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范文

校园3.1W

舞剧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兴起的一门独立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段是舞蹈,并与音乐、美术、文学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所构成的一种具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舞剧的观后感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范文

  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范文篇一

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

《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她是个信佛的人。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

要为什么做什么?

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自己就是观众。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她就是要舞。自然而然地起舞。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舞着舞着又出去了。依旧孤身在舞。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静默,静默,只有水声。动作都慢下来。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 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

哦? ?走神了。很奇怪,看《水月》怎么总是情不自禁走神,思路跳脱在舞蹈之外。恍恍惚惚竟一直以为是自己在寂然起舞,还有恒河里自己的倒影??

恍然梦醒。飘渺无踪。《水月》啊,水月。

  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范文篇二

昨晚,女儿拿来剧票,让爸爸妈妈去看中央芭蕾舞剧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作为我们这个岁数,对这部戏非常熟悉,舞蹈能记起来,音乐能背下来,吴琼花的倒踢紫金冠和常青指路奔向红区,一闭眼就能想起来,岁月无情,但没有抹去这些痕迹。

深圳保利剧院不错,剧场效果现代。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女士先行介绍,从团史介绍到芭蕾舞起源,从胡桃佳子介绍到天鹅湖,最后谈了中西合并的《红色娘子军》,既谈剧情,也讲技巧,目的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欣赏。

让我感慨的是当年电影舞剧《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扮演者薛箐华女士也来到幕前和观众们见面。她就是当年那个倒踢紫金冠红遍全国的吴琼花,看着眼前的她,我努力搜索记忆中的她。没错,是她,还是那样纤细,还是那样有形,还是那样挺立,只是平添了几分岁月,我耳边仿佛又响起当年的激奋人心的乐曲,又看到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她现居香港,周末来深圳培养下一代。

平心而论,新一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不论从效果、服装和灯光,还是从舞技、表现力和策划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年,演员整体水平更高,时代感强。

饰演吴琼花的孟宁宁很是不错,舞蹈的表现力和爆发力甚佳,动作到位,高潮迭起,赢得阵阵掌声;饰演洪常青的余波柔中带刚,芭蕾燕式大跳、空中三周半等高难动作完成得很到位,干净利索,交待得很清楚。

观罢,我长时萦绕在剧情之中,试图把今天的他们与昨天的我们相比,试图将1966年和2009年相连,试图让薛箐华和孟宁宁同台演出,时空突然交错起来,不由想起了唐朝李商隐一句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真是沧海桑田,一代一代真快,一辈一辈向前。

美中不足的就是赵汝蘅女士台前介绍长了一点,观众有点嫌了。

  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范文篇三

10月2日晚,在国家大剧团,观看杨丽萍新作----中国现代舞剧《十面埋伏》。几日来,还沉寖在这个舞剧的美学享受与思索中,真有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兹将观后的一些零星看法收录于下:

这是一个舞者对中国历史与人生的又一解读;

这是一个舞者对中国现代舞剧艺术的崭新诠释。

这是一次中华新文化创造的成功尝试!

传说中的“十面埋伏”,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故事。

在这个舞剧中,那个故事,已经被解构成为历史的碎片,人生的碎片了。

呈现在舞台上的,是当今的创作者对那段历史与人生的参悟,是由这些参悟幻化出的意象。

而这些意象又是用当今的创作者们独特的舞蹈语言表达的。

总之,这个舞剧的题材是传统的,群体的,灵魂却是现代的,个性的。是现代舞蹈艺术的新创造,而不是历史故事舞蹈化的演义。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很有气派也很有艺术冲击力量的.美的舞剧。

以中国民乐琵琶弹奏为主线的音乐美,音响美,

以杨丽萍舞蹈语言为基调的动作美,造型美,

以叶锦添东方美学的为特色的色彩美,光泽美,

配之以胡沈员的现代舞功底与裘继戎的京剧素养和太极功夫,

的确实现了一次中华艺术美质与现代舞蹈美质的高端集成。

充分显示了这部舞剧艺术视野的辽远开阔和艺术胸怀的包容大气。

我们曾经熟悉过的一些舞剧,常常是以舞蹈动作的干净利落、整齐化一取胜。

这部舞剧在诸多宏大场面中,所追求的恰恰不是统一,而是包容在一种无形的“一”里面的不同个性的舞姿!

明显透露出一种“一”中要有变,万变又归一的美学追求。

应当说,在同一的音乐背景下来实现这种变化不是一件易事。没有多姿的变化,容易落入板滞无趣;变化多姿而不能归一,又易造成凌乱无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勇于冒险创新的苦心。

中国文化艺术都太需要这种创造精神了!

五四以来,中国有过几位文化人认真思索过中华文化复兴的课题。其中一位就是现代诗人朱湘。

他认为,建设中华新文化的前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了解。这种了解越广泛越深刻,中华新文化创造与建设所必须的原料就越丰富。因之,视野也就越开阔,心胸也就越包容,道路也就越宽广。否则,就是无米之炊,空想而已。---而这种主动了解的动力就是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创造的敬畏与尊重!

看过这台中国现代舞剧,我又想起了我多年前悉心研究过的诗人朱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