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用10篇)

文学1.0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用10篇)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1

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而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

当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增加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事。

首先老师一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水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爱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这些水果还直流口水呢?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再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动动脑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帮助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然就非常乐意动起脑筋,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我就通过动手、动口,来转移他们对别的事情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时也帮助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红色小棒来代表苹果,黄色小棒代表菠萝,这就是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感兴趣吧。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课堂用语、结构安排等地方还需要我学习进步的。

做好后进生转化,是广大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时又成了人们喊的口号。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一两名学生后进转先进绝非易事。需要教师认真的观察、分析、座谈、鼓励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劳动。而后进生转化工作应从草根抓起。

今年教二年级,天真的孩子们如同一张张白纸。如何在一张张白纸上绘制他们喜欢的颜色、书写辉煌。记得在开学不久,一名女同学悄悄的告诉我:某某同学让我给她明天请假就说她病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孩子要逃学。悄悄的找到她问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说:“我笨,啥都不会。明天不想来了。”听后我为之震惊,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承认自己笨,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想要逃学,祖国的花朵还没有开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办?一种强烈的教师责任感驱使着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把她从最后一桌调到了第一桌,从此这个孩子成了我特殊关注的对象,上课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找其座谈、到家家访。总结出学困原因如下。

1、学前基础差。部分学生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能口算,而她五以内的加减法数手指都困难。

2、上课不听讲。倾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课堂上让学生看黑板,大多数学生抬起了头。提高声音再说一遍看黑板,还有几个人没反应。用教鞭敲一下桌子,会把他们吓一跳,不知干什么?

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丢三落四。上学前不检查书包,书本无序排放,用时找不到。上课爱搞小动作。自习课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没主见。胆小,不会的从来不问。

4、父母不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业。

找到了病根就要对症下药,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孩子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孩子的脸上有笑容了,课堂中善于表达了。见到师长主动打招呼,课下和同学们玩的很开心。成绩从原来的二三十分上升到七八十分。

也许不是那名同学悄悄告诉我我真的要误人子弟。孩子是无辜的,教师更应该多一些爱心。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2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再次观看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看后使我受益匪浅。吴正宪老师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地无限空间,由此我得出了以下体会:

一、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二、幽默而富有童趣的命名

“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凑估”、“精算”。一个个灰谐幽默而又富有童趣的名字,同学们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几乎由学生独立完成命名的,虽然是非专业的命名,却透着各自的估算方法特点,鲜活可爱,使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当最后吴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时,同学们如数家珍,非常流畅说出这些名字,即各种各样的估算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严肃神圣的课堂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使同学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科学规范的命名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反观我们的“估算”课堂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算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技能来教,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认为“估算只在课堂上有用”。对于估算教学的另一核心“如何处理算法多样性”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我们虽然也会先让学生自己估一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估算方法,但我们强调的仅仅是不同的估算方法,把估算方法当作一种技能教给学生,其教学价值往往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对比吴老师的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缺少的是大教育价值观。要做大气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大气”就是要在多思考教学行为的大教育观,而非简单的技能、技巧的运用上。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3

蓦然回首,一年的时间马上就过去了,但我记忆优先的是,刚进七小的那一刻,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一年级数学课。我心想一年级数学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级好难教呀。”

你们可知道,那天真可爱一年级孩子,刚开始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课堂上所应该遵守的纪律。上课铃响了,老师进到教室,他们也不知道该把书拿出来,坐好准备上课,而是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时间不觉已过了七、八分钟。上不了几分钟,又有学生开始动了。然后又需要整顿纪律,刚开始我会批评捣蛋的学生,“某某同学,你在干什么?上课不许讲话,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没听到课,还影响了别人吗?”听了我的话,我想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一定会不好意思,马上坐好了,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讲,这句话简直是对牛弹琴,一点作用也没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我气极了,叫他站起来听,他却用很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而这时,别的学生又坐不住了。就是这样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一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一个字“累”!想不到一年级这么难教呀。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我们的组长赵彩梅老师和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被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糖果、奖状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做题目我会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调整课堂纪律,效果也不错。不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发言方面,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一组加一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一个叉抵一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些小奖励,这样一来,他们觉得非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越来越有所提高。上课纪律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上课也觉得轻松多了,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了,不知不觉中,我的收获渐渐的多起来了。

此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要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4

“万事开头难!”只含同级四则运算是我这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为好开一个好头,我花费了好几天来备这节课。

通过全面的备课我了解到四则运算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这一部分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学生也曾经在第4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认识了小括号,也出现一个递等式。当时我在教学时就有犹豫要不要教学脱式计算。由于教材后面没有再涉及,所以并没有正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而且综合算式也没要求用脱式计算。然而本册教材对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依然没有正式提出教学,但是规范书写格式是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明白了我的教学主要目标,我备起课来得心硬手,对教学过程层析的设计也自感拿捏到位。

由于自己的高度重视,我通过上课我觉得这节课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还是有进步的。

1、由于例1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列式计算都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课堂上预留了几分钟重点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计算。由于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用递等式计算(注意等号的书写位置),通过我的小窍门和一系列递等式书写的及时展示,学生掌握的很好。

2、研发教材。鉴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节知识点,我在课后又及时补充了“加减是一级运算,乘除是二级运算。”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学生很有兴趣。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地研发教学和理解学生,你的课堂才能受欢迎,才能更精彩。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对有规律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事物的规律。本课通过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感悟这五个环节组织数学学习活动。

一、感知规律

新课伊始,先出示一组没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就很难确定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把图形的规律弄清楚了,就很容易确定下一个图形。这里,通过用一列没有规律的图形来垫托另一列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规律,以规律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发现规律

接着出示的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和汉字“看世博知世界”,让学生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发现这两道题的排列规律,都是有几个图形或汉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通过这样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几个事物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其中“看世博知世界”这组汉字,契合上海世博的主题,意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数学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探究规律

探究规律,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师首先通过设问,激起学生思考,如“现在可以看见几组?”“现在可以看见几盆?”“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从而明确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学生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从左边起,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从左边起,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

例题教学重在发现、探究规律,如“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左边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以及“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是让学生根据分别看到盆花、彩灯以及彩旗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问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学时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图”,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比如:想知道第100盆、1000盆花的颜色,画的也更多,就很麻烦了,画图几乎是不现实的了。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学生也会感兴趣。而在接下来的问题解决中,学生体会到还是计算方法最常用。但对“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一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分组(确定除数),再计算,根据余数作判断,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指导: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是第几组第几个?如盆花排列问题15÷2=7(组)…1(盆),表示第1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盆,是蓝花。又如彩灯排列问题13÷3=4(组)…1(盏),表示第13盏彩灯就是第5组的第1盏,是红灯。再如彩旗排列问题23÷4=5(组)…3(面),表示第23面彩旗就是第6组的第3面,是黄旗。比如在研究彩灯排列问题时,我设计了题组(便于比较辨析),问: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的颜色?先计算,再比较,学生发现:这里余数是1,就一定是红灯;余数是2,就一定是紫灯;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就一定是绿灯。

总之,关于周期问题,一般通过分组和比较,明确每个周期的内容。常用有余数除法,弄清指定的事物是某个周期里的第几个,从而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四、应用规律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安排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设计了○●○○○●○○○●○○○…同样的图形,却有4种不同的分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不一定从左起第一个开始,防止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趋向全面。但有一点要明白,由于序列有头有尾,所以分组只能从左边开始。

最后,学生自己设计规律,把设计方案的第16个涂色,而图形却不完全一样?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规律”。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重在“悟规律、找规律”,而非计算。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6

作为一名新进小学数学老师,到校工作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一个月里对工作的感想。

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以为做一名小学老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这一个月,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自己的学生。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找到自己准备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生怎样学同样重要。而且现在在小学都强调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让给学生,那么学生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上,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生不听课,老师可以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这样学生听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样让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师身上也是一门学问。在我这一个月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生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们才会把精力放到你身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以后工作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暂时的目标。

之前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辈、同事也给我指出来了,那么我就要努力改正,转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从小学生的角度去看课堂,去看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小学老师。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7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地落实在自己地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地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地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地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地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地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地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地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地活生生地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地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地知识,具备该具备地各种能力,提高应有地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地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地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8

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地世界是独特地。教学伊始,有目地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地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地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地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地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地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地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xx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地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地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地“愉悦”氛围,同时,美丽地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地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9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学科教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宋小平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她精彩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本来是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却让她用优美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随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篇10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在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经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心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进师生距离,相信学生定能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他们学习的进步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