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步步惊心话剧观后感

校园9.96K

戏如人生,须臾百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本该在台上那些旁人的故事里,掬自己的心酸、幸福之泪;本该观戏入戏,戏毕出戏。偏有那每每落幕难忘者,不过一点痴念而已。

步步惊心话剧观后感

当我看到排练厅中“抢柚子”的典故时(不许笑,这是在煽情呐!),我已为演员坚定的“信念感”折服;当我看到连夜搭起的玲珑剔透、雕梁画柱的双层转台时,我已确信这戏的风格对我胃口;当我坐在剧场,听到十、八砰然的双膝跪地之声、听到众阿哥齐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后、细密沉重的一片朝珠击地之声,我已然为这戏、为那戏中人心疼、心颤。

之后的哭哭笑笑,含泪莞尔,千里奔波,万言落纸,都不过只是一个普通戏迷为一出爱戏,再正常不过的越陷越深而已。

话至此处,你还要问起,我是否觉得这戏好看吗?

——以拙劣的套用,向原著致敬。

===============================

一、

情人节的上海雨夜,细碎的双双人影踏破水地上倒映的霓虹,剧场里一句“建外soho的冬”让我恍然不知身在何处,那个“豆汁儿”的包袱引我笑得和环境有些抽离,爱过了一枚连假发的发丝都带着戏的“文艺男中年”。

湿冷的风吹得我腿疼,只好把自己夸张地裹成一只圆球,跟这个风情万种的日子格格不入,马团长笑称“你这是为了给谁求情啊?”。

在从未体验过的低温夜晚里,却重温了三年来都不曾拥有的无梦甜美睡眠。

是的,我又跑去上海,来看戏了。

这半年,一直以为我几乎已经对话剧失去兴趣了,但真碰上了想看的,却依然毫无犹疑,又是请假又是翻存折地把自己搞得捉襟见肘。

可是,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你这样不顾一切地付出,这是你依然活得活色生香的证据。从冬眠里我醒了。

十四年前我一个中学小丫头片子说我这辈子最好老死在剧场里。两年前我一个职场小菜鸟说,如果我不能成为“工作人员”,就再不踏入后台一步。两年前我问自己,都十二年了,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工作人员”,一辈子能有几个十二年?

步步惊心,我贼头贼脑理直气壮地举着哈哈镜鸭脖子在后台乱晃。。。

真心地、深深地感谢给了我如此信任的公司领导们。更要感谢你们让我明白了,原来梦想和事业并不一定是相悖的,它们可以在同一个世界里并行。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又可以接触到自己的爱好,我想这应该属于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吧!从此以后,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止是闹钟和打卡机,还有梦想。真心的,我是那么喜欢待在现在的办公室里,喜欢在这个格子间里的一桌,一椅。工作上的领导同时也是事业和人生的良师,这也是最大的福气之一。我以前一直说我这个人很幸运,现在的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现在说“我会努力工作的”也许很苍白,可是如果不竭尽全力来工作,我自己心里都不会踏实。就看我的实际表现吧!

二、

已经有很久没为一出戏心里这么混乱了。一堆的话想说,如果让我跟人聊这戏,恐怕能连聊俩钟头不带住嘴的,但是打开电脑却一句话都写不完整,满脑子的想法不知道从何写起。

要说我觉得这戏特别的完美吧,绝不是,我看戏的时候跟场记似的拿个本子在那记“缺点”,本儿压根就没机会收到书包里去,仨钟头不停地记了密密匝匝两页纸。可是要说戏不好吧,看完好几天了,脑子里全是戏,梦里也是戏,想扔都扔不出去。作为一个看过两遍书和n遍电视剧的人,却被“有很多缺点”的话剧版秒杀了。

写写删删了两宿,写的快要吐血,却依然面对一片空白的屏幕的我,决定干脆不写提纲,不预备结构,想到哪里写哪里,写到哪里算哪里,乱就乱吧,写开头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结尾要写什么。就这样吧!——我又不是若曦,何必要知道结局!

[特别提示:本段含有大量剧透,以及大量主观、情绪化评论,还没看过戏的各位一定慎读]

就文本来说,我认为步步惊心话剧的改编是十分成功的。我很佩服编剧。

600多页的两本书装进3个钟头的舞台里,如果让我改,我一定会被活活地愁死。所以,在看到演出之前,我一直以为《步步惊心》会做成话剧版《鹿鼎记》的那种风格:完全解构、另辟蹊径、抓住原著的某一个主核来重建一个故事。却没想到真真的就这么规规矩矩地按照原著把故事捋了下来——虽说很多地方过急、情节跳跃很大,没看过原著的人理解困难,但是能改到这样已经十分不易。主线基本抓准,重点情节都有体现,与众阿哥的情分都有交代。尽管小bug不断,可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况且大框架搭“对”了,其他问题就都是小事了,好改。

舞美极好。

灵光绽现的亮点们和强大的控场能力让人感觉“很何念”,但按部就班的戏剧结构却让我觉得“更北京”(说实话这样的结构更合我的胃口)。

穿越,选秀,皇宫,夺嫡,草原,爱八,爱四,雨中罚跪,浣衣局,雍正登基,十四,信。

(以下严重剧透开始,还没看过戏的慎看,慎看)

& 旧张晓和旧若曦在几分钟的序幕里分别以独白交待了各自的生活和心理背景,为穿越后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处理人物关系的行为作出了较为充分的铺垫和解释。

穿越初始,普通喜剧的路子,大家吵吵嚷嚷地挺热闹,观众嘻嘻哈哈地挺乐呵。开头愈欢喜结局愈唏嘘。众阿哥依次登场,寥寥数语即白描出人物轮廓和关系框架。一个“又”字强调了若曦和四的前缘。

第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出现在第二常新若曦为了弄清自己该扮演成什么样子,一个一个地抓人来问,身后的队伍越排越长,自己的脑袋却越来越乱。这个处理手法首先现场效果极好,观众笑场+鼓掌;其次跟在身后的队伍也喻示了每个人对若曦讲述的过去,都变成了压在若曦肩头的包袱,得到的答案得越多,包袱就越沉重。直到四开解了若曦的心结。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包袱放下,队伍退散。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做最真实的自己吧。谁又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呢?

这种轻易的开解,源于一种了解,而这种了解,是若曦和四相爱的基础之一。

这里也第一次出现了在全剧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此时的若曦和观众一样对这句话并无深刻理解,因此说出的效果很是戏谑。

& 选秀这场戏完成了话剧“针砭时弊”的任务。关于“后宫也需拼爹”的问题,让徐紫东大大地“惊艳”了一把。“冰清玉洁”的紫东谢幕的时候还苦着脸儿呢,OMG,临时被扔上台代替同样“卓尔不群”的许可的可怜孩子,你到底是有多不情愿。。。

几个阿哥对若曦的各种关心,在白描出的人物轮廓和人物关系上逐笔添彩。豆汁儿的包袱在我这儿抖得又脆又响,但坐在我周围的大多数上海本地观众貌似都听不太懂“我这儿还有焦圈儿呢~~”是神马意思,想来巡演到北京的时候,这句话该是有更好的现场效果。

& 进入皇宫之后,若曦开始变得不像一个“主角人物”,而是更像一条线索。这条线串起了九王夺嫡的种种风起云涌,串起了整整一个时代。极简的几句对白、几个调度、几次灯光变幻,已带过数年光阴。若曦完成了从史湘云到薛宝钗的成长。她像一个旁观者,站在康熙身边、站在远远的舞台深处、站在观众的对面,沉默地看着舞台两侧的阿哥们谋划、纠结、等待、缠斗,惊心动魄,波澜不惊。

一废太子的情节,就这样演完了。

阿哥们齐齐跪下熟练伏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已不知是何滋味,只觉那一串串坚硬沉重的朝珠细密地撞击地面的声音,就似悉数打在自己的心上。第一次,不再能够跟着剧情笑了,第一次,连心也在颤了。第一次真切的明白,在这个时代和这个地方,步步惊心。

坐在剧场里的我,也突然对未来的陌生和未知,感到恐惧。

四和八在若曦院中一起喝茶,在电视剧里,是少有的和煦温暖、微风拂面的温馨。至少在我这种智商比较低的观众看起来,是没有注意到他们暗藏的机锋的,甚至只看表面会觉得是全剧中几处美好得不像话的回忆之一。可是在话剧中,却通过分别的独白和旁白,将那种斗争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舞台具有优越性和局限性,这场戏就在充分体现话剧的优越性——人物内心的表现。电视剧,完全不适合大段的独白、旁白,而舞台剧却恰恰相反。

这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若曦的独白,大意是,遇到了这么多的事情,我心里有那么多话想跟人说说,可是我不敢,如果我能对那个人说该多好,只要我告诉他,他就一定可以懂——他一定懂。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句话。可是这个时候她心里的人,真的可以懂得吗?三人纷乱的思绪中,若曦的心疼和心苦,完全淹没在了两个男人的刀光剑影里。

& 第一次塞外行围在剧中没有表现,只用几句台词带过。第二次塞外行围才有戏份。我觉得这场戏的主要任务和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给观众讲清了若曦和八之间感情的前缘后果。

爱不爱他,何时动心,为何动心,为何害怕,为何纠结,为何难接受,为何不选择。说到底,也许,还是不够爱?在两人眼中的未来图景里,八登上了九五之尊,一步一步,缓缓走近那把龙椅。只可惜不过是一场幻觉。也许在八的心中,这样的场景出现了无数次。

这场戏的画面感觉很好。貌似有一定震撼人心的效果。

将要在3月1号之后出演“第二个四爷”的李超,在这里出演太子爷。虽然这个角色只是一瓶地地道道的大酱油,但请相信,酱油也会闪金光。对于李超的这个太子爷,该怎么形容呢?想了很久,我觉得用一个“准”字来形容是最准的了。真的,就是觉得很准确,他往那儿一站我就知道他演的是太子爷,他说话行动我就觉得是我想象中“太子爷”的样子,反正真的不知道怎么具体形容了,就是,很准确,很好。也可以想象一下,3月1号之后的李超版四爷,会是神马样子呢?

& 和八结束之后,四的感情戏就该闪亮登场了。携手整倒太子的大事件,被两个男人冠冕堂皇地戴上了“为了若曦”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