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实际上已变成一种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它具有储存空间大、可视化高、操作方便、扩展性强等优点,它对文字、声音、图形等各种信息进行编辑,能力很强。因此,斯托克豪森所认为的“电子音乐解放了内部世界……”实际上是靠电脑来真正彻底实现的。但计算机对声音存储的单位信息量还比较小,虽然现在采用压缩技术,可以对声音文件进行压缩,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未来的计算机运用虚拟技术,可以使用物理模型和一定的数学方程式对世界上一切进行仿真,真正直接产生声音,从而彻底解决存储问题。而且未来的计算机是高智能化的,可以替人类干几乎是任何事,到那时,我们的音乐家就可以尽情肆意的去创造了。

2、探索音乐实践活动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乐就是把一系列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变成音响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艺术。也就是把原材料“音”按一定工序加工成产品“音乐”。一般认为有什么样的原材料再配以相应的工序,才能制成什么样的产品。二者一系列的过程在音乐上叫做音乐实践活动。而音乐实践活动及音乐存在方式是由创造——表演——欣赏几个环节所组成的,而创作和表演(或音乐制作)是音乐的生产环节,欣赏则是音乐的消费环节。在录音技术发明以前,音乐家总是先创作出作品写出总谱,然后再请演奏(唱)家试奏(唱)才知道效果好坏,如效果不好或达不到音乐家创作的意图,还得拿回去再修改,然后再试。而作为消费环节的听众,只能到现场才能听到音乐作品,这一系列过程动用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不利于音乐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受生产力的影响很大。1877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能记录和重放声音的留声机,从此,改变了音存在的方式,听众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欣赏音乐,这样一个欣赏方式好像把一个正在演奏(唱)的乐队软化成一个软件(即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储存在唱片上,可以在不同空间和需要的时间进行欣赏。随着音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消费环节的增长极大的刺激了音乐的生产,迫使音乐生产速度还要加快。用请乐队来录音制作音乐,速度还是慢了。由于电子技术较好的解决了音乐的素材问题,因此,音乐家迅速利用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音乐。以前录制音乐需请乐队到录音棚现场录音,对乐队的排练和乐队录音技术以及环境噪音的控制是很大的问题,到了电子音乐时代,出现了电子音色和传统乐器音色并存的局面。作品有些声部由电子设备的音乐来代替,甚至出现了完全用电子音色制作成的音乐作品,给音乐生产带来许多新气象。当然,电子音乐虽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觉,但在录音技术上没有很大的突破。而且,传统的电子乐器的设备由存在下列问题:

①、生产厂家不同,设备操作不统一,繁琐,不便使用。

②、设备系统经费庞大,一般人无能为力。

③、大部分设备是模拟设备,设备越多,信噪比越低。

④、处理合成音乐需要更多学科知识,一般人无法胜任等等。但是,随着MIDI标准的制定,各种电子乐器之间和电子乐器与计算机之间通话成为可能。用电子音源来制作音乐,已成为时代的时尚。尽管这些设备都是数字式的,但因为计算机具有储存空间的,操作方便,可视化高,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而服从、服务于计算机。计算机是数字时代的宠儿。这时,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便形成了。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模拟设备与数字设备并存的电脑音乐系统。此时,音乐家创作音乐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音乐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声音编辑软件或专门采样器采样编辑音色来解决音乐的素材问题。通过实施录音即现场演奏来录入各声部,一遍不行,可以通过删除或恢复命令很容易的再次录入,直到录正确为止。对演奏难度比较大的作品或演奏技术比较差的音乐家也可以放慢速度录入,还可以用步录的方法(即好像走路一样先选好一个音符随即便录入一个),这样便录边听,需要微调时可用鼠标进行修改,也可以用拷贝、复制、量化等命令对作品相同的地方进行拷贝和使作品进一步规范化。这样的作品写出来,既可以看、听总谱,也可以看、听分谱。既可以看力度、音量、声像等对音符控制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打印正式乐谱。而在对作品合成处理的环节里,可以随时监听各个声部,组合声部,总体效果等。也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划线或数字调整来改变声部平衡、设置声像、效果、音符属性等。录出来的产品可以是模拟式磁带也可以是数字式磁带或光盘,声音高保真度极高。这样计算机极大的方便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甚至不是音乐家也可以通过它尝试作曲。此时的音乐家已不仅仅是音乐家,他还是指挥家、录音师、音响师、计算机专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标准(MPC)的制定以及版本的升级,计算机的兼容性越来越好,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进行综合音乐制作能力更强,音乐作品可以把它储存成一定的格式,通过软盘或网络进行传播,听众直接在计算机上听音乐。它容声音、图形、文字于一体,极富有刺激性,比现场演出还精彩,更明白。未来的计算机还可通过虚拟技术来获得虚拟音源,从而彻底解决音乐的素材问题。虚拟设备也将模仿现实设备的功能,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编辑。未来计算机将实现高度智能化,计算机将代替人们的部分创作活动。一个按钮或一句语言提示将完成部分活动。同时,计算机网络化已成为世界趋势,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欣赏无论什么地方的文艺演出和无论什么时期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世界上一流的演奏大师的实况演奏,甚至还可以把任何音乐片断剪辑下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任意组合。更甚至可把音乐倒放,文艺演出倒演等等。

综合上述,从电脑音乐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追求进程中可以看出,电脑音乐就是追求音乐实践的高度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它隐含着硬件软件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只有音乐实践高度软件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这个软件化的趋势最终的技术保证是靠数字化来实现的。因此未来电脑音乐的发展是使音乐的全面数字化。正巧,数字化的技术基础是“0”、“1”,即电流的通断两种状态。而音乐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有声和无声两种状态。这种思维和逻辑上的共性也为他们走到一起去提供了条件。这样,电脑与音乐相结合,为音乐实践获得高度自由擦上了翅膀。,这也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正如贝多芬所言:“追求自由和进步是人类艺术的目标。”由此可说电脑音乐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音乐潮流中的重要方面,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3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是古典主义之大成者和浪漫主义之开先河者。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哲理性与斗争性。这些音乐上的特点实际上是来源于具有哲理性的曲式所涵盖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在能够表现斗争性的交响乐和器乐奏鸣曲中,无疑奏鸣曲式承载了表现斗争性的责任。而矛盾冲突的重中之重则集中表现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之中。奏鸣曲式的中间的乐部称为“展开部”它是对基本乐思的发挥和丰富。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的这个部分使不同的角色显现出性格上的不同侧面。可以把展开部比作严密推理的辩论,以合乎逻辑和令人信服的方法逐渐详尽的发挥最初的命题或主题。

展开部的长度是没有具体的要求,假如呈示部的篇幅很长,展开部也要相应更长。反之亦然,否则就会“头大身子小”。我们在分析大师的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中发现,很少是展开部和呈示部不成比例的。但是贝多芬的作品曲不一定。比如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呈示部45小节而展开部只有11小节。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由于整个奏鸣曲的篇幅较为庞大导致展开部的篇幅比较庞大,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展开部在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中是最不稳定的,离调,转调使用极其频繁;音乐材料十分细碎,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展开部引自的材料可以来自于主部主题也可以是副部主题,也可以是全新的材料。通过这点贝多芬给后来的创作者留下了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对于结构庞大,材料细碎的展开部来说,发展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作曲家发展主题的手法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有限度的话,那应是作曲家的技巧和创作的的限度。通过仔细的分析贝多芬的器乐曲尤其是钢琴奏鸣曲,分析了几条主要的音乐发展手法可供参考。

一、改变调性

主题出现在不同于呈示部主题的调性上。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贝多芬展开部的调性转换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离开主调的调性,其次向下属方向的调性作纵身的发展,最后要准备再现常用主部主题的调性的属和弦作为准备,同时也用属音作为持续音来期待再现部在主部主题在调性上的出现。

调性的频繁频繁转换,是展开部创作的关键。调性如果没有改变,音乐就像没有发展,在贝多芬奏鸣曲式中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再他第三奏鸣曲(C大调)的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展开部(92—139)接触的调性很丰富,依次顺序:D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c小调。在展开部最后停留再c大调的属和弦上,而这个属和弦扩展成为十个小节的段落。离开主调的调性再到下属方向的调性最后再现之前的属和弦,音乐张弛有力,对比冲突淋漓尽致。是矛盾中的统一也是一致性中的斗争性。

二、节奏、力度音区的变化

贝多芬在展开部中经常会改变重音或者节拍。首先他将旋律的呼吸点进行调整或者将正规的节奏改变为切分。这都是他常用的手法。其次压缩或者扩展标准乐句的长度,分裂常规的段落。在他的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开始是慢板的引自,从g小调开始,然后通过Ⅶ级的减七和弦的同音异名转换,转到e小调。从(139)小节开始展开部转回快板,并只用主要主题和引子开始的动机发展,但取消了引子开始动机的附点节奏。改变节奏,分裂常规段落。在《F大调第八交响乐》第一交响乐中可以将这种手法观察的更为清晰。有时,贝多芬也通过音区的转变给主题增加情趣,主题的性格通过从高音区变为低音区或从低音区变成高音区而发生着巧妙的不易觉察的改变。

三、改变和声配置

不改变材料,从和声方面使得旋律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风格这也是贝多芬常用来发展音乐尤其是展开部的手法 。可以从无和声的到无比丰富的和声段落,再到不同和声配置。我们可以从他的《A大调奏鸣曲》的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中找到支持。呈示部中的基本乐思没有和声,但再展开部中 逐渐变成了和声配置,大大增加了音乐的影响力,并改变了对于刚开始主题的感受。并且这里还伴随不同力度的变化。从ppp---fff贝多芬是善用力度来表现内容的高手。并且在他的创作中 从“断音” 到 “连音”的改变也是随着和声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促成了它展开部的巨大的张力。

四、对位化的处理

贝多芬的具体做法有两个:

1,和声的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的局部模仿。以贝多芬第三奏鸣曲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再展开部即将结束的时候(130---139)小节 ,在的持续音上方就一直是对于主题的模仿。

2、复对位手法的运用。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和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构成对位的几个声部,若仅有一种结合方式,其相互关系不可更换者为单对位。相互关系可更换者为复对位。上下可换者为纵向可动对位,前后可移者为横向可动对位,两项兼可者为纵横可动对位。这种手法再贝多芬的第十三奏鸣曲(降E大调)的展开部中非常清晰。展开部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而成,主要的动机再各种调性中相互追赶,旋律在下声部,上面是对旋律,后来又进行复对位。将主题不断的分裂,再把这些片段密接和倒影进行编制在一起。这种对位化的处理,不仅用在钢琴奏鸣曲中,也用在他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乐中。

五、典型动机的模进进行

这是主题发展手法中最为有用的因素。通过这种方法调性转换变得更加灵活,材料也被运用的更为充分。再悲怆奏鸣曲的展开部中,由引子发展来的动机刻画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同时坚定的上行模进旋律与引子中哀求的音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不断反复的模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显示出再展开不中贝多芬常用到的音乐发展方法。

对于结构庞大,材料细碎的 展开部来说,发展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作曲家发展主题的手法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有限度的话,那应是作曲家的技巧和创作的的限度。贝多芬在展开部中的 音乐发展手法更为丰富以上从常规的手法入手,对于贝多芬的音乐研究还是具有一定 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2]《器乐曲式学》 匈 魏那 莱奥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4

摘要:

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整体教育关注的热点,学前教育为整体教育的奠基石。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对于幼儿教师的音乐技能要求“唱、弹、跳”日趋重视,这就迫使笔者对高校音乐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出反思与改革。学前声乐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特点,有新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纠其教育根本,提高学前声乐教学质量,使高校学前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学前毕业生能更好的承担起幼儿园音乐课程。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技能;幼儿园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技能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音乐技能需服务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与业务水平。而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则更加传统化、成人化、专业化,综观笔者的音乐教学实践和对幼儿园教师、园长的访谈,总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掌握以下音乐技能,方能更好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

(一)掌握基本发声原理

掌握基本发声原理有助于学前专业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以便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演唱活动中科学合理的保护幼儿的嗓音,且将发声基本原理自然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中,避免在嘈杂的幼儿园环境中过度用嗓而损坏声带。

(二)具备较强的儿童歌曲演唱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主力军,具备较强的儿童歌曲演唱能力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儿童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把握幼儿心理,准确的通过演唱儿歌传达歌曲意境。

(三)具备儿童歌曲弹唱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掌握这一技能更有助于歌唱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歌唱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化。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利用钢琴的弹奏调整教学进度的快慢,利用钢琴弹奏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练习,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四)具备幼儿园音乐活动组织能力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生活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教师是音乐活动的实施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较强组织的能力。在有些幼儿园具有自己的每周活动,或音乐节,或在六一儿童节等这样的活动中,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幼儿的兴趣,创造性的编排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以下几点知识:歌唱形式的编排、声乐与舞蹈、器乐的融合、基本合唱、器乐指挥的运用。

(五)具备较强的视唱识谱能力与乐理知识

对于这一技能要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刚入学时音乐处于零基础状态,甚至大多数学生处于不识谱和音准严重缺失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对识谱视唱的练习,识谱视唱直接关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开展,尤其是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音准进行循序渐进训练,从音阶搭桥练习开始,培养学生的音准概念,大量进行读谱练习,加强学生的识谱能力。乐理知识是音乐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视唱读谱能力和坚实的乐理知识可为音乐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发展现状与原因

(一)音乐理论知识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匮乏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方面,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健全;

一方面,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本科院校学前专业所开设的音乐理论相关课程除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以外,其他音乐理论课程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技能的训练,而缺乏音乐理论支撑的音乐技能学习,也只能是模仿式的学习。学生无从了解幼儿音乐的真正内涵,表演显得愈发空洞肤浅。

例如:儿歌《一分钱》,这是一首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此曲歌词的朴实无华,形象鲜明,极富儿童气息。歌曲为五声调式、一段体。旋律一开始就用四度大跳音程和全曲最高音来烘托小主人翁“我”做了好事后的喜悦心情。歌曲共计四句,第一句节奏前松后紧;第二句节奏前紧后松,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采用移位方式,节奏上也较之前两句发生了变化;第四句结尾采用了只说不唱的念白手法,使歌曲更加富有情趣,耐人寻味。学生在演唱此类歌曲时,仅是凭着童年时的歌唱记忆及对歌词表面意思的理解去演唱歌曲,却不知歌曲的由来及乐段的处理。这与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关系,可开设《儿童歌曲创作》《儿童歌曲赏析》等理论课程,从而拓宽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其次,就音乐理论知识匮乏这一现象,也与学生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就笔者担任《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对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显得烦躁与不屑。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理论知识与自身毫无关系。在讲解和弦与调式调性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结合所学内容在钢琴上将各个调的正三和弦弹出来,以便为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就“还课”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课后在认真完成,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会去练习。长此以往,教师所传授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发展将不能成正比,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也就无从提高。

(二)音乐技能缺乏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缺乏专业性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通常在音乐技能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会实时给出课后技能练习任务。但是据下节课的“还课”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紧技能练习,以致不能很好的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从而扰乱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其次,在音乐技能学习,例如声乐学习中,有的学生在努力的练习发声,但却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这种由于嗓音条件先天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这类学生在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关注时,容易产生厌学或怕学的状态,进而影响音乐技能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发展策略

(一)课程设置规范化、宽泛化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应当规范化,宽泛化。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对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掌握多方面的音乐知识,而不只是唱歌、跳舞。一个没有文化理论支撑的艺术表现是空洞的,是肤浅的。相关音乐课程包括《儿童歌曲创作》《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等课程的开设更有益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学习。

(二)高校教师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

目前高校音乐技能教师大多是音乐专业出生,而面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传授的音乐技能知识更偏向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脱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现状,通过与幼儿优秀教师、园长的沟通学习,第一时间把握幼儿园音乐发展动态。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将音乐专业与幼儿音乐教育紧密结合,深入研究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个人音乐素养。

(三)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关注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学习与天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音乐学院某些课程设置为小课的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以大课为主,在技能训练中,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表现为嗓音条件弱,声带不易闭合,音色不够明亮;舞蹈方面,身体协调能力差、节奏不敏感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共性的把握有利于时间的集中利用,个性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使学生建立自信的学习状态。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对幼儿园音乐教育,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关注此课题的研究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教育学习者都应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为今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5

摘要

从改革开放到至今我国经济文化都在高速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我国现代社会更需要综合的创新型人才,当代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革,以便适合现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同时更深刻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关键词

音乐教育;音乐发展;高校音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要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音乐教育方式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音乐的学习仅仅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是不足的,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音乐技巧,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是共同学习不可缺少的。但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教材相对落后,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方式,我国当前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高校音乐不进行教学方式和教材的改革,就会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障碍。

一、高校音乐改革与当代音乐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学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场所,对社会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高校音乐的改革离不开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当代音乐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音乐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高校音乐在教学中选择何种音乐教材和教学方式都是基于当下音乐的发展而言的,在现代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也使音乐学科变得更丰富,也促进了现代高校音乐改革的发展。而通过高校音乐的改革也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创新,丰富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的发展是共同进退的,是紧密联系的[2]。

二、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音乐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历史并不长,因此针对音乐教育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并不完善。因为没有高校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而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足、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等等。现代大多数高校在音乐管理方面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才,而且对于管理人才的配置也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了现代高校音乐发展缓慢的现象[3]。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大多数高校在音乐课程中还是选择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在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根据其他机构的音乐教学模式照搬过来的,并没有考虑到自己院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课程没有创新,而且课程结构设置不够科学,不能真正的适应学生的需要。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上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部分。

(三)高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在艺术的竞争中,具有高效创新力、创作力和高超演技技巧的音乐艺术从事者往往都是选择社会类型的职业,而不会在高校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而高校音乐教育者大多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但相对面向社会的音乐工作者缺乏创新力和实践程度,因此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4]。在高校音乐教育者中缺乏专业的创新性音乐教育者,这也是导致现代音乐教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音乐改革和当代音乐发展有效措施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虽然针对音乐等艺术教育下发了很多文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文件还是不足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以及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其他学科还是欠缺的,因此,针对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想要发展音乐和对高校音乐进行科学的改革,就需要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管理系统需要合理的管理模式和齐全的管理人员的配合,贯彻落实教学的管理并保证管理机制的实施。在教学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去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并设置有助于学生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有利于保障音乐教育的质量并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当下我国各高校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适应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的一定的弊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需要对当下音乐课程进行新的审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特点设置适合学生的课程,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态度,设置一些音乐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掘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

(三)强化音乐教学师资力量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学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程度外,教师的质量是决定音乐教学水平的关键。针对现代创新性差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强化教师的质量。可以通过扩大教师团队来强化教师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拓宽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师团队的力量,同时通过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让教师真正的认识自己,为教师提升自身水平提供推动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我国现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要,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音乐的教学水平是现代高校音乐需要重视和考虑的。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中,不仅需要发扬传统音乐,同时还需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丰富充实现代高校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荧.高校音乐改革与当代音乐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3):106-107.

[2]刘洋.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J].文教资料,2016,24:69-70.

[3]王瑞刚.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研究[J].才智,2016,04:114.

[4]陈志红.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5,10:113-115.

[5]王向辉.关于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7:199.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6

学前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质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现阶段,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还存在教学形式和师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并转变当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文章就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进行简单的探究。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作用非常重要且突出。学前音乐教育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如今已经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音乐教育者的重视,在我国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音乐学前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 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学习阶段

目前,国内虽然开始逐渐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特别是各地政府都把学前教育工作做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各地的学前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政府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这项工作依然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掌握其中的精髓,进而掌握更多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当前的一种“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音乐教育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声音打节奏,进而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然而对待国外的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虽然能够学习,但是却不能照搬照用,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创新阶段

在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主要的创新手段就是在乐器的创新上。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成本是比较高的,音乐器材的成本尤其高。若是在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能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器材,不仅能够降低音乐学习的成本,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例如:空的啤酒瓶和吸管等都能发出声音,作为简单乐器制作过程,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力,老师与孩子共同设计乐器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有一定的提高。

二、现阶段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中,学前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老师总是将学生父母作为服务的对象;还有部分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果,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我国的音乐市场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音乐教育的结果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不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使得学生失去了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二)教学工作不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学前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对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音乐教学机构、学生家长以及学前音乐教师作为课程设置者而存在,他们都希望能够选择成绩增长快的乐器进行学习,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过分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技术和技能,而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有所忽视,也没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得学前音乐教育工作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学前音乐教育市场不够完善

现阶段,国内的音乐市场管理与规范制度还不够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机构内部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素质不高,一些私立的学前音乐教学机构设置良莠不齐,私立幼儿园的经营主体也在不断转换,这就使得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也缺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学前教育部门还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因此,想要推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对音乐教育市场进行规范。

(四)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缺乏社会职能

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与社会职能及文化职能之间产生必要的联系,以便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前音乐教师充分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学生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多一条成功的道路,往往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学习音乐,殊不知音乐本就是孩子的一种兴趣爱好,不能“本末倒置”。孩子在进行音乐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情操的培养。

三、加强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措施

(一)有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多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训练,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

(二)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般情况下,音乐教师的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其音乐教学素养的提高。音乐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

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民族音乐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蕴含着我们的民族历史,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培养音乐基础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也能让他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学前音乐工作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新的形势下,应加强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对学前音乐教育事业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进而有效推动我国音乐事业更快发展。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7

1、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形式,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到各个领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就要具备全球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全球化发展理念的树立为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提供一种更好的途径。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将成为全球共同的艺术形式。

2、树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在树立了音乐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树立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来讲,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育中逐渐引入国外相关的先进理念,使得我国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点,促进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音乐形式,这为多元化文化背景发展下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活动中突出我国民族特点。首先,要设计多元化的文化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融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内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多元化发展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根据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跟新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4、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特征

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音乐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以及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特征。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为我国多元化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虽然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外音乐内容会大量的涌入我国,这就很容易导致我国音乐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下出现偏差,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本土化的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5、结语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导致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脱离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既要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要树立起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素养,为多元文化教育视野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8

一、现阶段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如下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所析:

(一)钢琴教师重技巧,轻理论

由于钢琴音乐是一门演奏技术较强的学科,因此,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师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钢琴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厌烦和抵触心理。很多钢琴教师宁可开个人演奏会或者录制唱片,也不愿意从事钢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并对国家强制执行的科研理论研究成果的指标颇有怨言。

(二)钢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

很多钢琴教师都是一线教师,因此他们更加注重钢琴教学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研工作在钢琴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少教师对钢琴教学实践工作的态度十分积极,却对钢琴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钢琴音乐教育的唯一内容就是钢琴教学实践,钢琴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只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的形式主义。

二、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针对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钢琴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历,认为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一)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促进了我国钢琴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

多年来,在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国钢琴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形成的,而必须认识到这也是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结果。惟有开展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才能促使各线教师将其各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形成理论性的文字,才有可能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钢琴音乐教育体系。

(二)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有利于加速钢琴音乐教育理念

更新和经验交流应该说,钢琴教育工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实践工作中,而很少有时间与同行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其教学理念也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更新,而显得十分陈旧。钢琴教育实践工作很容易产生经验主义的弊端。教育管理部门加强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鼓励钢琴教师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撰写专著,是有利于敦促教师将其各自的钢琴教学实践经验文字化的。钢琴教师借助于纸质文本或电子文本的形式将其科学研究的成果发表出来,以此达到与同行之间进行“无声地对话和学习”的目的,这是有利于广大钢琴教师提高其钢琴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钢琴教师而言,应当及时扭转个人对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的错误理解,积极对待钢琴音乐教育的科研工作,力争提高个人的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个人的钢琴教学实践能力。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9

近年来,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1998),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教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教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教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教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教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教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教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

2.分析问题

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音乐教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音乐教师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音乐学科研究所依托的本体是什么?音乐教育学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间原来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都不复存在,已有了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里涉及的是学科教育学同教育学的关系问题。学科教育学与教育学在研究中存在着一致性,但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当前的学科教育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表述本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通常从教育学中移植学科教育学的内容迹象明显,研究方法重视演绎推理而忽视归纳概括,以至从教育学理论体系中衍化而生的音乐教育学的内容贫乏,特殊性不强。音乐教育学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现象,也不是摆脱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独树新的理论体系,处理好音乐与教育的轻重关系和出发点的依托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音乐教师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的使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音乐教师成为了研究性的实践者,其中不乏学者型的教师,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音乐教师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0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音乐作品和音乐图书写作和编辑方式在不断更新,不仅可减少工作量,同时还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对于音乐图书出版与发行来讲,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无法保证音乐图书的时效性与便利性,会降低读者对其的满意度,因而会限制行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实现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原有出版和发行模式进行更新,将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图书内容作为对象,实现网络出版与发行。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音乐图书;数字化出版

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图书出版与发行模式在不断调整,以求可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目前读者对于音乐图书的阅读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出版与发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出版行业将要面临较大的挑战以及机遇。实现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可以实现音乐图书载体的多元化、数据化以及个性化,并且音乐图书编辑人员对于内容信息的处理也更为灵活、快速,最终呈现给读者的阅读方式也更多样化,可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1、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出版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极大的机遇,在遵循出版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兼顾文化、经济以及经济等外在因素,对原有的出版与发行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与更新,以求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并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以及传播方式,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成本较低、便于检索等优点,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但是就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对于数字化出版的认识比较早,但是实践投入上却比较晚,尤其是音乐图书数字化出版,相比较传统出版单位的收益微乎其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数字化出版业的发展。处于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出版终将成为音乐图书出版行业发展主流趋势,有更多出版人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战略层面的规划方案。但是想要全面高效地推动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还需要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尽量降低成本、专业技术等因素带来的干扰。

2、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需求与要点

音乐图书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音乐理论与乐谱,而就出版内容来看,不同种类乐谱的出版,尤其是涉及社会上比较普及的钢琴、小提琴等启蒙教材比较多。其受众相较普通类型图书来讲比较少,除作曲家传记与基础普及型音乐理论知识以外,其余种类的音乐图书基本上均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与爱好者阅读。现在多将音乐图书划分为六大类,即音乐理论、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器乐理论与演奏法、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中国音乐作品以及各国音乐作品等。即包含了理论知识类书籍,包括作曲、指挥、复调、调器等,技术理论知识,读者主要为作曲、指挥等相关专业人士、。而对于中国音乐作品和各国音乐作品,主要涉及了歌曲、不同类型乐器基本练习曲、乐曲等。对音乐图书出版以及发售现状来看,销量最大的为启蒙乐谱,主要是因为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乐器普及度不断加大,音乐理论书籍作为基础教本可以被更多读者所接受。但是这样也就造成了市场选题的单一性,策划创新不足。并且,对于各音乐高校来讲,所应用的音乐教材也大不相同,也会造成市场上图书类型的混乱。尤其是现在我国涉足音乐图书市场的出版社数量不断增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均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音乐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不仅要满足大众对音乐启蒙类教材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音乐专业人员对乐谱以及理论图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同时,在市场复杂多变的条件下维持自身的稳定发展。这样就决定了音乐图书出版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从积累了大量运营经验的期刊数据库以及图书数据库中汲取所需信息,借助大数据时代特点,早日实现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出版,实现出版与发行的灵活化与多样化,以及内容选取与编辑的科学化与可行化。

3、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实现方法

3.1图书内容整合

信息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信息数据在生产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音乐图书出版来讲,传统出版与发行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数字化出版在图书出版行业内所占据的比例会不断增大,必将会与传统纸质图书一同承担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大数据时代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出版,需要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了解读者最真实的需求,然后对已经掌握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可以更贴近读者需求,经过细化加工后,为读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图书内容的加工深入,以及科学管理,可以更大程度上来发挥出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因为实际投入的比例还比较小,传统纸质图书在出版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并且纸质书数字化、屏幕化也对数字图书的出版带来的巨大限制。必须要基于现状进行分析,开拓全新方法,对图书内容进行深加工,以更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读者注意力,争取早日实现图书出版商向内容服务出版商的转变,基于读者需求为其提供定制的内容增值服务,提高数字图书在出版业中的比例。

3.2重视数字图书版权

图书数字化使得信息数据存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可以向不同读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内容服务,但是在信息快速传递的背景下,需要解决的还有数字化版权问题,而现在我国此方面标准与规范还比较欠缺,难以保证出版单位以及作者的利益。相比传统纸质图书,数字图书在侵权方面的验证存在更大难度,近年来网络上接连爆出的抄袭、盗版事件屡见不鲜,正是因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理念的影响,不仅作者图书信息无法得到保障,大众对于其还存在“网络资源免费”的认知,引发了大量的侵权行为[5]。但是数字图书侵权行为发生后,基于数字图书信息的特殊性,原作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难度非常大,往往需要投入比创作更多的精力以及财力,而最终放弃追责,久而久之网络信息侵权不断增多。面对此音乐图书数字化出版,务必要提高对图书版权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系统,提高电子书流通环境的安全性,例如交易过程规则化、授权获取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以及侵权可追责性等。数字版权保护将要贯穿整个图书数字化流程,重点做好数据所有权以及数据问题的管理,将数字版权保护落实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政府部门同样提高对数字图书的重视,调整以往理念与观点,尽快制定数字出版国家标准,加大对网络数字侵权的惩罚力度,增强对数字出版的保护。

3.3建设数字出版平台

建设功能完善的数字出版平台,对图书内容、产品、发行以及销售等环节有效整合在一起,提高数字出版的可执行性。现在的数字化平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执行的标准并不统一,存在规模小、公开度低以及难以大规模商业运营的问题,导致大量的数据资源被浪费,成为最为常见的“信息孤岛”。读者通过平台来点击阅读或者下载相关音乐图书内容,以及知识搜索等相关信息保持相互对立,未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无法对读者群体进行划分,更是无从说起掌握不同读者群体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数字平台时,首先需要明确数据信息利用的必要性,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深入分析后确定平台用户需求,以求更好地实现内容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增强读者阅读体验,刺激其消费购买。

3.4制定标准

音乐图书数字化出版作为一新型产业,对比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并不占优势,但是在信息与数据深入利用的现在,可以成为一种潜力非常大的出版形式,因此国家应就音乐图书数字化出版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定。国际上所应用的电子书格式为PDF和ePub,但是国内除了这两种格式外,还包括方正CEB、清华同方CAJ以及书生SEP等20多种形式,读者在阅读图书时需要安装较多的软件,严重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实现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基于传统图书出版经验,建立完整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便于读者阅读的同时,也促进了图书出版数字化的有效建设。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基于音乐图书的特殊性,以实现其数字化出版为目的,结合行业发展特征与需求,明确改善方向与要点,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争取不断推动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桢.探索移动阅读时代的数字化出版[N].国际出版周报,2017-11-20(015).

[2]张立忠.论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J].编辑之友,2016(8):28-31.

[3]尹五立,孙岩.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3(6):78-79.

[4]邹璐.解析音乐图书市场问题[J].出版参考,2011(31):36.

[5]谢晓娜.音乐图书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1

摘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模式,能够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落后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价值。当然,全域旅游模式在推动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明显地产生涵化和发展。原生态音乐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再次将其“搬进”舞台,为顺应旅客的需求、顺应社会大众对其审美,二度创作、原生题材作品踊跃出现,使原生态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针对现状如何正确对待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保护区,将文化作为根基,保护好文化根基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保护和发展是必然的。

关键词:

全域旅游;原生态音乐;保护;发展

一、“全域旅游”下苗族原生态音保护和发展现状

(一)全域旅游基本概念。根据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阐述,“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往往人们盲目认为全域旅游理念是一种开发、盈利手段,和以往的“景点模式”没多大区别,到处为景点景区,到处小商小贩;并不以然,全域旅游是基于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目的地给予同等价值的产品。总的来说,要求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有计划性、系统性的规划,实现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体验需求。

(二)西江苗寨概况。西江苗寨自称“仙祥”、“鸡讲”“鸡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东引村、羊排村、平寨村、南贵村等四个村组成。地处贵州省雷山县,距州府凯里35km,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绚丽多姿的银饰服装、神秘独特的古老节日、热情好客的民普民风、悠扬动听的原生态歌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多元苗族文化给西江苗寨开启了旅游业。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贵州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成功召开之后,苗族旅游业才获得长足的发展。2011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1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35亿元。当前西江以苗寨规模和演艺活动为特色,以传统的苗族文化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社区生活融入旅游大平台,提供人文基础,古村落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景区,其原生本底是村寨社区,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村寨社区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是民族村寨旅游产生的重要前提。村寨旅游社区是构成旅行者游玩、体验和感受特殊异文化的基本空间。

(三)苗族原生态音乐保护现状。所谓“原生态音乐”借用于考古学科,即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劳动人民在自然生活中吟唱而生成的。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认为“社会并不是先形成音乐概念,然后才决定音乐属性,而是面对音乐声音的存在,赋予它功能和价值,进而以价值为尺度来界定概念”人类音乐学家梅里亚姆称“音乐不仅为声音,它是三方面组合模式,即概念—行为—声音”原生态音乐是具有一定功能意义。例如飞歌即人们在劳作为解乏而唱的,情歌为为寻觅对象在月光下低声吟唱表达爱意等等,音乐的形成在于社会的生活的需求。西江苗寨作为旅游景点,原生态音乐作为文化产品站上了舞台,向世人展示原生态文化的多姿多彩,如今很少为劳作的必需品,人们休闲的解优品,而更多是作为产业产品,顺应旅游者的需求而呈现出来。西江苗寨具有“原生态的活化石”“露天的博物馆”之称,有固定的古歌堂,固定的文化研究院讲堂,为年轻人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这样以自然生态为主体,民俗民风为辅的文化产业便成西江全域旅游的最大优势。而今,西江苗寨作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保护村落聚集各式各样的音乐,有原生态歌曲,艺术作品、传统芦笙舞蹈、木鼓舞、锦鸡舞等等百花齐放将苗族的代表性音乐融合于一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披上了一层沙。西江在音乐上也有了许多创新,不再是单一的飞歌、酒歌曲调,芦笙大多采用多管多音的改良芦笙,其吹奏的曲调多样,调式不再是单一的旋律调,可以转化,例如《欢乐的苗寨》《苗岭的早晨》等苗族题材创作的新作品,在苗寨芦笙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为飞歌敬酒歌定调,以至于产生热闹的氛围。对于苗族情歌,较多的西江年轻人表现不出来,导致人们对情歌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够细化,它是柔和婉转,真假音的灵活转化,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在西江苗寨过节的舞台上曾将苗族情歌作为比赛项目,报名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苗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遇到了瓶颈。

二、“全域旅游”下苗族原生态音乐保护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前西江苗寨原生态音乐传承现状较弱,其原因有几点:旅游促进音乐的融合、交流,音乐的互动,旅游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产业主要对象是外来游客,因此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苗族音乐在形式上产生变化,对原生态产生了一定冲击。其次旅游的开发人们更多投入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观念上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强。加上大众审美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当前在以消费和娱乐为主的的流行文化的侵袭,这类文化传播速度较快,往往以商业为载体,而以往那些质朴的,原生态的、简单是民歌,已经不满足人们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精神需求。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速度,西江苗寨的男女青年在交流上将手机代替歌唱表达爱意,苗族情歌在婚恋中传达是作用直接消亡,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流行地,旋律具有美感地,摇滚类等。在西江苗寨出现了酒吧,休闲音乐吧等事实证明年轻人对流行乐的热爱多于原生态往往对于原生态音乐报以摒弃的态度。环境变化也是造成原生态音乐的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西江苗寨不再以农耕为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经营文化产业,以前我国社会是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都在山间,劳动中,生活中创造出原生态民歌,反应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象。而如今乡土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逐渐弱化,居住在村里的当地群众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和淡化传统的观念,生计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导致原生态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当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方式往往通过申报非遗和传承人的形式,当相比过去民间自发组织或传承之下显得苍白无力。当下的西江,更应该顺应人类发展大趋势,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思考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方向,如何正确利用原生态音乐的价值。笔者认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青少年对原生态音乐的积极性,传承进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明确,更多人享受经济带来的优越感,忘却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源。

①就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更热衷于将时间花费挣零花钱上,导致青少年的享乐思潮不断上升。

②90后、00后对苗族历史认知较少,因此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盲然性,因此民俗民情的课堂开设是必然的,对象多为90、00后。

(二)政府或其他单位应的举行原生态歌唱大赛,在旅游的状态下,更多年轻人更愿意崭露头脚;近年来,西江苗寨每逢过节都会进行传统的原生情歌、古歌比赛,其不失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是,比赛对象年龄均为35—50岁左右,着对今后的传承具有阻碍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将比赛细化以组单位进行比赛,不仅让青少年组得到展示的平台,同时培养其热爱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同时达到年轻人更好传承苗族音乐事业。

(三)培养年轻的原生态爱好者,把其推向市场,让其实现市场化,不仅的取得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当然保护第一、传承发展、统筹兼顾是原则,让更多的人热爱自己民族音乐。

三、结语

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也在不断地改变,音乐是观念的产物,具有社会价值观,表达文化和感情,对人类具社会化作用。全域旅游下的西江苗族文化碰撞是必然,原生态音乐和流行音乐文化的冲突时避免不了,政府应最大限度的给予原生态音乐传承人以引导和支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如何保护原生态音乐发展关键在于当地人的文化传承的觉悟以及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晓萍,何彪.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2][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彦频译.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3]李天翼.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的合理建构.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4]邓爱民.全域旅游理论.方法.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11.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2

近年来,老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老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老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1998),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老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老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老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老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老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老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老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老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老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老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老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老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老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老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老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老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老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老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老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老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

2.分析问题

音乐老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老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老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老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老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三、音乐老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老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老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老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老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老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音乐老师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音乐学科研究所依托的本体是什么?音乐教育学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间原来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都不复存在,已有了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里涉及的是学科教育学同教育学的关系问题。学科教育学与教育学在研究中存在着一致性,但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当前的学科教育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表述本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通常从教育学中移植学科教育学的内容迹象明显,研究方法重视演绎推理而忽视归纳概括,以至从教育学理论体系中衍化而生的音乐教育学的内容贫乏,特殊性不强。音乐教育学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现象,也不是摆脱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独树新的理论体系,处理好音乐与教育的轻重关系和出发点的依托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音乐老师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时代赋予音乐老师的使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音乐老师成为了研究性的实践者,其中不乏学者型的老师,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音乐老师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3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概念以及社区音乐教育的特征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区”。“社区”就是指“由聚焦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物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是特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的、社会属性相一致的社会群体。其次,社区教育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形式,但在我国,这种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时间却并不长,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后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时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模式探索才开始步入初级阶段。不过,这种大众化、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却很好地提升了国民音乐素养,迅速占有了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最后,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多样式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式的音乐教育包含了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形式,对受教育的一方进行了较为全方面的培养。社区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了所有热爱音乐的人,所以,只要热爱音乐,想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的人群都可以融入其中,使音乐教育不受到阶层和年龄的束缚,使社区音乐教育成为了一种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方式。

(二)在几十年间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社区音乐教育对象很广泛,使其具有了一种大众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这种广泛就会造成受教育的群体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结果。由于它的这种大众性质,我们可以把这种音乐教育的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来分别制定课程的内容,这样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内容,也符合不同人群的音乐学习的需要。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艺术资源,对社区内的人群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这种教育手段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也正是由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这种普遍性让社区内的民众更多地获得了音乐教育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音乐修养。

最后,我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具有民族性的教育特征。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受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民族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因素、人文社会因素、民族发展等。我们在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将我们的民族性发展起来,社区音乐教育不仅是我们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还要借助社区音乐教育这一重要领地对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继承性学习,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这几个特征对广大群众的音乐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正如曹理老师所说的:“音乐对人们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当人们作为音乐活动的参加者而不仅仅作为听众时,这种作用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这是任何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

我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教育的同时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使得社区音乐活动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二、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构思

(一)首先,我们要明确社区音乐教育资源包括了音乐教育人才的资源、社区文化艺术机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文娱演出活动以及社区文化艺术环境等内容。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场所有各地区的文化艺术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大学以及以社会为主办单位的艺术(音乐)教育机构等。最后,社区音乐教育在社区是以社区社团、艺术团或各种活动的比赛等形式开展起来的,不仅可以让群众相互学习、交流,还可以让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是对音乐爱好者最好的鼓励。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而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为人民群众的这种音乐文化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空间。社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的音乐教育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时间并不是太长,而且很多的资源也并未很完善,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是飞速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它的音乐影响力也是空前的,这对我国的社区音乐发展是积极的一面,特别是我们欣喜地发现目前有很多的政府机关也对社区音乐教育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推动了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三)社区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我们应当关注如果将这三种有效的音乐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音乐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和充分的运用,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种资源的整合包括场所、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以及音乐教学的软、硬件设备,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可以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经验通过研究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加强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这也是对社区音乐教育的一种指导,对其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社区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只让政府单方面地进行和完成,如何带动社会资源,更是完善社区音乐教育基础设施的重要途径,如社会上有很多的琴行、演出团体、艺术馆以及艺术教室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条件,发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基础设施,才能增加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培养和提高社区民众的音乐素养。

(五)师资队伍的建立。在社区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这表现在教师水平不均衡、教师流动性较大以及人数不多等问题。所以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立:首先,聘请一些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专家,定期在社区举办教育、交流活动,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提升社区民众的音乐修养。其次,可以培养一批专职的音乐教师,让这些专业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音乐教育事业中来,不仅增强了社区音乐教育水平的稳定性,还可以解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后,还可以征集社区音乐教育的志愿者,鼓励社区内的、有一定工作或专业的人才来做志愿者,为培养社区民众的音乐素养作贡献,这主要是要招募一些离退休的文艺工作者或社区中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或教师,让他们在业余时间发挥才能,为社区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要教育主体,社区音乐教育是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当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开展起来,就会让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到这种艺术活动中,充分调动人们的音乐表现愿望,激发人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人们在社区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主人”地位,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音乐修养。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4

摘要: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各具风格与魅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既能突出审美在音aib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又能强化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对构建时代精神与审美并存的高校音乐教育价值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范式;音乐实践范式

在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适用性探讨声不断。注重审美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教育应当注重音乐的本质意义。人们在从事音乐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音乐美的发现与创造,注重音乐“本体论”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注重实践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制约的,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更加看重育人功能。仔细梳理两种范式的内涵,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单纯审美范式片面追求音乐审美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导致教育价值偏差。第二,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教育本位论,使得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停留于表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范式都无法主导当前的音乐教育,只有实现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相融合,才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它认为“音乐为了人类的情感而存在,音乐教育服务于人类的情感,音乐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审美范式以“审美”为中心,教师“审美”地教,学生“审美”地学,将情感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唯一纽带,强调审美欣赏的重要性。审美音乐教育不仅在西方盛行,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审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够更多地发现美,更好地欣赏美,并最终创造美。审美音乐教育的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人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读解音乐作品时,我们需要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去审视音乐教育本身,充分认识音乐教育体验和评价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约。其实,任何艺术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就像有学者描述的,“一个‘纯粹的’审美经验,仅仅为了美而欣赏一个对象,不为任何其它目的,那只是一个干枯的抽象”。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正是使音乐教育与实践目的结合起来,即不断挖掘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独特的内涵价值,使两种范式融合,取长补短,从而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定位不同于以往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立足我国教育实际,以不断开放、互相融通的大格局、视野,努力打造能够立足于世界一流学科平台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相结合对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掘审美价值和实践价值,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有利于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时代价值标准相融合,对音乐教育的更新与演变有助推作用。

基于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的重要意义,探索审美音乐教育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对其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影响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定位中,准确把握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内涵价值,分析两种范式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指导,并对其自身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角色定位,有助于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从适应我国高校教育时代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突出了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审美范式认为审美就是以人为主体和以音乐为客体的二元化过程,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审美的定义有很大差别。从受众的角度考量,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放到广场舞这一社会环境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许多场合,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审美因素都是特定的,这种影响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的环境”。它在横向体现为区域性,即一定范围内的音乐活动;在纵向体现为时代性,即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切音乐活动。音乐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国多民族、地域广的特点,造就了各种文化、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抓住审美范式的理念,就必须接受音乐文化、音乐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探寻音乐本身美的特质。在范式的融合中,审美音乐教育继承了我国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本体论发展中体现了作为教育基础价值的特征。

第二,强化了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在实践音乐教育观念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中人与音乐的关系由教师、学生、音乐构成,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对音乐的观念应当是保持一致的。音乐不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教师和学生也不是纯粹的欣赏者和旁观者,音乐与人是高度融为一体的。这与审美范式所提出的主体、客体二元认知的观点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易于接受和进行感知。人们在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所秉持的观念之一。正是因为强调了环境对音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规律中更好地发现音乐教育的价值。这里所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事实上,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指咖啡厅、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上的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同一场所因为不同的时间节点,音乐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上课前为课堂内容营造铺垫的音乐环境、不同授课内容的语言环境等。在实践音乐教育看来,音乐是不分等级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环境界定的,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这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这种语言环境为学生学习、创作音乐提供了情感基础。从实践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应当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分解音乐教育过程,从而拓展音乐和音乐教育进一步延伸的空间。音乐教育净化心灵的独特魅力,使它作为一门学科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教育区别开来。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音乐自身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审美目标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对音乐内涵的学习,从而创造出音乐的意义。这种内涵意义的创造和产生需要心灵、身体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体验音乐,体现了音乐教育带给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审美教育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内涵,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面对“新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审美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更为重要,它对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重大,也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正心”价值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融合,加深了音乐教育多元化背景,对音乐教育发展定位更加准确,也符合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理论体系需要,对强化当代社会价值引领有积极作用。

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审美音乐教育思潮虽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颠覆性影响,但在各方观点的冲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出发,任何观点的辩驳,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教育内涵价值的建立。立足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在不断探寻多元化音乐素材的同时,也要坚持以“情感”为基础,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探寻“美”的定义,将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东西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教他们一种寻美、寻真的方法,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音乐教育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过程更注重质量评价。这里所说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指最终综合考量,而非某项技术考量,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与审美范式的区别之处。它不局限于对学生的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养主题。

通过探寻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思潮融合的内涵价值,能够看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提升质量?在此,笔者试就促进两种范式融合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内容选择的导向性。不同风格、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音乐题材都被广泛纳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内容选择是关键点。音乐教育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也正强烈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新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全过程不仅包括德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单纯性审美或是趣味性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能居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内容引导的关键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净化心灵,正是因为像审美音乐教育中阐述的那样,它是以情感为基础,所以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因此,通过内容的正确引导,在审美的基础上挖掘音乐本身的实践价值,既能够有效树立学生价值认同感,也能促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对凸显时代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很大作用。

第二,创新环境资源配置。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下环境因素对音乐教育活动有显著影响。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音乐的经验”。建立一套可学习、借鉴、复制的经验库,让这些经验环境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是经验转化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问题导向创新机制,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促进音乐教育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时,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学科融入,促进人文与社会环境融合。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与现实都是无法分离的,音乐教育不仅与生活经验关联密切,而且与社会文化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锤炼心志、历练品行的过程,教师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实现“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向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通,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

第三,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成果不断扩大,为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建议各地在提升全国性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质量上下工夫,主管部门、学校、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联系沟通,搭建激励相关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助力新时代音乐教育研究不断发展。学校层面要依托教务、科研部门,加强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综上,当代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音乐教育范式为基础,同时注重实践音乐教育功能性的重要价值,将二者优势互相融通,立足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审美追求的基础上践行实践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探寻和创造更具审美条件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刘喜梅.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3]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点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陈果.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哲学观下的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时空,2014,(19).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5

摘要: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是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欠先进、教育体系欠合理、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1.受“二元论”思想禁锢阻碍多元发展。自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紧锣密鼓恢复生产、重抓教育,面对本国薄弱的经济文化,又放眼国外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情不自禁地觉得西方文化优于本国,本着“洋为中用”的态度引进、吸收了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过于受到这种“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后”的“二元论”谬论的左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就连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也不可小觑[1],国人在体验音乐新感觉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乐教育呈现“崇洋媚外”的畸形发展趋势。

2.忽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健康的音乐文化发展是由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得到传承,其发展不单只是纯粹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还应以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根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鉴,又得拿捏准“勿忘在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一味的“拿来”,而甘心情愿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舍弃于一旁,抛弃了文化根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以致在许多的课程设计上存在没有延续性等缺陷。

(二)音乐教育体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论及大学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术型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轻文化教育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类的选修课),与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去甚远。而对于文化艺术节、才艺演出、音乐比赛等音教类有关的第二课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几个音乐类的文艺社团,也由于学校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和经费支持而由学生任其发展。由于对音乐教育的定位欠科学合理,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专业兴趣等方面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追求,在如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多元化发展[2]。

2.课程设置欠科学合理。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对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深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影响难以实现,普遍倾向专业化,在教学内容与专业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难、全,在体例设计上过于条块化,在教学形式上较封闭、死板和单一,在教学效果上比较沉闷,学生参与性较差,得不到满足感,造成非专业学生难接受,专业学生强技能缺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但由于一些人员存在偏见,也由于团队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来说,人员编制不足,团队搭建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另外,各种音乐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室仅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难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得不到发挥,体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难以激发。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彼此制约,导致大学音乐教育发展迟缓,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差悬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朝着“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发展,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能多方位服务社会、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音乐专才。大学音乐教育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创造机遇,合理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本着合理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存偏废,合理开设精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逐步强化、深化、内化学生音乐运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丰富其体验能力,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蕴涵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民风特色、思维方式、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维主体的艺术体系,而非西方音乐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需在教学中彻底转变“汉族中心论”、“欧洲文化中心论”等观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锢,构建“多元化”的音乐,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眼于世界音乐的平等性,以美育为基础,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储备知识,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领会世界音乐文化,秉承“音乐无国界”理念,重视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与交流、学习与合作,融其精华,传播特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有内涵、高雅的音乐美感。

2.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教育的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力量,树立多元教育观,创新音乐教育理念。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树立全面发展的专才与通才有机融合的音乐人才培养观[3];在培养原则上遵循自然主义教育法,以共性为基础,将多种“自然”共性有机融合,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融入世界音乐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确保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呈多元化态势,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本着“教育终身化”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兼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国外先进音乐继续教育经验,结合本国、本区实际,逐步兼容、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音乐继续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的音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1.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开设对各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鉴赏外国的先进经验,本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校情,着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其思维创新及从事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不断优化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世界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开设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加强艺术修养的理论选修课程,适当地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欧美音乐、亚洲音乐;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的比例,如:开设中华民族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4];保护原生态音乐,邀请各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展现各个民族、地区的音乐本土特色,呈现多元文化音乐原生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具特色的技能选修,采集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人才梯队搭建成形后,音乐教育专业下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技能表演类课程,通过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以及变化,将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

2.借力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借力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主体交流式教学;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网站和论坛等开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天空教室等栏目和专栏传授世界音乐文化;注重在学生社团中整合校外资源,按多元化类型划分音乐派系,由专业导师指导培训;开展娱乐教学活动,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会等,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贯穿多元化音乐知识和研讨,在交流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关于世界音乐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联网中海量的健康的、艺术水准高的又风格各异的中外古典音乐名作、民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通俗音乐等音像资料,整合成具有与时代接轨和同步的特色音乐教材库,注重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创新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上本着以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学习中外优秀经典音乐,以学科性教育学习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精选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作为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和讨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彰显个性,培养其具有审美、创造、创新等能力,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长效机制。

(三)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要转型多元化,内化教师多元化音乐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师生配比,减轻教师负担,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内容,加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7],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多元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2.“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合理规划师资培训,采取系统地培训、进修及知名艺术家、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与鼓励教师考证获取证书,培养“双师型”与“先学后用双证型”双管齐下,通过讲座、座谈、访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师发展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的交流,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新的组织结构,促进师资以教学优秀教师业务为主体稳步过渡到以国家级演员、指挥家、评估专家、咨询师等多元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与时俱进,也是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静.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63

[2][3]赵毅.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艺术评论,2013(3):125-126

[4]李思华.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12(8):123

[5][6]吴静.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2(3):283

[7]李婧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5

小结近代音乐的发展论文 篇16

摘要:

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在逐渐兴盛的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如何将高校音乐教学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相联系?本文拟先介绍当下各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继而探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产业;音乐与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与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的责任,同时也是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之下,在文化产业洪流发展的背景之下,将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发挥到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如何将音乐教育与音乐市场对接、如何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音乐教育音乐产业的有机融合。这将是每一位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与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部分,近年来音乐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领域或是经济领域中,所占比重与分量都在逐年增加,如此这般音乐产业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各界人士、学者的关注。音乐文化发展趋势的由来,一方面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本身已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逐渐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密不可分。不单单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这些年在音乐文化发展上也得到显著的成果。这些城市积极建立音乐厅、音乐会馆、组建交响乐队,从而发展自身的城市音乐文化。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依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首先,发展区域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依然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主。例如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朝着“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也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主要发展目标当中。近些年深圳、长沙、成都、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大力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次,人才储备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自2000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而成的新兴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已产生一批优秀的音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从对音乐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音乐文化产业具体发展内容的规划,再到市场经济中音乐文化产业的实际操作与运行,均需要优秀的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参与。此外,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们也提供了更多新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作为音乐输出的主要场所——高校,在音乐教学上也存在着与实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查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这也为音乐文化产业化趋势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高校与音乐相关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仍显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质是“音乐如何作用于社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方向、行业领域。因此,与之相伴的是高校需要更多的与音乐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开创合作项目。将实践带入高校,将高校的教学成果活用与实践之中,继而达到相互并进增长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1、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音乐文化产业意识学习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也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这一点不仅仅是在教学课程上改变、同时对高校音乐教学的从业者——每一位音乐教师的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更新音乐知识、新的音乐文化思想,从而才能够带给学生最新的、具有创新内容的音乐教育。每一个个体、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都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

1、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汇集教学案例。高校应当汇集国内外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乐教学的藩篱,取得音乐教学的新进展。二是鼓励创新。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开拓研究领域。要从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角度出发开拓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突破以往单纯从音乐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方法。四是注重音乐实践。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创造能够实现各自想法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以及对实践的参与意识。

2、培训创意师资。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培养创意师资要做到:一是采取社会实践“育”。音乐实践可以丰富教师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审美经验,使教师获得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教学素养。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经常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创意,充分了解音乐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二是参与创新团队“激”。创新团队可以聚集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通过这种团队的组成,使得其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协作。音乐教师参与这些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激发研究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三是立足本职岗位“炼”。大学可采取“课题式研究、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导、绩效式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教师的本职管理,促进他们自我负重、加压创新。教师可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潜能,增长才智。四是选送人才外出“学”。选送优秀的音乐教学师资到开展文化创意课程好的高校学习,使其广泛接触到更多专业学科知识和音乐前沿学术大师,这对于他们焕发创新意识、积蓄创意才能、创造创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都有现实的意义。

3、开设创意课程。音乐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中要做到“四措并行”:一是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音乐课程资源,设立音乐与营销、管理方向和创新方向等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开设,破解创意过程,尝试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二是选定一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培训,以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又具有创新能力和鲜明的个性。三是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教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类产品。四是组织创意大赛,如举办歌曲创作、即兴伴奏等比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专业价值,找到学习动力,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打造“创意校园”。

4、强化校企合作。企业教育在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理念、规范和运行,有利于商务思维的形成。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和谐而富有新时代特征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让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专业文化有效融通,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高校要将一些企业纳入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定点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建立起更多更好的平台。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实训,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接地气”创造出符合企业及社会的音乐产品。二是高校可以根据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并制定符合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教育方案,以此培养适合当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以高校音乐教育为媒介沟通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联系

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不仅仅在音乐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上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为发展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弘扬各地区、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应当以高校为媒介沟通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联系。例如河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古代音乐历史,丰富的音乐遗产与多彩的民间音乐。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我们意识到必须要靠当代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新的理念。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如何与地方音乐机构的合作、与更高一层艺术院校的合作、与地方音乐企业的合作,这些都是值得去探索与实践的路径。高校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在抢救、保存、传承上提供音乐技术、理论上的支持,将优秀的传统音乐请进校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音乐、发展个人音乐个性,以及培养音乐实践能力的场所。作为沟通传统与现代、沟通学生与社会的媒介,如何在其中发挥高校最大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要以立足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积极引领学生学习地方文化传统、弘扬传承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音乐文化机构、音乐企业相合作,特别是联合师生、民间艺人、相关音乐企业、机构,将传统音乐文化以“音乐节”、“音乐周”、“文化汇演”等形式在音乐文化产业的领域中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既学习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加强了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以及非遗的传承人而言,既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传统音乐剧种、曲目,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继而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要要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相辅相成、更进一步、更紧密的联系,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更好地发展。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需求,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需求。不可闭门造车,而是切实地考察、观察音乐文化的实际发展动向,调整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案措施。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从业者,每一位音乐教师,也应该保持对音乐发展的密切关注,自身要不断地汲取、学习,同时转换到课堂中,将最新的音乐知识、最新的音乐思想带给学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同时还带来一种新的思想与理念,那就是如何将音乐与社会有机融合,如何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近些年来,一直呈饱和状态的音乐就业市场,也将在“新思路”的引领下得到新的拓展。我们应该意识到,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的发展,以及探索音乐艺术在社会、人们的生活中更多实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曾遂今:《关于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文化产业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1期

[2]刘铁光:《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席宁:《促进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分析》,学习论坛,2015年第7期

[4]姜楠:《回眸思考展望--对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再审视》,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5]史艳、张丽:《高校音乐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论坛,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