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中考各科知识点集锦

校园1.5W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文章摘要: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探究的新型学习活动。近两年的中考中,探究题在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很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中考各科知识点集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学习呢?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探究的新型学习活动。近两年的中考中,探究题在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很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考生该如何探究?教师如何指导考生解答此类型的题目?现以下列题目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历练后的飞翔》),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2004年黄冈中考语文试题)

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

首先要抓住要点,审清题意。这道题目表面看起来是提供三个材料让考生探究。其实,是提供四个材料让考生探究,包括文章《历练后的飞翔》。考生一定要读懂这四个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解决问题。

第二步,找出材料的个性。

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如:《历练后的飞翔》是一篇散文,说的是雄鹰“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由此联想“人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人翅膀被折断,我们要忍受剧痛拒绝怜悯”的内容。材料一讲的是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一个片断说明性文字。

材料二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话,这一段话是来论证“生于忧患”。材料三也是一个片断性的说明性文字,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幅漫画,讲的是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讽刺父亲宠爱儿子。

第三步,提炼材料的共性。

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合并以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

(1)材料《历练后的飞翔》、材料一、材料三共同点都有讲关于对一代培养教育的问题;

(2)材料《历练后的飞翔》、材料一、材料二共同点都有涉及到苦难挫折和适应环境的问题。

我们再综合(1)(2),这样,就可以提炼出这四则材料的共性。

第四步,写出探究结果。

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概括归纳,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凝练简洁明了。这一试题材料探究结果可为:

(1)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题闪亮登场,给我们中考语文带来新的亮点。随着中考语文探究题的不断出现,探究学习应当引起广大师生充分的重视。如何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呢?

(1)在问题中探究。教师要“学会提问”,激疑激趣的提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2)在比较中探究。学生与书本、同学、教师的比较中找到差距,从中受到启发,在思维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3)在活用教材教法中探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使教材显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应结合时代特点,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精心设计辅助教材。

(4)在活动课中探究。语文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它能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

(5)在课后延伸性作业中探究。学习课文理解相关内容,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文章摘要:金属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所以《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金属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所以《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并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教师们并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可是在学习国培《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课程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是我在教授《金属化学性质》一课时的感受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

原来教学这一课题时,我总是首先讲解Mg、Fe、Cu等金属和氧气反应现象不同是因为它们化学性质活泼程度不同。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金属和酸反应现象不同,从而告诉学生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后补充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到,这只是在讲教材,这样尽管思路清晰,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丧失了“自我意识”。学生也没有什么学习兴趣。

在国培学习后,我认识到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属于学生自己。于是我大胆进行尝试: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Mg、Fe等金属和氧气反应条件、现象,接着让其猜想为什么会反应需要不同条件、反应现象也不同。接着各小组说出自己的猜想,对于这些猜想我和大家一起探讨总结。最后剩下两点:1、可能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性质越活泼越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2、和金属的硬度有关,硬度大的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呢?现在用稀硫酸和稀盐酸代替O2,用Mg、Fe、Zn、Cu、Pb这些常见金属设计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看到同学们开始行动,我接着鼓励大家“如果谁能用事实证明你认为的错误的猜想,那——以后我就请谁和我一起做兼职实验员”。

这一下吊起了学生求知的胃口,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各小组开始有板有眼的讨论设计自己的方案、分工、进行实验……

看着他们个个神采飞扬,渴望表达的眼神,那些仪器的碰撞声这时也变得那么悦耳,这时的我就像那些溶解于酸中的金属一样融入在了这节课堂中,我陶醉了。

这一课后,化学科代表找到我。“老师,大家都要求以后化学课一直这样上,行吗?

看着他一脸认真和期待的样子,我笑了。

这不能不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在我从另一个层面认识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成功的课堂情境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我们总认为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关键是把他们抓的太紧。与其说这是一堂实验课,不如说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只要相信学生,学生就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的创新甚至你根本无法预知,从这一点看,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情境的设计上,把教材中“静止”的知识变得“活动”起来,既具备直观性、又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力,这样的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学生怎能没有学习欲望?

  一碗热馄饨

文章摘要:马老师的女儿一边一字一句地读着信,一边喃喃地说:“七里香馄饨”从来都是三元一碗的啊!此刻,病床上,马老师紧握着三万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唇嗫嚅着,泪水汩汩而出,浸湿了那条雪白的枕巾。…

那天一大早,马老师到街上买馄饨。远远地闻到一阵香喷喷的馄饨味儿。马老师四下一打量,看见前面有个摊子,一旁竖着一个大牌子,写着“七里香馄饨”五个大红字。尝尝去,看是不是吹牛!

“老板,来一碗馄饨。”

“马老师,是您啊,好多年没见了,您好啊!”

马老师很纳闷:您是?

马老师瞪大眼睛,往前走了两步,托了托眼镜,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身穿白大褂、头戴白色卫生帽的青年摊主。马老师模模糊糊觉得有些面熟,一时记又不起来了。

“马老师,您再看看,我是谁?”摊主说着,摘下帽子,故意卖开关子。

“怎么?是你?!晓波,你个捣蛋鬼,什么时候当老板了?”马老师兴奋地说。

“已经好几年了。以前我不在这儿卖老师,您请坐,等一会儿尝尝我的手艺,给打打分,看及格不及格。”那个叫晓波的摊主一边风趣地招呼着,一边递过一个小板凳,用毛巾擦了擦。马老师也不客气,接过板凳坐下,欣赏着学生的手艺,时光恍若又回到了20年前。

那时马老师刚参加工作,在一个山区初中任教。教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个学生非常聪明,也特别调皮,学习不认真,课上经常做小动作,三天两头给老师惹个小麻烦。马老师多次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有一次还打过他一教鞭,可他就是不改自己的坏习惯。年轻气盛的马老师气呼呼到这个学生家家访,状告这个学生的“恶行”。没想到,就在家访第二周,这个学生便辍学到外地打工去了。马老师至今还为没有留住他而感到后悔。不用说,这个学生就是眼前这个叫晓波的摊主。

晓波熟练地操作着。很快,馄饨出锅了,晓波给马老师盛了满满一大碗馄饨,马老师吃了个满头大汗,通体都舒服极了。马老师习惯地掏出三元钱递给晓波,晓波略微让了让,见马老师坚持,转身从钱盒子里找出一元钱,说,我这里一碗馄饨就两元,我一分也没少留。

接过钱,马老师心里隐隐有些不快,看来八成这小子还记着当年的仇。不过,马老师转念一想,学生摆个摊子起早贪黑也不容易,再说这馄饨确实味道不错,比别的地方也便宜。这馄饨还吃的,以后的早饭就它了。

自此,每天早晨,马老师都早早来到“七里香馄饨”摊,两元钱,美美地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

  这样过了半年光景

文章摘要:马老师的女儿一边一字一句地读着信,一边喃喃地说:“七里香馄饨”从来都是三元一碗的啊!此刻,病床上,马老师紧握着三万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唇嗫嚅着,泪水汩汩而出,浸湿了那条雪白的枕巾。…

马老师突然病倒了,癌症,如不及时抢救,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可手术费需要二十万之巨。这对一个农村教师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马老师全家倾尽所有家产才凑了不到五万。还有整整十五万元的缺口。马老师重病缺手术费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纷纷捐款,向马老师伸出援助之手。可手术费还缺数万元。眼看马老师的病情日益严重,马老师一家焦急万分。正在这时,马老师的家人收到一笔捐款,并附了一封短信:

马老师:

您还好吗?当年您曾苦口婆心的教导我,又冒雨到我家家访,这些我都记在心里。感谢您对我的谆谆教诲。

这些日子您没来吃馄饨,我以为您吃腻了,嫌弃了。前两天看电视才知道您原来生病,我很伤心很着急。学生虽然不是大款,但这3万元钱也是我的一份心意,请收下另外,这360元是您这半年来付给我的馄饨钱。本来一碗馄饨没什么,我也不应该收老师您的钱,可当时为了让您吃得踏实我才这样做的,请您谅解。

还有,我到外地去开馄饨店了,不能再给老师做馄饨。学生没能亲自到您的床前看望您实在过意不去,请原谅。咱师徒约定,等您老康复之日,我一定赶回来,再亲手给您做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七里香馄饨”,您一定等着我啊!

祝老师手术顺利,早日康复。

您的学生晓波

马老师的女儿一边一字一句地读着信,一边喃喃地说:“七里香馄饨”从来都是三元一碗的啊!

此刻,病床上,马老师紧握着三万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唇嗫嚅着,泪水汩汩而出,浸湿了那条雪白的枕巾。

  胶体疑难点解答十点

文章摘要:胶体的概念在化学必修一中引入,是高考必考考点之一,现就胶体的知识进行几点解答。溶胶是怎样的概念;溶液是均一的,胶体也均一吗?胶体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的《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一节有关分散系胶体知识,由于展开不够充分,使不少学生和教师难以把握有关内容,出现了一系列的模糊认识。我们把这些问题搜集起来,并根据我们的理解来谈一谈有关胶体的疑难问题。

一、溶胶是怎样的概念

胶体从外观上看貌似均匀,与溶液没什么差异,因此胶体常称为溶胶。溶胶与胶体是同一个概念。

二、对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为什么有时称其为溶液,有时又称其为胶体

教材中是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给分散系分类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可称为胶体。但是判断一种分散系是属于胶体还是溶液,单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这一方面来考察,其结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正确判断一种分散系是溶液还是胶体,还要看分散质微粒的结构。如果分散质微粒的结构简单,比如是单个的分子或较小聚合度的分子或离子,那么这样的分散系应称为溶液。由于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后都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因此,尽管这些高分子很大,这些分散系仍应称为溶液。只是因为高分子的大小与胶粒相仿,高分子溶液才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如扩散慢、不通过半透膜、有丁达尔现象等。化学上常把Fe(OH)3,AgI等难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胶体称为憎液胶体,简称溶胶;而把淀粉、蛋白质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分散系称为亲液胶体,更多地是称为高分子溶液。

三、溶液是均一的,胶体也均一吗

憎液溶胶的分散质微粒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构成,因此是不均一的;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微粒是单个的分子,因此是均一的。

四、胶体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憎液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使憎液胶体可以稳定存在。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中含有多个极性基团(如—COOH,—OH,—NH2等),可以与水高度溶剂化(高分子表面形成水膜),因此也可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很明显,这两类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不同的。

五、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也作布朗运动吗

胶体微粒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剂分子的撞击,由于这些作用力不同,所以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和分散剂分子大小相仿,因此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与胶体的胶粒运动状况是有差别的。由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用超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胶粒的布朗运动。溶液无丁达尔现象,因此用超显微镜观察不到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

六、凝聚与盐析有何差别

凝聚是憎液(水)胶体的性质,胶体的凝聚过程就是胶粒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过程。由于憎液(水)胶体的分散质都难溶于水,因此,再采用一般的溶解方法用水来溶解胶体的凝聚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胶体的凝聚是不可逆的。盐析实际上就是加入电解质使分散质溶解度减小而使其析出的过程。盐析不是憎液胶体的性质,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能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溶的,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肥皂的甘油溶液,由于分散质都是易溶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

七、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为什么在生物课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通过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玻璃纸等,其细孔的直径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显然,笼统地讲半透膜能使离子或分子通过,而不能使胶体微粒通过是不恰当的。

八、憎液胶体与高分子溶液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憎液胶体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特性,高分子溶液则不然。这两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都作布朗运动,都有丁达尔现象;憎液胶体有电泳现象,淀粉溶液无电泳现象,而蛋白质溶液则较为复杂;使憎液胶体凝聚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给胶体加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使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沉淀,主要是破坏高子分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如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也能使淀粉、蛋白质沉淀,这一现象称为盐析,它是可逆的。

九、有没有溶液能产生类似于胶体的电泳现象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不存在“界面”,因此,给溶液通电不会产生界面移动现象(即一极液面高,另一极液面低),但是有些溶液通电后却可以产生一极溶液颜色加深,另一极溶液颜色变浅的现象。比如,给紫红色KMn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附近溶液的颜色就会变深,阴极附近溶液的颜色就会变浅。这是由于通电后,紫红色的MnO4-向阳极移动,但却不会在阳极放电(MnO4-远比OH-难放电)的缘故。CuSO4溶液就不会产生类似的现象,因为Cu2+会在阴极放电。

十、Fe(OH)3胶体长时间电泳或电压增大,将发生怎样的现象

如果Fe(OH)3胶体长时间电泳或将电泳的电压显著增大,都会在阴极出现凝聚现象,因为不论是长时间电泳还是电压显著增大,都会使阴极附近积聚很多的Fe(OH)3胶粒,大量胶粒的聚集必然会出现凝聚现象。如果电泳电压特别大,还会出现电解水的现象。

  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

文章摘要: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刻舟求剑者)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宿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文章摘要: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修饰的“”,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文言文教学:我们青年人的经验[1]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经验)”,关老师就“文言诗文教与学”在实验中学做以面对面的得失谈,埋在工作中,已有时日,今简要概述,以便简约地、简便地认知与尝试。

本着“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经验)”,关老师就“文言诗文教与学”在实验中学做以面对面的得失谈,埋在工作中,已有时日,今简要概述,以便简约地、简便地认知与尝试。

关于学古文的兴趣

章含之说:“文化的新生,需向传统致意”。母语的根、源皆在文言文中,当下学生不愿学、不愿读、不愿背(记),这儿,不但关乎着语言与语文的根基,而且影响着孩子们人文的底蕴,教育/教师主导的责任:激发兴趣,打牢根基!

怎么办,我们讨论的办法:

l 先入为主

学习第一遍的印象很重要(苏春娟)

用已知理解未知(慕婷)

由故事引起、由引文说起、由名人用典谈起,等等(塞外风)

l 持续兴趣

引发好胜心:两周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诗王争霸赛”(逄立娟);合作质疑释疑法(黄晓芳);黑板左上角开辟“每周一诗”、“每日一句”(黄晓芳)

引看视频:晚课播放《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吸引学生,师生共赏(逄立娟、黄晓芳)

引出审美感:和学生一起学唱诗词歌曲(逄立娟)

引导成就感:习作中引用古诗文原句或观点(沈竹林),如果平时师生话语中自觉引用古文,那更显得多“有知识”,乃学用结合也(塞外风)

关于字词教学与巩固

母语者,每一字,皆有形有音;每一词,皆有故事。古文字词的简约、活用、结构等都远非白话能比,所以,学习古文之字词,心要静,气要缓,读出声,悟旨意,才能感受文质兼美。如今,学生学得死,默写常错,不会联想,不会概括,影响理解和表达。这儿,拷问老师的文言功力,讨论中有好办法:

l 字词默写

先背后默:当堂背,次日默写,有默写本(逄立娟)

先抄后默:先抄原文再默写(黄晓芳)

结对记默:好差生组合(逄立娟);同桌互批、邻桌互检(黄晓芳)

字词过关:老师对固定字词心中有数,“逐个击破”(慕婷)

统一默写:干部组织,小组互改,适量订正,小组长汇总常见错误,教师集中讲解。(杨鹏飞、李年珍)

缩小范围:每默一次,找出错误率较高的语句(马云伟)

两班轮改:教两个班的话,轮换批改(沈竹林)

l 诗文背诵

当堂反馈:课尾十几分钟,同桌互背、师生同背,当堂记诵(李年珍),学生逐渐放下书,朗朗有情有抑扬顿挫,则记得差不多矣(塞外风)

每天提醒:黑板上(板报上)开辟“每周一诗”、“每日一句”等版块,提醒记背(黄晓芳)

个性背诵:有习惯出声的、有习惯默记的、有习惯理解的,给他时间好了(塞外风)

l 文言技巧

书写规范:辨析间架,示范结构,为“字词”编故事,趣记也(慕婷、苏春娟)

规律操练:研究试题规律,寻找典型题目,组织操练(杨鹏飞)

答题饱满:读懂题义,读清要求,答题饱满,用语恰当,要平日养成(塞外风)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的目的在于理解,翻译的'过程在于思考,翻译的表达在于平时积累,但是,翻译有规则,名字、时间啊等不用译,活用的要补全、调整(现代文)结构,通假的要用准字,单音词要改成双章节词,“空白”的要补全过渡语,等等,也是一个再创作、思路创新的过程,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讨论中,有提醒: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翻译法(马淮北),初中以直译为主,能够意译,那是境界啊(塞外风)

文史结合,多了解篇章背景,翻译才更能准确(赵冬梅)

古今常比较,观念有不同,翻译才能道出“古”蕴(塞外风)

关于教学的话语风格

老师对“文本”的情绪传染着学生,教师对文义的解读透彻程度关系着话语的浅白效果,象于丹般笑谈,你的古文教学受学生欢迎。

必须养成深入浅出的话语风格。古文教学,随着文章的情/理,投入教师的感情,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尝试着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交流(杨鹏飞)

必须养成轻松自然的诵读习惯。教师课前要读顺、读懂、读出轻松感,学生才能不怕(塞外风)

必须养成引文注文的解说底蕴。教师让学生“用古文”,所以先要常用且常新。学生感觉这样简捷明了,也就跟着自觉用了(塞外风)

结束语

道理人人会讲,技法未必个个会用,所以,教学的艺术在于“用法”,怎么用?先看看人家的,尝试做做!此乃“教学有法”阶段。上述青年人的讨论,都是好法,关键你是否“悟道”。用娴熟了,则到了“教无定法”时期,渐渐地达到了“贵在得法”的“师之蕴”境界!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经验)”,关老师就“文言诗文教与学”在实验中学做以面对面的得失谈,埋在工作中,已有时日,今简要概述,以便简约地、简便地认知与尝试。

下面有几位老师针对文言文教学得失文人进行了讨论:

悠然:我与学生在文言文教与学得失分析

从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我与学生在文言文教与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默写失分之多令人担忧。在这次考试中,默写部分失分较多,这叫人非常担忧。尤其是部分学习上后进的学生,许多题目干脆就空着,让人看了非常痛心。这还要归咎于平时对默写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对部分后进学生的辅导还不够。

2、没有复习到的得分甚少。这次考试中,有几个加点字解释如“是”(认为正确)等出现了大规模地失分。或许是由于这几个加点字在集中复习时,没有通过书面练习进行专门巩固;但其实在上相关课文和进行其他内容(如句子翻译等)的复习时,都曾特别强调过。然而学生却掌握得很不尽人意,而且还是大部分同学。这绝对是自己在教学和复习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是该将相关的练习进行得更广、更深些呢?还是有其他妙招?

3、举一反三能力不容乐观。这已经是多次考试中所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了,对于原本在课内学过的一些字词、句式或类似的文章主旨,到了课外语段中,学生对它们却依然陌生。固有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普遍较弱,大部分学生不太会举一反三,导致在课外语段中的得分率总不太稳定。这应该是平时教学中,缺泛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致。

幽谷兰蕊:把水话古文

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五一黄金周刚过,师之蕴工作室又迎来了新的活动。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有一间陋室,几瓶清水,几个语文人,轻装上阵,围坐在一起,活动的序幕就拉开了。

首先我们的头儿作了开场白。他从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说起,谈到顾泠远老师,谈到步根海老师等,他说,凡是有蕴的人,都下过笨工夫。他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号召年轻人要趁自己人生的大好韶光,下点笨工夫,夯实专业基础,对工作中各项任务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接下来大家分为初中/高中两组,围绕“我与学生在文言文教与学得失分析”和“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体会与建议”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初中组按照年级的高低和男同胞先行的原则展开。

由于本次讨论是在期中考试及阅卷后,故大家的出发点多半是从此次考前复习方法及得失,再结合平日古文教学的课后巩固方法来谈,尤其是如何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对古文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掌握,谈了很多心得。先将要点整理如下:

杨鹏飞说:

1、平日古文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来尽量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尝试着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随着文章的情,文章的理来学,这样的课堂效果才会活泼生动、情趣盎然。

2、尽量减轻学生的古文学习负担,控制惩罚手段的运用,反而能取得较佳学习效果。

3、关于古文默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学生干部组织统一默写,小组互相批改,适量订正,小组长汇总常见错误,教师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巩固难点。

马云伟(为了此次讨论,专门与学生就古文学习作了交流)说:

1、只有在掌握一定文言语法和词类活用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古文词语和句子,所以语法和词类活用等基本知识一定要讲透。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集中帮助学生梳理一下。

2、关于文言文默写,每默写一次,找出错误率较高的语句,缩小默写范围。并找班级里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组织批改。

马淮北说:当引导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具体意思时,指导他们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宏观翻译法。

沈竹林说:关于默写批改,可采用两个班轮换着批的方式(如果教两个班的话)。

慕婷说:

1、明确考前复习内容:原句默写、理解性默写、关键字词翻译、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等各一张试卷。

2、关于批改: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改语文水平低的学生的试卷,语文水平低的学生改语文水平高的学生的试卷,会取得较好效果;

3、基于学生实际水平有限,对于默写等固定知识必须采取“逐个击破过关”的方法,落实到人。

4、学生因对课外文言文一知半解,会就看懂的部分作以偏盖全的解答,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已知理解未知的方法。

李年珍说:

1、平时教学中,上完一首诗,会在剩余的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利用同桌互背、师生同背等方式当堂记诵,老师会当堂将难字、易错字作强调。第二天到组长处背诵。默写后,由组长批阅,整理出错误频率高的语句,由老师集中讲解,学生集体订正,然后再发原卷考一遍巩固新知。(事实反映,当堂反馈法非常有效)

2、考前老师要集中精力复习重点篇目,使学生的复习有针对性。

3、关于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利用课堂之外时间,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由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最后作统一讲解。学完五篇,老师即出试卷巩固这五篇中的新知。

逄立娟说:

1、面对学生厌学的状况,我感到应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学习唐诗的时候,每两周举行一次唐诗背诵擂台赛。六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这样不仅巩固课内知识,还扩大了课外古诗的积累。宋词的学习,利用晚课,播放《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讲座,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和学生一起学唱一些用宋词谱的歌,也很有趣。

2、古诗文默写常出现的错字,很多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字词意思产生的错误,所以课堂教学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

3、学生有差异,相应的要求要有层次。曾经和学生一起梳理古诗名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即使我做了样子,但也只有少数学生达到要求。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对这种情况也稍有释怀,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考满分。“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材。”

1、关于古文背诵、默写、批改、订正:(1)利用早读(每周有两次早读)二十分钟,讲诗,当堂背,次日默写。(有专门的默写本,文言文默写范围在默写前一天会跟学生明确。)(2)小组长批改,默写错的同学有两个选择:①到小组长处直接默,若默写错误罚抄四遍。②抄了再到小组长处重默,抄几遍自定。(3)采用好的帮差的同学的“结对子”方式,发动学生督促水平较弱的同学记诵。

2、平时注重阶段性地对所学文言文字词进行梳理,可依题材内容,作者姓名、体裁、名句等作梳理,老师要先作出示范来引导、规范学生做。

3、课外经典篇目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定时、定量,要求做练习和背诵积累。

褚娟说:

1、关于默写:借助家长的力量,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重点抓学困生。降低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要求,例如作业不会做,那么可以通过抄写来积累古诗词,力求其学总有获。

2、平日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质疑,营造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苏春娟说:

1、习第一遍印象很重要。文言文作业要求抄一遍默一遍,默错在书上圈出错字再默,重默写须1—3遍。

黄晓芳说:

1、文言文作业原文抄两遍默一遍自批自改。

2、关于默写批改工作:采用同桌互批、邻桌互检,签名责任制,结合组长或老师抽查制,使批改正确率提高。

3、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及全班同学合作质疑释疑法,多媒体介入法,男生女生等竞赛法,多种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4、黑板上开辟左上角,用来写上“每周一诗”、“每日一句”等版块,提醒同学们记录背诵积累,阶段性检查或比赛记诵情况。

以上是大家关于文言文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关于古文背诵、默写、批改、订正方法,大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同时大家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困惑,对问题存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了应对方法。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经验)”,关老师就“文言诗文教与学”在实验中学做以面对面的得失谈,埋在工作中,已有时日,今简要概述,以便简约地、简便地认知与尝试。

问题1☆☆☆:

多位老师提到:(除了课本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字词在课外文言文中运用时可以进行迁移理解外,)一般的课内重要实词,学生学得机械死板,不能联想迁移、举一反三,从而影响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即课内重要实词在课外文言文中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

问题2☆☆:

课外文言短篇中常出现的对文章寓意的概括,学生思维不够开阔或不能用比较凝练的或书面的语言表达。

原因分析及对策:

逄等:没看懂文章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自身概括能力不够。这就是“意会而不可言传”。

当堂反馈不及时,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结果考试的时候,课内出重点讲过的知识仍然会出现错误。缺乏对知识的迁移和梳理,即使课内的词语,出现在课外文言短篇中,就不知所措了。

问题3☆☆:学习积极性不高:

(1)部分学生由于家境优越,没有学习目标,没有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

(2)八年级学生的转型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低年级采用的一些手段需要改进。

(3)帮助学生整理或督促他们自己整理出的文言知识等,学生似乎不大愿意去看去读以求巩固。

原因分析及对策:

逄沈等:

1、利用学生的功利心理。引用古诗文原句或古诗文观点作为自己写作时的依据或中心。

组织学习竞赛活动如“古诗擂台赛” “诗王争霸”等激发斗志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关古文的一些节目录象,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还可唱唱由宋词谱成的现代歌。

问题4☆☆:

可以布置学生去做课外文言文练习,但课内做课时不够,课外做质量不高。且学生即使做好了,老师讲评课时又不够。或者很多课外尝试做的一些额外工作因为学生课时不够、老师精力有限,很难坚持。

问题5☆:缺乏适合学生使用的文言文训练方面的材料。

原因分析及对策:

杨:老师要研究大量训练题,自己摸出独特规律。并指出,将题目典型结构细化,大规律就几条,制定形成指导性原则,教师首先形成理论,再选择或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组织学生操练。比如考前给学生列出重点篇目的知识记忆、梳理题。

问题6☆:

1、文言文答题技巧掌握还不够。例:答《江城子》中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很多同学只写了一点或两点,没写全面而失分。

问题7☆

2、慕苏等:部分学生字的间架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

如“满”、“莲”字,“草字头”盖过了“走之底”。引起错误。

以上是根据发言记录和自己的理解罗列出了大家的一些观点。

最后,大家产生了共同的困惑,因为谈了很多,基本是针对如何应对文言文考试而归结出的经验或困惑。而实际上,历经漫漫岁月无数次的洗礼,流传至今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我们却要想尽办法,如此功利地对待她,情何以堪?

王老师对此提出了应答: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方面的矛盾,不单单是语文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改革不是能够一蹴而就,是缓慢而长期大过程。教育是创造性的活动,必须依据1、学生学习规律;2、语文教学规律两大规律,否则就是胡闹瞎搞。另外关于今天的讨论交流,当中有很多智慧的火花,非常有成效。但也应根据自己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自己教学风格,语言表述习惯的不同来酌情学习吸取方法和经验。

古人把酒话桑麻是何等地闲适,我们今天把水话古文,虽各有所获,却平添了很多无奈,不管怎样,古文还会继续品下去。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要点

文章摘要:“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