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国殇》赏析

校园2.16W

《国殇》赏析1

原诗及注释

《国殇》赏析

原诗:操吾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①饣髅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最后一句也有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gǔ)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舱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往。

(8)援玉ⅲ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ⅲ还拈场nbsp;(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诚:果然是,诚然。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独最后这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和战国时期秦楚战争有关,楚怀王时楚国多次和秦国交战,几乎每次都遭到惨重的失败。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写作特点

本篇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本诗分为两段。第一段写战场激战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1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国殇》赏析2

《国殇》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国殇》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殇》注释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

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

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终:始终。凌:侵犯。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国殇》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匄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鉴赏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国殇》赏析3

原文:

九歌·国殇

先秦: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译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战士手持兵器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戈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旌旗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如雨战士奋勇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右骖马受伤左骖马倒毙。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

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还,走向那平原的遥远路途。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佩长剑夹强弓争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人虽死啊神灵终究不泯, 魂魄刚毅不愧鬼中英雄!

注释:

操吴戈兮被(pī)犀(xī)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shǐ)交坠兮士争先。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

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终:始终。凌: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赏析4

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通假字

被通“披” 霾通“埋” 反通“返”

《国殇》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殇》赏析

《九歌》是屈原的作品,共十一篇,《国殇》是其中的第十篇。这是一篇悼楚国阵亡战士的祠祀乐歌,洋溢着高昂激越的爱国感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具体描写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进行殊死的战斗。一、二句描写战士们披着犀牛皮制的铠甲,拿着吴地所制的戈矛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就在敌我两军战车交错、刀剑相接的交锋中激烈地展开。三、四句描写战场上旌旗蔽日,敌军如云密集,双方箭矢交射,战士们毫无畏惧奋勇争先,向前冲杀。接下四句描写敌军侵入了我军的军阵,接着又践踏了我军的行列;我军的兵车有的左边骖马战死了,有的右边骖马也被刀剑砍伤;由于骖马的死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中,没有死伤的骖马好像被绳索绊住,无法行动,但战士们仍然拿着鼓槌击鼓,鼓励全军向前冲杀。“凌”,侵犯;“躐”,践踏;“殪”,死;“霾”,通“埋”,这里解作陷人;“絷”,捆,绊;“援”,拿起;“玉抱”,用玉装饰的鼓槌。最后两句描写战斗惨烈,连老天也为之愤怒,神灵也为之怨恨;这一场激战,我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尸横原野。这一部分描写战士们英勇战斗,奋不顾身,其爱国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第二部分为后八句,满怀激情地讴歌为国捐躯的战士们。一、二句赞颂战士们抱着一去不返、义无反顾的决心,远离家乡,奔赴战场,抗击来犯的敌人;三、四句赞颂战士们即使身首分离,仍然佩带长剑,挟持着秦弓,毫无怨悔;五、六句赞颂战士们确实是既勇敢又威武,最后仍然刚强不屈,不容冒犯;最后两句歌颂战士们身虽死而精神永存,他们的魂魄刚毅威武,将永远是鬼中的'英雄。这一部分返歌战士们的勇武刚强,死为鬼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哀悼、热烈的赞颂的思想感情。“忽”,这里是广阔遥远的意思;“惩”,因受打击而有悔。

全诗描写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至死不屈,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的热烈歌颂和深情悼念。

本诗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而英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悼念作了铺垫。下文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华,显得更加英雄、光彩。没有前者描写的铺垫,下文讴歌便成无本之木;有了后者的抒情枢歌,前者描写的形象便如锦上添花,光彩熠熠。

其次是本诗运用了逭染和夸张的手法。在描写战斗场面中,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袍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爱国精神。在后面讴歌中,作者以“出不人兮往不反”,渲染战士们远离家乡投人战斗的爱国决心,以“带长剑兮挟秦弓”,渲染身首分离的战士们死犹不屈的顽强精神,接着又以“诚既勇兮又以武”等句加以点染,充分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颂和悼念。

情调高昂悲壮是本诗的另一特点。诗中所描写的战斗是十分悲壮的,但作者所表现的战士的形象是英勇无畏,奋勇争先,情绪高昂慷慨的,而作者抒情的主调又是热烈赞扬战士们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因此场面虽然悲壮,却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使全诗富有英雄主义色彩,能起鼓舞人心的作用。

《国殇》赏析5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

[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从”。

[6]:音“隆”。

【简析】:

题解:本篇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

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注释:

①戈:平头戟。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②错:交错。毂(gu3):车轮中间横贯车轴的部件。古时常以之代指车轮。短兵:短兵器。 ③凌:侵犯。阵:军阵,阵地。躐(lie4猎):践踏。行:行列。 ④骖:驾在战车两旁的马。殪(yi4义):死,杀死。刃伤:被刀剑砍伤。 ⑤霾(mai2埋):同“埋”。絷(zhi2植):用绳子拴住。 ⑥援:拿起。枹(fu2福):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 ⑦天时:犹言天象。怼(dui4对):怨愤。威灵:神灵。 ⑧严杀:犹言“肃杀”,指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壄(ye3野):古“野”字。

⑨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 ⑩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 ⑾心不惩:心不悔。 ⑿诚:果然是。勇:指精神上的气势。武:指孔武有力。 ⒀终: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夺。 ⒁神以灵:指为国捐躯的将士死后成神,神灵显赫。意谓他们精神不死。 ⒂此句一作“魂魄毅兮为鬼雄”,意较佳。

【赏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汪涌豪)

《国殇》赏析6

[战国]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国殇》,歌颂为国而死的人。他们因国事而死于非命,故称国殇。包山楚简(225)有“举祷于殇东陵连嚣子发”语,可知楚国确实是为那些战斗死者举行祭祀典礼的。经过屈原加工的《国殇》,就是专门祭祀那些为国捐躯者、向他们表达敬意的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2、吴戈:吴地所产的戈,以锋利著称。戈是古代一种长兵器,顶端装有横刃。犀甲:犀牛皮做的`铠甲。错毂:车轮交错。毂,车轮中心穿轴的圆木,两头长尖,有金属包裹。短兵接:指近战;短兵,指刀剑一类;短是相对于弓矢而言的。

3、交坠:两军互相射箭,箭交相坠落。

4、凌:侵犯。阵:阵脚,队形。一说阵地。躐:践踏。行:行列,队伍。殪:死。右:右边的骖马。刃伤:被兵器砍伤。

5、霾:通“埋”,指陷入泥中。絷:绊。援:拿起。玉枹:用玉装饰的鼓槌。

6、天时怼:一本作“天时坠”,日暮。一说上天发怒;怼,震怒。威灵:神灵。严杀:严,残酷;严杀即残杀,尽杀。弃原野:指将士的尸体丢弃在原野,没有人收殓埋葬。

7、反:返。忽:辽阔渺茫。超远:遥远。

8、秦弓:秦地所产的良弓。秦地盛产质地坚硬的木材,制造的弓射程比较远。惩:后悔。

9、诚:实在,确实。勇武:勇,英勇,指精神;武,有武艺有力量。终:毕竟,到底。凌:精神上不可战胜。

10、灵:灵验,显灵,即精神不死之意。子魂魄:一本作“魂魄毅”。鬼雄:鬼中的雄杰。

赏析:

拿起锋利吴戈,披上犀皮铠甲;双方车轮交错,敌我短兵相加。旌旗遮住太阳,敌人多如云团;羽箭纷纷下落,军士奋勇当先。打乱我的阵脚,冲垮我的队行;左边骖马战死,右边战马创伤。两轮陷入泥土,四马都被绊住;奋起玉饰鼓槌,嘭然擂响战鼓。上天已经震怒,神灵也在发威;残酷搏杀完结,军士弃尸荒野。出征不能回师,一去再不复返;平原多么苍茫,归途多么遥远。身带长长利剑,手握秦地良弓;身首虽然分离,至死不悔忠诚。果然十分勇敢,又是那么威猛;至死刚毅顽强,不可侮辱欺凌。身躯虽然已死,精神却将永恒;你的忠魂毅魄,定为鬼中英雄。

《国殇》赏析7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兮一作:坠兮)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注释

①戈:平头戟。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②错:交错。毂(gu3):车轮中间横贯车轴的部件。古时常以之代指车轮。短兵:短兵器。

③凌:侵犯。阵:军阵,阵地。躐(lie4猎):践踏。行:行列。

④骖:驾在战车两旁的马。殪(yi4义):死,杀死。刃伤:被刀剑砍伤。

⑤霾(mai2埋):同“埋”。絷(zhi2植):用绳子拴住。

⑥援:拿起。枹(fu2福):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

⑦天时:犹言天象。怼(dui4对):怨愤。威灵:神灵。

⑧严杀:犹言“肃杀”,指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壄(ye3野):古“野”字。

⑨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

⑩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

⑾心不惩:心不悔。

⑿诚:果然是。勇:指精神上的气势。武:指孔武有力。

⒀终: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夺。

⒁神以灵:指为国捐躯的将士死后成神,神灵显赫。意谓他们精神不死。

⒂此句一作“魂魄毅兮为鬼雄”,意较佳。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

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

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终:始终。凌:侵犯。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汪涌豪)

《国殇》赏析8

楚辞-国殇(九歌)

作者:春秋战国,

楚辞-国殇(九歌)原文

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16)终:始终。(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楚辞-国殇(九歌)拼音解读

guó shāng

zuò zhě:qū yuán

cāo wú gē xī bèi xī jiǎ,chē cuò gū xī duǎn bīng jiē 。

jīng bì rì xī dí ruò yún,shǐ jiāo zhuì xī shì zhēng xiān 。

líng yú zhèn xī liè yú háng,zuǒ cān yì xī yòu rèn shāng 。

mái liǎng lún xī zhí sì mǎ,yuán yù bāo xī jī míng gǔ 。

tiān shí zhuì xī wēi líng nù,yán shā jìn xī qì yuán yě 。

chū bú rù xī wǎng bú fǎn,píng yuán hū xī lù chāo yuǎn 。

dài zhǎng jiàn xī jiā qín gōng,shǒu shēn lí xī xīn bú chéng 。

chéng jì yǒng xī yòu yǐ wǔ,zhōng gāng qiáng xī bú kě líng 。

shēn jì sǐ xī shén yǐ líng,zǐ hún pò xī wéi guǐ xióng!

相关翻译

手持着吴戈啊身披着犀牛铠甲,双方车轮碰撞啊短兵相加。旌旗遮蔽了太阳啊敌多如云,羽箭纷纷下落啊勇士争拼杀。侵犯我的阵地啊冲跨我的队行。左边骖马已死啊右边战马已伤:两轮陷人泥中啊四马都被绊倒,操若玉槌啊擂得战鼓咚咚响:惊天动地啊威灵已经迈怒,残酷的搏杀完结啊横尸满山野。出征就不回师啊一去不&返,平原苍茫辽阔啊归途多么遥远。腰佩长长利剑钶手握秦地良弓,身首即使分离啊也不改变我忠诚,真是既勇敢啊又威武雄壮,至死刚毅顽强蚵不可欺凌:身躯已战死啊精神却永恒,忠魂毅魄啊鬼中也定为英雄!

相关赏析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风格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所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为了适应内容和主题的需要,诗篇的建行造句全部采用了七言规整的组合句式,既与《离骚》《天问》等篇不同,也与一般七言诗有别。它是每句中间嵌一“兮”字,形成一种停顿之势,又把上下隔开变作三三句式。如果不计“兮”字,就是一首完整的六言诗。节奏明快有力,韵律金声玉振,产生一种急促感和紧迫感,震人心弦,引人共鸣。这对描绘英雄捐躯的悲壮场景,表达缅怀烈士的崇高情感,都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量。全诗充满了英雄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具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巨大艺术魅力。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子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于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战囯末期楚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设主义诗歌的奠基者,“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国殇》赏析9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译文]身体虽然死了,但精神永不磨灭,永远是鬼界中的英雄。

[出自]战国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注释:

此诗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敌若云:敌兵众多如云。

凌:侵犯。

躐(liè):践踏。

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天时怼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duì):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反:通“返”。

忽: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身首异处。

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终止。

以:且,连词。武:威武。

凌:侵犯。

神:精神。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这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楚辞·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即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此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赏析: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国殇(shang伤):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同秦国几次较大的战争,大多是楚国抵御强敌的自卫战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热情歌颂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的性格。这首诗尽管是直赋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融汇在全诗之中。风格悲壮,情调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迸。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国殇》是屈原赞颂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一篇叙事诗,反映了战国末期的战争情况,是楚辞中唯一描述战争的作品,是一篇重要的兵学文献。一、《国殇》的主题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而是叙述与歌颂楚军对敌作战与阵亡的将士,其风格不是浪漫主义祭祀诗,而是现实主义叙事诗《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国殇》选自《楚辞》中的《九歌》。

这篇作品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浓厚的爱国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一篇场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诗篇,主要写作特征是:一、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二、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三、采用叙赞呼应,完满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国殇》顾名思义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篇诗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围绕这个主题,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四、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全诗的庄严肃穆感.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国殇》赏析10

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据说,

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国殇》赏析11

国殇

作者:屈原

朝代:宋朝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译文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即使尸首分离也不悔恨。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释

⑴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残杀”,士兵被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野:古读“暑”,和“怒”字押韵。

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⒀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⒃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⒄终:始终。凌:侵犯。

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秦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淅川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公元前301年(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标签:赏析 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