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职场

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职场3.29W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2004年提出了“推迟退休年龄”的想法。2012年6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在回复网友提问时又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必然趋势。本文将总结各方对推迟退休年龄的观点,探讨在老龄化加速和各方诉求不同状况下,可尝试的改革措施。

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改革退休制度;延迟退休年龄;弹性退休制度

一、现行退休政策

我国现行的对职工退休年龄的规定仍是上世纪50年代基于当时的低预期寿命制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退休,特殊工种可以提前5年退休。

从建国开始,我国便实行的是“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职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自1992年国企改革倒逼养老金制度改革开始,养老金制度一直在逐渐改革,却始终未能面对、触动最根本的问题。

二、推迟退休年龄提出的背景

延长退休年龄的考虑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物。我国在建国初期,即上世纪50年代初,男性的预期寿命为40岁,而女性为42.3岁,人口的平均寿命较低。发展到现在,由于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0多岁。自从1999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态势十分严峻。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涉及社会经济、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经济方面,尤其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上很明显,例如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快速膨胀,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的快速增加。从城镇的养老保险来看,现在的比例是,6个在职人员养1个退休人员。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2004年提出了“推迟退休年龄”的想法。

三、推迟退休年龄的各方观点

对于当前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各种观点都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收入、家庭负担,以及心理特质和偏好等。

1.从职业的特点来看

目前,比较赞成延长退休年龄的是公务员、教师、科研工作者、医生等脑力从事者。比如高校教授,按照我国的规定是教授60岁退休,女教授可以55岁退休,但50~70岁正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出成果的时候,国家培养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要投入很多资本,从投入至产出比来看也是对中国资源的一个极大浪费。又比如医生,也是有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越是年龄大的经验越丰富。对这部分人的过早退休无疑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希望推延退休年龄,以延长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期。

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是企业内退的职工、下岗职工和部分在职职工。这部分人多从事体力劳动。根据目前就业状况和政策变化的趋向更愿意早日退休,早日拿到退休金。一方面,正式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或养老金比目前拿到的企业内部退休金、下岗生活费甚至在职时的工资都要稳定。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年轻,完全有能力再从事一些别的工作得到收入。

2.从年龄结构来看

即将退休的职工,尤其身心健康,工作能力较强的,家庭抚养负担较重的将退休人员,他们比较希望延长退休年龄。而社会新增劳动力,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更希望不要推迟退休年龄,希望更多的人离开工作岗位好给予他们更多的工作机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即将退休的职工都希望延迟退休年龄。像企业内已经内退的职工、下岗职工,他们不挂靠于任何企业,他们的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的8%得由自己缴纳,另统筹账户的20%缴纳费用也需由自己缴纳。如果延迟退休年龄的话,就相当于他们需要多缴纳几年的养老保险,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所以也不支持延迟退休年龄。

3.从偏好来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闲暇偏好比较强的人相比,收入偏好或工作偏好较强的人更倾向于延迟退休;与社会流动预期不高的人相比,社会流动偏好更强的人更希望留在职场

《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