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职场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

职场2.43W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人探讨的问题,有哪些相关的论文可以做参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论文

摘要:

本文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析,提出中职学校必须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的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模式,有效衔接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真正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从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往往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构建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初中没有毕业,或者辍学打工一年两年的学生都被招进了学校。会计专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理论性强,又要求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复杂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落后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版本较陈旧,跟不上税收法规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班级授课,大篇幅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效率极低。实训设备不齐全,没有专业的会计技能实训室,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及时得到实际操作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考证、竞赛和就业的需求。

3.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年轻的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岗过来的,他们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内容“现学现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更没有时间到企业锻炼,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构建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证是指通过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市、省、国家等举办的技能大赛,就业就是参加工作、走上就业岗位,一体是指同时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的要求。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强化学生技能水平训练,提高学生参赛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在技能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要设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参照市、省、国家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大纲,要求学生具备点钞、手工记账与电算化记账等专业技能,相应要设置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则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

2.合理选用专业教材会计专业教材繁多,选用合适的教材不是一件易事。中职学校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竞赛和就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组织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者编写与职业资格证书、竞赛和就业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校本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实习,使教师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专业实训室完善的实训场地、充足的实训设备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证。受限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很难实现校外实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必须充实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实训室建设,构建教学、实训、考核一体化实训室,及时更新实训内容,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 要:如何有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B模式进行了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世界就业市场经济均不够景气。相应地,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就业形势也变得极不乐观。虽然当前大部分行业就行形势都比较严峻,不过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仍然比较大。从表面来分析,在我国就业市场中,会计专业的供给和需求都是比较旺盛的,不过在实际中,很多招聘企业均反映招不到比较合适的会计人才,而且当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后发现,招聘企业之所以招不到会计人才是因为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偏高,因而将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拒之门外。因此,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1明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定位

目前社会经济体的特征非常明显,即专业性、复杂性。因为一个经济体中包含众多专业,所以团队合作精神、个体活动之间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要想在社会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针对会计毕业生设置一些就业培训课程,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便能够从最为基础的会计岗位开始工作。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工作时,应从事基本性的会计工作,不应存有眼高手低的心理,应将就业岗位目标放低些。

2.2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导向为就业。选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将校外工作、课堂教前零培训。在当前大部分国外国家中,也是主要采取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学进行有效结合,以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进而实现岗培养模式,这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是互相符合的。高职会计实验实训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实行基于工学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时,存在较多的约束条件,如因为企业核心部门位会计部门,所以它们会将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学生拒之门外。因此,要想找到比较合适的单位进行岗前实习,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找到实习单位,但是在实习期间,高职会计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账簿登记工作,大大降低了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应增强对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来说,它的核心工作是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并不属于双师型,和企业会计业务相比,校内老师构建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和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专业老师的研发能力、实践能力。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一些鼓励政策,为老师制定一些专业进修培训计划,对老师参加自合证书学习、职业技能鉴定等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为会计老师提供更多的新会计制度培训机会,大力提倡老师带领学生到一些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时,应邀请一些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专家来本校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废除传统的人事制度,可以通过社招,聘用一些高级会计师作为本校的兼职老师,以便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过程中,给予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定期在学校举办会计专业专题讲座,校内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校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成立会计工作室,面向社会,以便开展查账、代账等有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校内会计专业老师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老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和校外企业会计要求较为相符的校内会计实训基地,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会计实践,能够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在上岗之前打好专业基础。

2.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使课程考试、专业证书考试的结合

会计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建议以下三点内容:在第1年中,学生应主要学习有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会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财经法规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应参加计算机合格证书考试,且为学生提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机会,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1年级期间应通过大多数会计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在第2年中,会计专业学生应学习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答理等,并通过专业考试,同时还应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及考试,如会计电算化课程、Office办公软件课程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培训机会,2年级会计专业学生应通过有关证书考试。另外,2年级学生还应获取过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有关软件应用能力证书。在上课期间,老师应对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对企业真实账务进行模拟处理,以便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在第3年中,要求学生进行6个月的校内实验实训。为保证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均能获得老师的及时指导,建议选用导师负责制。在剩下6个月时间中,学校应为学生练习一些合适的实行单位,以便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实习。在实习期间,学校应为学生配备一名职业导师。学生和职业导师应始终保持练习,职业老师应常常去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视察,以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且和学生进行交流,意识到学生在实习中的弱点和遇到的难题,进而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2]王梅娟.宁波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1).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特殊性,产生了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而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是要基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特殊性和特殊需要,对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和改善教学团队、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量的99%,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产品销售额约64%,提供了约78%的就业岗位 。从这个角度讲,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每年有近80%将供职于中小企业。如何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是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中小企业视角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框架下,为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而按照既定的标准、模式来组织实现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行为,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状态、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方案、教学组织形式、跨教学培养方式、人才知识结构等。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沿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预算会计”的框架,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人才培养过于程式化,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制等措施加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学生对相关法律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对历史成本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运用偏差和不适应性,也几乎不去考虑其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对企业会计的运行认识肤浅。

(四)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组织上主要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案例教学较少。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的“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

总的来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可以简单用“统一、单一、专一”来形容,即“全国统一无差异、培养单一无层次、专业专一无交叉”。这种模式自然很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