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职场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思考

职场7.13K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思考 [篇1]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群体,其师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具有特殊内涵

教师履行着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重职责,辅导员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德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要求,也有其特殊内涵。第一,工作内容多变。学生工作的内容是动态的、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工作的内容将不断地补充和更新,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第二,工作时间不确定。学校要求辅导员老师24小时手机开机,在任何时间, 只要学生有问题找到辅导员老师,那都是他的工作时间。第三,工作方法灵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时期的学生特征,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辅导员工作要求既照顾到面,还要重视个体。第四,考核指标特殊。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考核不是单纯以考试成绩来界定, 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本身头绪多、繁杂,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杂、淡、累”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突出特点。“杂”就是除了本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承担院、系的党务、行政等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打杂的人。“淡”就是这些工作大多不显山不露水,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有什么成就感,而给人印象是忙忙碌碌、平平淡淡。“累”就是辅导员工作每一件都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偷闲,成天忙里忙外,业余时间常搭上。

辅导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生活没有规律,涉及学生大小事都要管,既是“消防员”又是“保姆”,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研究学生思想教育和完成学生工作科研任务。工作量大而且承受的压力大,一旦学生出现人身安全的问题,那么老师的其他功绩也会显得暗淡无光, 由此可能会造成辅导员老师工作中心转移,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思考

1.加强辅导员的理论学习,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飞速更新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才会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 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规律性,才能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学习,深入领会“科教兴国” 的伟大战略意义,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倡导辅导员热爱学生,甘做“人梯”,勇于献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

2.加强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完善辅导员考核和激励机制

学生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不断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制度体系,建立严格而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规章制度对师德具有引导、规范和巩固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辅导员认真、严谨、求实、勤奋的工作作风; 另一方面,建立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应拟定辅导员的师德规范,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创造有利于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的优良环境,从而使辅导员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把辅导员的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读学位、评优、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实行淘汰或控制上岗,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使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辅导员队伍才会焕发出光彩,才会进一步促进队伍的师德建设。

3.加强辅导员日常行为规范,提升辅导员的形象和影响力

辅导员自身应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同时辅导员还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能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用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通过我系教师师德问卷显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曾在学生面前由消极言语或行动的教师非常不受学生的欢迎。问卷显示,学生期待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作为辅导员就应及时发现每个学生个体身上的优势和特点,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努力奋进,从而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

4.加强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工作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管理学、法学等等诸多学科, 任何一个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老师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来满足岗位的需求。辅导员队伍具有年轻、上进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需要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职业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辅导员骨干队伍,安排辅导员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班学习,鼓励辅导员攻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都会很好的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莲,崔玉艳.辅导员师德形象初探[j].职业时空,2017(6s).

[2]马玉玲,田辉.关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3]念金波.浅谈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2017(19).

[4]彭展声.浅谈教师赏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思考 [篇2]

: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各地各高校一定要抓好落实。由于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极易导致两个问题,即学生入党的公平性问题和辅导员配置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公平性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提高辅导员待遇、完善学生入党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三方面考虑;辅导员配置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通过1+1工作模式得到解决。

关键词:〔2004〕16号文件;公平性;1+1模式

2017年1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这次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建设问题。他们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其作用不可替代。要求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班主任的成长。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各地各高校一定要抓好落实。要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选拔推荐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继续深造。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部长周济签发第24号部长令,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将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定》还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无论是从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从学校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需要认真贯彻执行的,从理论的层面来讲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但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还是值得思考的。

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中将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专职辅导员。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与学生打交道,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有了他们的工作,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更加了解,这是积极的方面。但由于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极易导致两个问题,即学生入党的公平性问题和辅导员配置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

学生入党的公平性问题。按照现在多数学校发展学生党员的程序来看,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先由学生提出入党的请求,(主要是以入党申请书的形式)。现在的学生要求入党的是多数,一个班级中那么多人都想加入党组织,最后谁会真正入党呢?这种权利就掌握在辅导员的手中。到了发展党员的时候,一般就是辅导员推荐谁就是谁了。这样的做法令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平时大家的表现都差不多,那个入党的同学不比别人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的还不如一般同学好呢,凭什么是他入党呢?这个问题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很多同学已经了解了其中的奥妙。那些希望入党的同学就会在辅导员的身上做文章。积极表现,联络感情,金钱投资可谓是三大-法宝,各大-法宝遍用一番,入党问题也基本搞定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代的大学生怀抱着美好的理想进入圣洁的象牙塔,想想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就发现了这样的内幕将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最终的结局不外乎这么两个:其一,他们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那一套,他们先在校园里牛刀小试,将来走进社会之后便会推而广之,且不说他们个人最后的悲剧命运,试想这样的一群“栋梁之才”将会把我们的国家引向何处呢?其二,他们无法继续忍受这种不公平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甚至是恐怖主义。那么这样的一群血气方刚、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会怎样呢?有谁能保证全国的高校不会联合起来?有谁敢断言他们不会再掀起学-潮呢?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提高辅导员待遇。辅导员队伍不仅需要有身份保证,还要有经济保证。现在社会压力大,外面诱惑也大,所以要建设一只稳定的辅导员队伍,不给他们一定的待遇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辅导员队伍想留住优秀的人才就要有较高的待遇做保证。另一方面,收入微薄的辅导员面对学生们强大的金钱攻势是很难作到公平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规定“要建立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治上爱护、业务上提高、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的辅导员、班主任要热爱本职工作,主动学习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深入到大学生之中,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高等学校要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其二,完善学生入党制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一向认为人性是善的,相信人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导致中国制度资源短缺。其实,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也完全可以“先小人,后君子”——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约束辅导员的行为和学生入党程序,对于那些公正的辅导员给予奖励和认可。这样的一种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设立一些硬性指标。其中包括对学习成绩,参加集体活动次数,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情况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做这样的要求就会把那些不学无术、自由散漫、没有责任感的人排除在外了。而对于那些达到这些指标的同学,相信他们的成绩和努力其他同学也是有目共睹的。

(2)加强民主评议制度建设。达到上述指标并不代表就真的具备了入党的资格。有才无德或是道貌岸然的大有人在。所以只用辅导员的视角来看这些达到指标的学生是不够的,还有听听同学们怎么说。让其他同学充分评价他的日常表现,民主评议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3)实行破格推荐制度。这是下放给辅导员的权利。上述两项制度可以保证入党学生的综合质量,但我们也不能完全被条条框框束缚住。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的存在,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学习很刻苦,平时为班级做出很大贡献,但就因一次考试生病了而没有发挥好。面对这样的情况,完全照章办事只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平。针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是由辅导员破格推荐。我想推荐数量不宜过多,一年一个为宜,且要通过同学们的民主评议。

其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种制度的执行还有赖于各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例如,领导部门要定期检查工作,设立投诉信箱,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一旦发现无视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不公平的现象就要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辅导员队伍配置优化问题。光有一只专职的辅导员队伍是不够的,还要设法使辅导员队伍配置达到最优,使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现在许多高校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辅导员。深入分析一下现在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辅导员队伍有男性化的倾向。有的学校甚至把男性作为应聘的首要条件。即便没有那些没有明确提出性别要求的学校,最终录用的也多是男性,这仿佛也成为一项潜规则了。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它有碍公平。选拔辅导员最看重的应该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他是否适合从事辅导员的工作,而不应是一个人的性别。其次,只看重性别而不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刚刚毕业的男辅导员在工作中接触的都是与自己年龄相仿、青春热情的女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入了情感的因素也会妨碍正常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考虑解决方法:

其一,组织辅导员队伍时要考虑男女比例。万事万物都是以和谐为最美。党中央乃至全国各条战线也都在讲建设和谐社会,难道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不需要和谐吗?试想一下,以现在的招聘理念发展下去,几年之后,各高校的辅导员将是清一色的男性,他们的婚恋问题势必会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男女比例如此失调,又如何体现和谐呢?难道我们做事一定要让它自由的发展,随意的发展,到了“极”的.时候,才知道“反”吗?我国过去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做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要清醒地分析问题,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几倍的代价来纠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因此,建议各大学在组织辅导员队伍的时候,不应以性别作为招聘的条件,而首要的是看能力以及是否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拔一些有性别限制的辅导员,而不应该一开始就以性别作为条件要求。

其二,建立一种1+1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所谓的1+1是指一个男辅导员加一个女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结对子”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女学生多的专业配备一个女辅导员,男学生多的专业配备一个男辅导员。(这样做的目的是既保证了女辅导员的安全又保证了女学生的安全。)一个男辅导员与一个女辅导员结成一个工作小组。平时涉及到具体工作时,两个分管,但两个人在工作中两个人是互相帮助的关系,遇到困难时要互相配合解决。他们还要在适当的时间里组织两部分学生举行一些联谊活动。建立这样一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兄弟姐妹,在心理和思维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男生缺乏男子汉气概和普遍存在的自私观念。如果这样的男生身边接触的又都是女生,无疑对他男子汉气概和责任感的养成很不利。然而,如果将这种情况置于1+1模式之下,情况将会得到部分解决。

(1)女生多的专业中的男生可以通过联谊活动结识到更多的男生,其中不乏很优秀的,很有男子汉气概和责任感的男生。他们在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之后就会在自己的行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学榜样的样子,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大学的管理不同于高中的管理,在高中阶段有班级来凝聚同学们。许多同学一到了大学之后就觉得没有了归属感,生活也很空虚无聊。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结识了新朋友,扩大了交际圈子,各种各样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缩短了适应大学生活的“阵痛期”。

(3)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一般说来,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接触和了解的只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领域。这会使同学们的目光狭隘,不知道领域之外的知识,未来需要的是“一专多通”的人才。那些只知道自己领域知识的人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通过这种跨专业的结合就可以使学生们放开眼界,扩大知识面,随之,思维得到了扩展,创造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讲。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辅导员性别的问题带来的局限性。传统模式下无论是男辅导员还是女辅导员都要做异性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便会导致一些传统模式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男辅导员对女学生展开工作的不方便性。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要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情感问题。许多女学生在这个阶段遭遇爱情,但由于情感上的不成熟和阅历尚浅的原因,她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将会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以后的婚恋观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男辅导员心可能比较粗,对女学生的情感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女学生会比较害羞,情感上的困惑不愿意向男辅导员倾诉。

(2)女辅导员对男学生展开工作的盲目性。女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融入男生的生活中去。男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学生,同时也是男人。有很多的时候,女人是不了解男人的。由于男女观念上的差异,女辅导员不了解男生到底在想什么,不理解男生的很多做法。这无疑会产生工作上的一些盲区或是盲目地开展工作。

1+1这种崭新的模式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问题。因为互助工作组的存在,每个学生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一男一女两个辅导员。无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他们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找到令他们信任和可以理解他们的辅导员。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机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辅导员来倾诉。有了学生们愿意倾诉的辅导员,学生们愿意将心中的问题说出来,之后再加上辅导员给予的适当帮助,无疑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工程,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理论上完成了它的必要性和价值的论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工作落到实处,使这样的一只队伍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同一切新鲜事物一样,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从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行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同时也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群策群力。以上便是我的几点思考和不成熟的解决意见,希望可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