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草原观后感

校园1.76W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观后感

草原观后感1

炎热的七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游玩,当地的蒙古人都非常热情好客。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天碧蓝碧蓝的,一眼望不到边,天上的白云总是变幻莫测,一会儿变成小鱼的样子,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变成活泼的小狗。成群的羊儿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快活地吃草,像朵朵白云在飘动。我们在鄂尔多斯大草原上玩了滑草,刚开始坐在滑板车上往下冲的时候我感觉非常刺激,整个人像要飞起来一样,我一路尖叫,都来不及睁眼欣赏一下两边的风景。最令我向往的是在草原上骑马,虽然光照很强,但是马儿带着我小跑起来真是有趣极啦。此外,我还学到了几句好听的蒙语,例如你好是“赛贝诺”,男孩是“巴特尔”,女孩是“琪琪格”。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草原上的蒙古人都会骑马、射箭、挤牛奶,除此以外,她们还非常能歌善舞。来到蒙古族都是献蓝色的哈达,蓝色代表最高贵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喝蒙古奶茶,它是咸味的。刚开始我觉得不好喝,但后来觉得味道还是不错的。夜晚的草原格外宁静,满天都是闪亮的星星,我还看到了北斗七星,他们像一把大勺子挂在天空。

来到内蒙古,让我真实地体会到我们的祖国真是地大物博,风景如画。

草原观后感2

《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1岁的姐姐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在大草原上的真实故事。

故事里的大概情节是这样的:龙梅和玉荣是一对在草原上放羊的小姐妹,她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她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可是在一天放羊中,下起了暴风雪,她们俩为了保护羊群不让国家失去这些重要的财产。龙梅失去了大脚指,而玉荣失去了双脚。她们俩完全可以只顾自己的命名而放弃羊群自己跑回家去,可是为了不丢掉一只羊,她们没有这样做。这部影片感动了我,在刚建国时国家还比较贫穷,这样一群羊是很大的一笔财产。她们是在保护祖国妈妈的财产安全,不让国家失去这些重要的财产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就是草原精神,更是英雄的力量体现,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上的雪莲,更是不屈的雪莲。是集体利益的保护神。更是一对好姐妹。她们保护了集体的利益,保护了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

身为国企员工的我要好好学习龙梅、玉荣这一对好姐妹那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着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我们的企业更美丽,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草原观后感3

电影中用了很多人物特写,通过角色的面部表情代替叙事,仿佛这就是日常的生活图景。影片最出彩的是台词设置,对白不多,精炼却准确。全片采用故事发生地的地区方言,十分生活流的对话,如同坐在村口闲聊的邻家大爷大妈一般,导演本人也表示,自己和家人平时说话就是这样,平时会留意一些荒诞喜剧桥段和黑色幽默段子,最终放在自己的剧本创作中。尽管有些观众会对这样的方言感到陌生,但是近年来方言电影的出现和成功,意味着生活的质感和触感正在银幕外野蛮生长。

开头农民乡邻聚在一起推理的源头,运用了东西南北中的推理套路,让一桩本该严肃认真又悬疑的案件立马变得轻松而充满喜剧性。在影片结尾,又有充满小人物无法承载社会大悲剧的苍凉感出现。忙活一场,人去楼空,世界还在运转,而你我皆是小丑。

而片名为何叫做《平原上的夏洛克》?最后以夏洛克这个侦探人物为名字,导演表示他觉得拍片过程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也通过拍摄过程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所以片名做了调整。几经易名,最后回归人物本身,故事的精彩离不开人物本身的发生。

电影目前定档11月29日了,尽管档期虎视眈眈,但是相信这对土酷侦探一定能直面化解重重危机,大家记得去电影院支持这部令人惊喜的荒诞喜剧哦!

草原观后感4

暑假我看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部电影,影片中两姐妹誓死保护公社羊群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本片讲诉了两姐妹为了让公社羊群吃得饱,赶羊群去了黑山上殊不知风暴就要来临,中午一过就下起了大雪,羊群四处逃散,两姐妹原有机会可以回去再找别人来救羊群可她们没有,她们齐心协力赶着羊群,玉荣的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生残疾,羊群却安全返回。龙梅和玉荣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很多人知道了她们的英雄事迹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40多年了,两姐妹的故事至今还感染着我们,她们俩的献身及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现在,有的同学连学校里的公物都要搞破坏,实在过分。学校里有许许多多损坏的桌椅,门,门锁和栏杆。桌椅上到处是划痕,门经常被踢坏,栏杆经常被撞坏,学校成了学生发泄愤怒的场所。我曾经看见有一个同学被老师责骂之后,用小刀在桌子上划来划去,漆掉了一大块呢。我真后悔当时没有制止他这么做。可玉荣和龙梅能为了集体利益放弃生命看看我们是多么的过分。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起来了,从来不曾挨饿受冻,相比之下,龙梅和玉荣在那样恶劣的天气却不畏严寒,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最终冒着生命的危险保住了公社羊群,完成了阿爸的嘱托,这种热爱集体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向两姐妹学习,不能破坏公物,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草原观后感5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草原观后感6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草原观后感7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

草原观后感8

有人喜欢繁华的大都市,有人喜欢幽静的乡村,还有人喜欢……而我却喜欢有美丽大草原的内蒙古。

内蒙古有一片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那里最大的草原叫呼伦贝尔。

春天的时候,小草努力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有些小花也跟着小草弟弟钻了出来。草原上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吃着刚长出来的青草,无忧无虑,快活极了!还有一匹一匹的马,在河边喝着清澈的河水,而且每天在大草原上奔驰,没有人打杀它们,痛快极了!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别的地方太热了,内蒙古还很凉爽,于是在炎热都市的人们都坐着飞机,乘着火车,赶着动车来到内蒙古度假。夏天草原上的牛羊都欢快地叫着,仿佛在说:“真凉快啊!真凉快啊!”

秋天来了,望一下草原,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金色。草地上放着一垛垛的草堆,那是冬天的时候拿来取暖的!老了的牛羊被杀掉,人们每天吃羊排、羊肉、牛排、牛肉,开心极了!

冬天到了,内蒙古下起了鹅毛大雪,顿时天地间变得白雪皑皑,人们在外面打雪仗,堆雪人,好玩极了!

这就是我所说的内蒙古,你们是不是很想去那边看看呢?

草原观后感9

一方面是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偏好黑色幽默的片子,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片子的本土化表达比较细致(本人着实感到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和对农民的拿捏比较踏实。感觉在文艺圈确实很容易把农民媚俗化或是消费刻板印象(其实二者当然是相生相伴的),比如说年初的《啥是佩奇》吧,这种区隔处理的很刻意、而且很想象。这部至少这个问题是处理的不错的,两个人物能够把农民的形象立起来,而且有一些戏剧性和张力在里面。另外整个电影发展伴随着两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造房和破案,暗线是两个农民逐渐进入作为系统的社会当中的过程,我觉得这种呼应很有意思,造房暗喻一种实在的进步和景观的建构,而破案一方面是这个电影的主要情节推动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在智力和观念层面上去试图理解现代化的过程。所以如果落在社会批判的角度上,这个电影是轻了的(但这种轻了好歹还是比小丑的坏事儿了要好一点…)我确实也没有期待在这个层面上国内电影能做一些很重的呈现,但是从单纯的冲突角度来看,结尾天花板网住的一池金鱼就是神来之笔,也可以说是对超英最后被揍的一种预示(虽然这种预示当然更大程度地建立在超英这个人物本身之上),可以说是在面对现代性的系统之时所做的一种对抗。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一部比较不刻意游刃的电影,电影本身的气质就和导演父亲饰演的这个角色一样,真诚、温和、讲理,但你仍然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些许溢出。这种溢出是十分珍贵的。

草原观后感10

10月22日由甘南州纪委监委策划拍摄的廉政微电影《草原兄弟》在甘南广播电视台播出。影片情节生动、故事感人,通过情与法的`矛盾冲突诠释了纪检监察干部不徇私情,刚正不阿的形象。

影片中纪检干部通过走访入户,了解曲折的案情,当发现是自己的兄弟时,内心是多么矛盾,最终劝解自己的兄弟自首。

家庭是廉政建设的第一道防线,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家风,对于廉洁从政至关紧要。如果不能始终以清廉的原则把好亲情关,就很容易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最终酿成大祸。

亲情是人之常情,然而,面对亲情,怎样关爱,却值得大家深思。如果帮助和纵容他们,这种所谓的“亲情关爱”,最后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惩罚。

我们应该明白,亲情再深也应有度。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这样才能清廉一辈子,关爱一家人。

影片中男主人公落泪的那一刻,真正诠释了纪检干部的无私和忠诚,面对党纪和亲情,纪检干部的选择既是艰难的更是正确的。有多大的职责,务必要有多大的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草原观后感11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xx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草原观后感12

观影过程中,看到阿爸在沙尘暴中赶来把杜思珩紧紧抱入怀中永不言弃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看到那木汗为了救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而被流沙吞没,孩子们哭了;

看到阿爸对着长空明枪,放生了那木汗生前的坐骑,白马长啸一声飞奔而去,孩子们哭了;

看到杜思珩从此改名叫那木汗,为他续写生命,不是他甚是他,与亲哥哥相认、相互倾诉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看到额吉百岁生日,为思珩已经过世的母亲祝福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观看过后,同学们也各抒己见。通过观影,他们被辽阔的大草原所震撼,为可爱的小羊、骆驼而兴奋,为民族大团结而自豪。康龙兴被那木汗的真情所打动,王伟丞为蒙古族对大自然的敬畏所吸引,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黄诗淇深有感触地说:“我之前去过内蒙古、云南等地游学,亲身体验过内蒙古族、藏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今天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各族人民都团结友爱!“同样受到影片强烈震撼的颜梦霏同学表示:“我深深地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明主、和平幸福的国家感到欣慰,作为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会更加努力,长大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影片虽已结束,但民族大爱的种子已经种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发芽!

草原观后感13

昨天有幸去看了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新片的首映,观影中被故事的温柔打动了,感动的模糊了双眼。不管是当初历史上的民族大爱,还是故事里额吉一家,对于妹妹的温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

电影从一个双胞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将三千名孤儿送入草原,由淳朴的牧民来收养的孤儿的真实故事…虽好整体剧情很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剧情才能更打动观众的心!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处,堪称惊喜之作,有笑点,泪点也多,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马苏,把牧民伟大母亲演的活灵活现,没想到电影中出现的蒙语都是她通过背诵记忆发音来完成的。

第一次演电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温柔与帅兼备的那种成熟的且负责任的演绎很值得肯定!小演员罗意淳尤其最最让人惊喜的,她的倔强及机灵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欢了!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想去看看辽阔的草原,他的壮美,还有内蒙人的善良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时刻浸润着人心的。影片整体是真实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实而感人,有爱能跨越一切山海!

草原观后感14

乌兰布统大草原太漂亮啦!野花就有姹紫嫣红等许多颜色。就论黄色的小野花就已经漫山遍野了,再加上各种颜色的野花,整个草原几乎都是花的海洋。乌兰布统大草原太丰富啦!昆虫就有无数只。蝈蝈、刀螂和蝴蝶就已经占了大多数,几乎每一堆草里就会有几只蝈蝈和刀郎,每几丛花上面就会有好几只蝴蝶和蜜蜂。再加上有其他的昆虫,虽然没那么多,也应该有上百只吧。乌兰布统草原也是昆虫们的大会堂。

乌兰木统大草原太悠闲了!动物们快乐无比,马群自由奔跑,牛群自由吃草,羊群悠然自得,马儿就像贵夫人,高高在上,高昂着头。奶牛就像动物们的长辈,总是爱往远处看,好像在看有没有猛兽来了。其实草原一望无际,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猛兽,因为猛兽只会在森林、丛林、树林等地方出现。黑、白亮色的绵羊,就像是被教训了一顿的小孩儿,紧紧地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小马驹们在一起自由的玩耍。小牛犊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是约好了似的,在一个时间段里跑回妈妈的怀抱里喝奶。小羊儿们,都躲在大羊们的身后嬉闹。所以,乌兰布统草原也是动物们的草场。

乌兰布统大草原太热闹了!到了一段时间可以听到马儿的嘶鸣声,公马们争斗的声音,小马驹们嬉闹的叫声。可以听到母牛喂小牛犊的喝奶声,公牛们打斗的声音,小牛犊们喝饱了奶的喜悦声。还可以听见大羊儿们照顾小羊的咩咩声,还有羊群和谐的声音。乌兰布统草原也是一个热闹的草原啊。乌兰布统大草原也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大草原!

草原观后感15

今年寒假里,我读完了美国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的自传体小说《草原上的小木屋》,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罗兰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在她很小的时候,为了创建美好的新生活,罗兰一家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堪萨斯州的大草原,盖起了小木屋,开始新的生活。他们自己挖井打猎,与狼群作斗争。应对闯进来的印第人,逃过热病和草原大火的劫难……最终又离开了大草原。

这本书字字质朴,句句是诗,讲述了拓荒者自强不息的故事。小木屋既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更是爱和幸福的源泉。生动感人,震撼心灵。这些拓荒者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困难做斗争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我有点想放弃了,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书中的拓荒者们,他们连那么多困难都能挺过来,难道我连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目也要放弃吗?我又拿起笔来算,终于打败了这道题目。

希望大家也能读读这本书,也许会有不同的收获呢!

标签:观后感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