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

校园2.9W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1

小说讲述了文革期间,在政治,道德及流言的多重钳制下,军医孔林挣扎于摆脱旧式包办婚姻,追求新式恋爱和爱人,耗时18年终于与小脚发妻刘淑玉离婚,与等待18年的护士吴曼娜结为夫妻。而后却发现这场18年的苦恋和等待换来了更深的痛苦。他在痛苦中反思:是等待毁掉了他的爱人与爱情,还是等待给了他爱情的假象与幻想。

哈金写这本书大概是饱含仁慈的,是在反应政治严寒中个人世界的挣扎与痛苦。但就孔林而言,他的所作所为又当得起自己心目中所谓的火热爱情么?

在包办婚姻中,悲哀的不止是孔林一个人,还有任劳任怨的刘淑玉,在分居的十八年中,孔林在儿子,丈夫以及父亲的位置和责任上全是空缺的`。他感念她的付出,也明白她的言听计从,他觉得小脚刘淑玉是不体面的,是不足以当成他的妻子摆到台面上的。他担心自己的工作,担心自己的名声,也担心情人老去,仿佛刘淑玉嫁过来就已经老了。

而在和吴曼娜的爱情中,他是被动的。因为有一个不是小脚的,年轻的,漂亮的女人对他示好,他就沦陷了,乃至于在婚后的不顺心中得出结论:或许这个女人不是吴曼娜也会发展成这样。而吴曼娜对他的爱情也掺杂了许多实用主义,她年纪大了,爱人背叛,孔林和周遭的毛头小子那么不一样。她不是没想过算了,也对陌生的,坚定的,不像孔林那么犹豫小心的人产生过好感,结果却那么惨烈可怖。

所以,等待究竟让人倦怠,还是给人以假象?时间是不是承载了太多非其本身所能判定的意义呢?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2

我从我的角度只能片面的说一方面,一个人的性格足以决定他一生。

抛开过往,寻求新的生活一直是我们向往的,抛弃了过去,我们以为会得到自己以为的幸福,而事实并非就是这样。

可是你一直忍受着现在也未必就一定幸福,我身边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我亲舅舅和我舅妈就是包办婚姻,我舅舅一直不喜欢我舅妈,特别是在我舅舅成为正式职工之后就想离婚了,是我姥姥认为做人不能不义,我姥姥之前实际上很讨厌我舅妈,但是做人要有责任,无关喜恶。所以我舅舅听了姥姥的话,最终并没离婚,陪伴我舅妈此生终了,没有爱情,只剩下亲情和责任,实际上也是有一点点可悲,因为日常生活中我舅舅总是和我舅妈唱反调,这就是不喜欢。但我没有勇气去问我舅舅他是否后悔过。

我想,不论做什么决定,都干脆一些,我没其他想法,只有这一个目的,墨菲定律,所有的事情好坏都不一定。我想唯一正确的,就是坚持你的选择。

不然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因为所有事情的发展都在变化之中,从来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而你只需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坚持到底。

《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读后感3

身为一名在祖国的心脏长大的七零后大院子弟,对这部作品里的很多细节都格外熟悉,倍感亲切。军号声,塔糖,一个闭塞环境里囊括一切的小社会,各种公家的福利和制约,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口音的干部和家属,家长里短流言蜚语的蝇营狗苟……

主人公恰好就是我父辈那一代人,虽然我那时候年幼,却依然深刻地记着他们牺牲一切也要保存政治生命的隐忍,张开了生物天线网罗一切可以判断政治气候的风向标,唯恐一不小心站错了队,从此万劫不复,不但自己永远不得翻身,而且也会累及家人。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的爱情,是没有自由和选择的。就像女主人公的前男友,会为了复原回上海,拿到上海户口,和恋人分手,和表妹结婚。这样的婚姻能持续多久呢?能否禁得住后来改革开放各种诱惑?而男女主人公的“苦恋”,是不是也是无处可逃的“等待”?倘若有选择的可能,会不会早就看清彼此,相看两生厌了?会不会更早地意识农村原配的淳朴和执着?

作品里有很多反讽的情节:男朋友给女朋友牵线搭桥,动用整个医院组织给上级领导保媒拉纤,女主人公没高攀上又因祸得福……种种以组织的名义干涉个人感情生活,其实是为了满足对权利的渴望和私欲。

当国家机器轰隆隆地碾压过每个小个体的时候,我们只有“等待”,才知道最后的终结和命运。

感谢作者带来的这部作品,知道他因为某些原因,一直不能够再回国看看,但是他的描述让我们有机会再重视那个荒唐的年代,于后人是宝贵的生命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