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

文学2.82W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

斯特里克兰完全不为所动。如今回想起来,我认为斯特里克兰当年对一切都是视若无睹的,只看得见他灵魂里某种躁动的景象。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正如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他把梦想当作安全感,把希望当做灵魂的寄宿。自己只身去往巴黎,在窘困度日中,依然坚守梦想,只为了证明自己曾经骄傲的盛开过。

或许他的坚持毫无意义,或许他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但他依然在路上,不惧风雨。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2

在初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经意给他一个标签。比如他看起来很幽默,或他很善良这种类似的评价。

但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当你认为你了解他,他又会做出在你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曾经的他是一个老实的经纪人,你看到他就会觉得无趣,仿佛无趣这个词就足以贯穿他的一生。

可他偏偏不是这样。在四十七岁的年龄,他选择放弃所有去追求他的梦想。

你会觉得他很过分,他的人性中有太多丑陋:他抛妻弃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责任,有的是自私;他从不会感激帮助过自己的朋友,甚至还抢了人家的心爱的女人;他出口成脏;他的生活一团糟;他粗鄙不堪。

但同时,他对艺术的追求到了极致。在他看来,什么都是不重要的,他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他有画笔和颜料。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想法,他可以自由做自己。

我发现你很难对他有一个定性。他多变,又同时拥有最丑陋的性格和充满神性光辉的理想与追求。

他的后半生用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饥饿病痛都伴随着他。但是直到死,他都在寻找自己一生中的伊甸园。

最后,他是找到了吧。所以,他满意的死了,而后又轻蔑的摧毁了它。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3

花了几天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自初中以后再也没有写过读后感,提笔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现在看书都是囫囵吞枣,做不到一目十行,即便是一字字看过去,也看过便忘。

我的读书习惯不是很好,似乎在心里默读了一遍过去,不在心里读出来始终觉得永远在看那一行。

看完全文后再回头看前言,才明白刚开始写的是什么,也足以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全文。

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为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抛弃了温柔的妻子和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放弃了原本安逸的上流人生活,在巴黎一个狭窄的房间里进行创作,善良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在他困顿之时帮助他,他却拐骗了他的妻子,以至于他的妻子最后自杀,斯特罗伊夫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这个角色我不明白,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对你恩将仇报,你却能以德报怨,甘愿自己净身出户也要把房子留给妻子和她的情人,也许艺术家的世界不是我能理解的。

在我看来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自私、无情、放纵。除了对艺术的追求,似乎看不见他的任何一点点优点,作者“我”出于对他的好奇,讨厌他却迷恋他,想从他身上探出些什么,怎的他会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后期在他人的叙述中他去了塔希提岛,在那里娶妻生子患病度过余生,他最完美的作品也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我无法理解他的第三个女人(十几岁便跟随他)在相差几十岁的年龄后甘愿嫁给他,即便无所事事,每日呆在家里画画也毫无半句怨言,这种爱情无疑是伟大的,也是现在处在21世纪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在这个讲究平等的年代,人人都要奉献,甚至男性的压力更大。

斯特里克兰德这类人是我渴望成为的那一种人,穷尽后半生的力气专注做一件事,不管世人看法如何,他做到了自己心中最好,亦死而无憾。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诱惑太多,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于我,很多事情都想尝试,却没有一件事可以坚持到底。

颇向往小说中的塔希提岛,景色宜人,那里的人热情开放,现实的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4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首次拜读毛姆先生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篇幅不算短,故事不算新颖,但是就是能牢牢抓住我的视线,一页页往下翻。

我是第一次读这样组织叙事的小说。斯特里克兰无疑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是全书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侧面刻画主人公,有种似真似幻的感觉。在人物传记历史著作中常见,但是小说里确是为数不多的体验。

能吸引人不断深入探索故事的原因在于斯特里克兰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的结局。他的选择是多数人内心向往却又迫于现实而埋藏于心直至消散的举动。他是勇敢的,超脱的天才,也是无礼的,可耻的混蛋。他的追求是伟大的,灵魂是炽热的,可是他的心又是冷漠的无情的。围绕这么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人物发展的故事,自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小说中篇斯特罗夫的出场必定是一个高潮。斯特罗夫是除斯特里克兰外,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多人数赞扬斯特罗夫的乐观憨厚和善良,但是也看得出他的懦弱和盲目顺从,缺乏自尊自爱。他的悲剧值得同情,不过他性格的缺陷不值得提倡。

“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比较清晰的了解了所有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是拍摄故事的导演,引领读者的视线,给出故事镜头。在剖析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过程中,“我”的理想和认知也得到进化升级。

希望你我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旅途中,结实好友,拥抱好运!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5

一个年近不惑的大叔,做着收入不菲的证券工作,有一个温柔大方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住着另人羡慕的大房子,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弃了这里的一切一切,带着家人的数落,旁观者的责骂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远方追求他的绘画梦想。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住在肮脏的孤岛,与世隔绝,没卖出过一副画,终日疾病缠身,最终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满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烧掉,永世不得相传,即便最终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叔,终于有一天冲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缚,带上画架去了艺术的国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梦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无旁骛的作画,绘画带来的满足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创作,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此生最满意的作品,并将它带到坟墓,实现了灵魂与肉体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人。

其实写一份书评可以有好多出发点,故事的编排,写作的技巧,作者的经历都行,今天我想从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本身,去思考一些关于人的问题。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一个男人不应该像他这样毫无责任感;但更多人会选择中立,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讨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没有天赋和勇气去追梦,又不甘于太过平凡。

那么什么是梦想,是一个会刺激你荷尔蒙飙升的词?是一个会让你获得快乐的源泉?还是一个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远方?我想都不是,书中没有介绍思特里克兰德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颈,更加没有任何说明他有经历怎样的挣扎、折磨甚至放弃。但我们都曾有过兴趣爱好,健身?读书?画画?弹琴?哪一个坚持过几十年如一日?最初的兴奋都逐渐会被过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弃。

如果你觉得我在灌鸡汤劝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错了,我并没有兴趣讨论什么才是梦想,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资格去拥有。我也没有因为读完这本书而感受到强烈的悲伤或是兴奋的冲动,我最感慨的是拥有梦想这件事带给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思特里克兰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为自己的离开使她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兰德,却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挂满了他的遗作,并与来访者谈笑风生,虚荣心被彻底的满足。他因为与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离子散也未曾感到一丝内疚,因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而这位朋友刚好是妥协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过去,对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耻辱过去的鲜活证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中间人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家的时候,无法忍受其冷漠的态度便气愤的与其争吵,带着世俗所认为的道德,理直气壮。而思特里克兰德却平静的说出这一句。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或者我们根本不愿承认,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是否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不理会,我们就会讨厌他。所以当你沉默以对的时候,那些说不喜欢冷暴力而同你不停争吵的人,真的是因为TA嘴上说的越在乎才越生气吗?

说到这,我停更这么久也多少与此有关。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的听取着他人的意见,你年纪不小了,你该成家了,你该好好规划人生,你该有个普通女生该有的样子,你也没有那么优秀。于是我照着他们的说法不断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学会如何说活,如何闭嘴,写文章也都是想着怎么迎合大众的胃口,怎么写一些老少皆宜的“干货”,然后我什么都没写出来,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谁。思特里克兰德对世俗的冷静处理态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实写写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复杂,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评头品足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除非是我自己给了他可以影响的机会。抑郁的人大多是因为想不开这一点吧。

所以,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不做就会死的事情的我们,如何饶有兴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6

"我想画画""但你四十岁了!"

可能也是因为步入三十岁这个门槛吧,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有关年龄的探讨。

年龄让人丑陋,年龄让人迟钝,年龄让人生病,年龄让人死亡。

年龄会让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下子变成低头垂脑的中年;年龄最可怕的就是让人们没有了奔头。安贫乐道的思想,慢慢腐蚀着中年人,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还折腾什么?随遇而安不是更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生活妥协。

然而斯特里克兰,却在中年,选择了学习绘画并坚持梦想。他无视自己的年龄、毫不顾忌自己的绘画基础,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坚守自己的梦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7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很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拜读。在读严歌芩的《补玉山居》时,作者曾提到这本名著,当时就想要找来一读,但之后并没有跟进。这几日,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再次看到这部作品的名字,我不再拖延,马上下载了电子版的王然译、花山文艺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来读。果然,很快,我就产生了爱不释手之感,15万字的文字在两三天的各种片段时间里用9个小时读完了。

毛姆以小说中的“我”为纽带,通过“我”、以及“我”与思特里克兰德共同认识的人,用多个视角来观察与认识思特里克兰德,将思特里克兰德那不同于常人的一生用白描的方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思特里克兰德本身是一位中产的证券投资人,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抛妻别子,深陷无家可归、饥寒交迫之地而不言悔,终于在塔希提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表现场景,完成了自己对心中之月的追逐,并在死后获得了伟大艺术家的殊荣。

在这部书中,除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小说中的“我”、以及“我”的朋友阿伯拉罕和布吕诺船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我”,为了自己的写作,到处奔波,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三教九流,他都没有任何芥蒂地与其打交道,让人不得不叹服。而“我”的朋友阿伯拉罕,与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本来可以有着体面而优渥的生活环境,只是因为感觉亚历山大港是自己喜欢的地方,就放弃了原来的一切,过着别人心目中认为平凡卑贱的生活而怡然自得。布吕诺船长因为意外而至贫,不得不远走他乡重新开始,但他通过自己与妻子的双手再次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我”、阿伯拉罕和布吕诺船长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三个佐证,证明着为了理想,人们可以做到的坚持与放弃。

思特里克兰德、“我”、阿伯拉罕和布吕诺船长构成的群图让我无比的震撼。为此,我查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生平,也查了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生平。高更为了绘画放弃了自己证券经纪人的生活,而毛姆为了写作放弃了自己医生的生活,他们的放弃与坚持都给自己的生活在方方面面带来了无数的变化,但他们为了心中思慕的圣地而义无反顾。所以,当毛姆用自己的笔来写作高更时,可以非常自然地将高更那种卓尔不群的独特品质表达的跃然纸上,让读者心中激起无以言表的圣洁之光。

是的,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坚持与放弃的痛苦抉择中向前的过程。很少一部分无比幸运的人,可以在一生中做到“月亮”和“六便士”二者兼得,但大多数的人,都不得不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无论我们抉择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我想,更合乎我们内心所向的抉择,就是最好的抉择。

附上《月亮和六便士》小说片段:

我一边往前走一边思索着他来这里之后的情况。最近一段时间我听到很多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轶事,不得不仔细思考一下这里的环境。他在这个远在天边的海岛上,和在欧洲时大不相同,他不仅没有引起别人的丝毫厌烦,反而使人们对他十分同情,他奇怪的`行为也没有让人感到吃惊。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无论是欧洲人还是当地土著,他无疑是个怪人,但这里的人对于这个所谓的怪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因此对他常常视而不见。世界上怪人多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古怪离奇;或许这里的居民能够理解,他们并不想做一般人,但是却不得不做那种人。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圆孔却插了个方塞子”,但是在这里却有各种各样的孔,无论什么样的塞子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孔。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之后脾气比过去有所改观,不像过去那样自私,或者更富有人情味儿;但这里的环境比之前更适合他了。假如他之前就在这里生活,人们肯定就不会注意到他的那些缺点了。他在这里所经历的事情是他在家乡所不敢希冀和奢求的——他在这里收获到了同情。

这一切让我十分惊讶,我试图将我的想法说给布吕诺船长听。他没有立刻回答我。

“我同情他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最后他说道,“因为尽管我们两个人可能谁都不清楚,但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却是一样的。”

“你和思特里克兰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有什么东西会是你们两个人所共同追求的呢?”

“美。”

“你们所追求的东西太高深了。”我嘀咕了一句。

“你是否知道,一个人一旦坠入情网,就有可能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了?那时他会像古代被囚禁在木船中摇桨的奴隶那样,全部身心都不属于自己,他们也在所不惜。其实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不过他所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罢了。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我从心底里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情。”

“你说的这一点非常奇怪。有一个他曾伤害过的人也这样告诉过我,说他非常同情思特里克兰德。”我沉默了几分钟,“我非常想知道,对于我一直感到大惑不解的那种性格,你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呢?”

他对我微笑了一下。

“我不是和你说过,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我也算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能深深地感觉到那种激励着他的热情。只不过他的方式是绘画,而我的却是生活。”

这时布吕诺船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认为我有必要在这里说一说。因为即使是作为对比之用,这个故事对我记叙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也有一些作用。再者说来,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就特别美。

布吕诺船长是法国布列塔尼人,年轻时曾在法国海军服役。结婚后他便退役,在坎佩尔附近从事一份小产业并定居下来,准备在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但由于为他管理财务的一位代理人出了一些差错,一夜之间他便身无分文了。他和妻子原本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声望,所以他俩不愿意继续待在原来的地方过清贫的日子。早年他远渡重洋的时候,曾经到过南太平洋群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到那里去闯一闯。他先是在帕皮提住了一段时间,一边规划自己的未来,一边积累经验。几个月之后,他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借了一笔钱,在土阿莫土群岛买下了一座小小的岛屿。这是一座环形小岛,一个咸水湖被围在中间;岛上长满了灌木和野生的番石榴,而且这里从未有人居住过。他的老婆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他带着老婆和几个当地土人来到了这座小岛。他们首先盖好了房子,再把灌木丛清理干净,然后准备种植椰子。这是我遇到他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这个荒岛已经变成一座有模有样的种植园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8

为了追求梦想而放弃一些别人眼中的优越,是一种可敬的勇气!

1、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2、他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含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

3、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4、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象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而一旦绘画的过程结束——或许并不是画幅本身,因为据我猜想,他是很少把一张画画完的,我是说他把一阵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对自己的画儿从来也不满意;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9

这本书我看的是李继宏译本,没有读过书店常见的傅惟慈译本,所以无从比较两个译本哪个好。单说李继宏译本,一大亮点是有很详细的导读,看过之后对时代背景、书中的隐喻等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就算你读的是傅惟慈译本,也很建议来读读李继宏的导读。

整本书读来很顺畅,没有出现读傅惟慈译本的网友所说的生涩难懂的地方,不过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也丧失了一些语言的劲道,例如我很喜欢的那句“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在这个译本中被翻译成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不知道如何来写。是因为它不好吗?

不、不!是因为内心太震撼。心痛、同情、恐惧等太多洪水猛兽般的感情。然而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生命从来不纷乱,只有画画,不停地画画,简单得不可理喻,最后“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这本书以高更为原型,讲述一个生活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如何抛弃妻子、孩子和事业,先是到巴黎,接着到塔希提穷困潦倒独自画画了一生的故事。很多人说月亮是梦想,六便士是现实,斯特里克兰在做一个选择题。

我觉得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根本没有做选择时会有的犹豫,当我们还在想着明天吃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抛弃一切到了巴黎住在一个三流旅馆里开始画画了。我想他应该是在挣扎吧,挣扎着抛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能借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的所有事物,直抵混沌中生命的本源、人性中原始的本能。

有网友说看完这本书很歇斯底里,内心生出一种恐惧,打心底里害怕,想尖叫着哭一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兰德的诗写到“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在这本书里,斯特里克兰是举着生命之火去寻找洪荒世界万物初现的美,最后他找到了,不过他将他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0

这是我第一次很自觉地想写一些关于我读过的书的感觉。我想写下来这份感觉,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我迫切的需要通过写作这一方式来缓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1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来这本书,可能是当当搞促销活动,为了凑金额——这种名著一般都不贵。

作为一个理工男,从小就没正经读过几本名著,更别提外国名著啦。所以,现在也算是恶补。

这本书陪着我度过了整个二月,从冰天雪地到大地回春,从室外寒冷的北国到屋里阴冷的南方。

所谓良药苦口,这种书读起来完全没有畅销小说那么有趣,那么容易进入情节。可以说,前五分之一的篇幅都让我很难沉浸其中,繁复,琐碎,如同流水账一般在交代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直到故事的大幕逐渐拉开,一个别有洞天的舞台终于呈现了出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做“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2

我从小就想当画家,但我父亲逼我学做生意,因为他说搞艺术赚不到钱。

任何人在想要实现梦想的时候,首先希望的是获得家人的极力支持,并不需要家人喋喋不休的建议和阻挠。然而在父亲的打压和批判,他只能乖乖听话。

但是,听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很多父母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对即将敢于的领域丝毫不懂却偏偏要插一手。所以,这种听话,根本是对人生极大的不负责。

因为,任由父母操控的人生,最大的BUG就是他替你选了,但是却不能替你承担后果。他的父亲为他安排了工作,但是每天面对工作暗自神伤的不是父亲,而是他自己。

所以,在很多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可以顺从父母的意思,但是,对于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工作事业,必须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足够热爱?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3

等顺风车的间隙,这本书也翻到了末尾,苏州的夜有点凉,站台空旷,车灯闪烁。

28岁之前我长久的待在一个城市,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28岁以后,去了云南、上海、苏州。工作、生活、拍照。算不得颠沛流离,也称得上朝云暮雨。闲的时候也反思这样的生活模式正确与否?无解。

《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章开篇这样写道:“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

他们是生身之地的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径,或者曾在其中玩耍过的热闹街道,都无非是人生路上的驿站。”

整本书下来,这句话是真正感同身受的。终于不必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因为心里那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追逐向往并付诸行动了。

书是藩篱,让你与世界融为一起,却保持相互独立。因为这份独立,你可以允许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哪怕看起来,你们都一样。

书不很长,故事本身的矛盾性是最大看点。像嘴里含了一口酒,舌尖抵颚就够了。不需要掰开了,嚼碎了看。

读过金庸和红楼就觉得有些书不禁读了,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它们太厚重了,承载了丰盛饱满的中国文化。一个是园子里写尽天下事,一个是江湖中写尽天下事。

后期会申请公众号,主题就叫:

快剑江湖酒

旅行摄影诗

因为,每次写完都要屏蔽领导和同事,太麻烦了。

愿你们在俯身拾便士的时候,也能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哪怕,只有一眼。

感谢一路关怀与鼓励的朋友们!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4

01

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觉得无比自豪。然后当遇到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张皇失措、哑口无言,因为身为社会成员,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种人他完全是无可奈何的。发现斯特里克兰确实不在意他的举动会因人唾骂之后,我只能惶恐地落荒而逃,好像我撞见的是不成人形的怪物。

作为社会成员,有些人会因为小事喋喋不休地争论,让旁观者们觉得他们的举动粗俗不堪,也为他们的无知和麻木深感悲哀。

还有一些人会因为座位、排队等诸多琐事,发生争执且不肯善罢甘休,招致同伴的鄙视与隔离。而这些不懂礼数、不是体面的人,总喜欢将小事闹大。

02

男人都是抛弃痴心女子的负心汉,但如果男人真的忘恩负义,更应该受到谴责的却是女人。这就像法国谚语说的,情感有着理性无法领会的理由。

在安德鲁太太看来,男人的忘恩负义,应当都是归咎于女人,因为女人对待男人时往往感情冲动、竭力讨好、刻意关切,并不理智。所以,她们总是被情感冲昏头脑,在男人面前唯唯诺诺,才导致了自己被男人抛弃。

然而,情感似乎并不能用理性来丈量,更无法理智清醒。之所以驾驭不了,更多的是爱得太深。所以,情感是不能用理性来评说、分析的,情感之来源于自己的本心,一切唯心而已。

所以,当我曾经的老师,在留了多年的齐刘海被大家询问时,她说出的那句:我先生喜欢,真的让大家嗤之以鼻。面对自己并不喜爱的发型,也觉得它不匹配自己的年龄和性格,但依凭先生的喜好,她始终甘之如饴。这大概也是理性终究无法战胜内心情感的又一力证吧。

03

他们说他迷上了某个法国舞女,随着她去了巴黎。我搞不清这个故事是怎么传开的,但足够奇怪的是,它居然为斯特里克兰太太赢得了许多同情,也给她增添了不少名望。

似乎舆论自古以来就习惯同情弱者,倒向受害的一方。在所有捕风捉影般的擦测中,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离开妻儿的原因,然而故事似乎必须要为他捏造出一个出轨的女人,与此同时,被抛弃的糟糠之妻和儿女,自然成为大众不可忽视并万分同情的弱势群体。

恻隐之心一旦启动,人们在疯狂抨击负心汉的同时,会更竭尽全力地向弱者施以援手。这背后的原因,或同情、或怜悯、或因同病相怜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好太太人设已设置成功,借由同情所获得的名利也同时并进,一切都在趋于理想的轨道,稳步推进。

04

人高尚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卑鄙和恶毒。

人在幸福之时,或许会更能滋养出高尚的品格,因为当人幸福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众生的优越感,这股优越感令当事人头脑发昏、飘飘欲仙地满足当下的物质或者精神生活,从而会对外界的其他人做出善举。由名门望族、富贵闲人们喜欢做慈善事业便可看出;当物质达到一定水平,自然可以实现道德上的高格调。

相反,人在痛苦之时,更多的似乎是满腹的牢骚和不满,祥林嫂式的喋喋不休和愤恨怨怼,自然容易活成一团坏情绪。随着负能量磁场的滋生,这股戾气愈发沉重,恶性循环,对周遭的一切都恶语评价,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对他人的道德绑架,受害者情节爆棚。自然只剩下卑劣和可恶的行径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5

很难相信,一个在股票交易所有着稳定工作的中年男人,会放弃职位拾起画笔,只为追寻心中的艺术梦想;很难理解,在与妻子同床共枕17年之后,他会抛弃妻子和两个孩子,远赴他乡过着苦行僧式的自我放逐生活,只为了追求所谓内心的宁静;很难接受,他在颠沛流离、衣食无着之际,却与热心资助他的朋友之妻暗通款曲,活脱脱一个“农夫与蛇”故事的现代翻版……

这个离经叛道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法国19世纪与塞尚、梵高齐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而有能力让这个有着狗血剧情的故事成为传世名著的,就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

当然,《月亮与六便士》绝不是蹩脚的三流小说,靠着离奇的情节和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作者毛姆只是用精准的描写,将复杂的人性解剖给你看,哪怕你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但你无法否认毛姆的刻画精准,语言犀利,表述传神。在合卷之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一名读者思考:有没有一种东西,值得让你放弃拥有的一切去苦苦追寻,哪怕从此一文不名、衣衫褴褛、身患绝症也无所谓?这,大概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所要表达的幽深哲学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