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新农合经验交流发言稿

文学1.78W

游仙区位于绵阳城区东部,是绵阳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幅员面积1000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7万人。长期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为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把争取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作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来抓。自2015年启动新农合试点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参合人数逐年上升,基金运行日趋规范,群众受益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的灾后重建和经济建设工作,新农合政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拥护。

新农合经验交流发言稿

一、主要做法

1、狠抓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参合率稳步上升。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部署下,通过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深入宣传和广泛动员,2011年我区共有34.78万人自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到100%,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四年来,我区农民参合率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现已基本覆

1

盖了全部农业人口,实现了应保尽保。

2、科学制定方案,新农合补偿措施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提高了补偿水平,我区根据基金收支情况先后多次对新农合补偿方案进了调整和完善。通过建立门诊统筹补偿模式、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和限额、扩大了新农合诊疗服务项目范围、提高国家基本药物补偿比例、实施大病特补等一系列政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受益水平。截止目前,我区新农合基金已累计补偿76.67万人次,补偿金额达1.11亿元,2015年我区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达46.23%,有3位参合农民实际补偿金额达到10万元,另有11位补偿金额在6万以上,有力地缓解了患病群众的经济负担。

3、严格规范管理,新农合基金安全稳定运行。由于新农合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监管工作要求较高,为防范基金风险,新农合基金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基金收支两条线,十分注重源头把关,不断完善基金管理机制;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制,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承诺、医疗收费、药品价格公开制度,增强医疗机构服务与收费的透明度;严格执行区、乡、村三级公示制度,坚持按月对新农合补偿情况进行公示;建立大额补偿回访制度,实行补偿全过程“阳光操作”,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定期开展新农合基金专项审计,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有力地确保了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

4、优化补偿流程,积极构建信息网络系统。为简化补偿流程,减轻参合农民经济压力,我区及时将原来由农民群众先全额

2

垫付医药费用出院后再补偿的基金支付模式,调整为参合农民在办理入院登记时只需缴纳部分预交款,出院时补足核算后的应自付费用即可。同时,我区于2015年建成了全区新农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统一联网、数据集中、软件结算的网络化管理。2015年又开通了市三医院、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万江眼科医院、市协和医院、市富临医院、江油大堰卫生院等多家区外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群众选择医疗机构就诊和报销费用。

5、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经办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向参合农民提供优质的补偿服务,我区积极推进乡镇新农合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实行区、乡经办机构一体化管理,每个乡镇都落实了1名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多名兼职工作人员,确保审核和付款工作分别由不同人员担任并独立开展工作,并切实加强新农合相关政策和补偿情况的公示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定点村卫生站开通了门诊网络直报系统,让参合农民在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办理门诊费用补偿,受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区新农合参合率能够连续三年保持在100%,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合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确保新农合这一重要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我区新农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同时,

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全区性会议对新农合的筹资和补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把宣传、筹资、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宣传发动是基础。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新农合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将新农合这一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了解、关心并参加合作医疗,我区通过召开动员会、发放宣传品、悬挂横幅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相关政策,并通过重点宣传参合农民的受益事例,用身边人、身边事动员群众积极参合。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切实承担起宣传筹资工作职责,采取党政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的办法,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和资金收缴工作,确保宣传覆盖率达到100%,为新农合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3、能力建设是根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合补偿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要求,定点医疗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功能不强的现状,我区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狠抓定点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全区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确立项目32个,总投资19687万元,其中28个重建项目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先后为乡镇卫生院配臵了CT、彩超、X光机、救护车、血球分析仪等价值2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全区医疗救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改变了过去农民群众因当地医疗条件差,被-迫舍近求远到城区就医的局面。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人次相比重建前增长了

10%——20%,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4、规范服务是重点。医疗服务行为是否规范,既关系到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新农合基金的安全和稳定。定点医疗机构的不规范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继续参合的积极性,还会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我区采取多种措施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健全了入院身份核实制度、病历医嘱抽查核对制度以及特殊检查审批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成立了医疗技术专家组,对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审查,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争议进行评判,有力地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

5、创新机制是保障。虽然近年来新农合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够成熟。为实现新农合工作的科学发展,我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合运行机制,先后对基金管理、医疗监管、补偿支付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如: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补偿力度,对患有恶性肿瘤、肝硬化等重大疾病且医药费用较高的参合农民实施大病特补,将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0万元;深化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单病种定额补偿,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降低了不合理医疗支出;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住院实际补偿比、次均住院费用、自费药品比例等指标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量化考核,对指标超标的单位给予严肃处理。通过健全管理机制,确保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有效保护农村生产

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农合事业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这只是刚刚起步,与兄弟县区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努力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工作做的更好,为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二0一一年二月九日

新农合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2]

我区地处苏鲁交界,扼山东南大门,素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镇1街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1行政村(居),总人口30.3万(其中农业人口22.3万)。拥有镇卫生院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下设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110处,卫技人员1638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80台件,开设病床743张,业务用房5.8万平方米,医疗服务半径辐射到鲁南、苏北周边毗邻地区20多个乡镇、近50万人口。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实施推行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运行规范、监管有力、成效明显。2015试点以来,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参合88.7万人次,受益273.98万人次,基金累计支出6603.49万元。2011年全区参合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2.27万人,参合率99.8%。搞好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经管能力的 1

重要手段。对此,我区高度重视,2015年全市较早,在马兰和泥沟等镇试点推行了村卫生室微电脑服务系统;08年我们学习借鉴高清经验,结合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同步启动实施了新农合信息化工程建设。初步实现工作数据信息网络管理、网上服务、网上审核和网上时时监管。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其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工程建设

我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网络覆盖面窄,乡村医生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信息化技能缺乏。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初期即遇到了资金筹集、技术开发、网络覆盖、人员素质等诸多困难。新农合工作事关全区23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整合力量,明确要求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多方筹资,解决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资金难题。近几年来,我区在财政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多次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新农合经办机构和信息化建设。同时,我区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参与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区、镇(街)两级定点医疗机构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村卫生室也自行投入资金40万元。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多方筹集资金近300万元,解决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目前,区、镇(街)两级医疗机构全部配 2

臵服务器,并与区新农合服务器进行连接,进行数据传输;106所定点村级卫生室,全部配臵微机和打印机并连网。

(二)协同合作,解决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技术难题。我们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信息交流,不断探索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技术,成功解决了五个方面的技术问题。一是信息录入。我区协同软件公司共同设计了“新农合档案录入系统”、“药品电子采购配送”、“电子处方”操作模式,将软件系统的操作难度降到最低。其中“新农合档案录入系统”在2011年度新农合筹资中初见成效,使全区参合档案快速、准确的整理并投入使用。二是数据传输。经与软件开发公司共同研究,对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改版升级,更新了服务器,建设了标准化服务器专用机房,接入了百兆光纤网络,使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信息传递速度大幅提高。同时又和市级新农合平台进行对接、达到信息共享,实现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及时结报,更加方便了参合患者看病补偿。三是药品采购与配送管理。在推行门诊统筹的同时,我区镇(街)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的药品出入库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所有数据完整保存在卫生院服务器上。四是系统对接。区、镇级医疗机构分别申请固定IP地址,其院内管理系统(HIS)同区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了参合患者医疗费用在线审核和监控。五是信息核对。以往参合农民就诊时,仅凭新农合证或户口本来验证身份,并且补偿信息只能以报表形式进行保存,无法及时进行核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监管的效果。

实行了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后,一方面参合患者信息全部可以从服务器调取,方便了现场对基本信息的审核。另一方面参合农民报销时补偿费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有效堵住传统方式的漏洞,使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核、报销等,更加合理安全,从而杜绝了暗箱操作的行为,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三)实地考察,解决网络问题。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网络运行环境,信息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实施。我区现有三家网络运营商,鉴于我区属于北方地区,在网络资源方面区联通公司(原网通公司)占有较大优势。通过和联通公司合作,组织专人联合对各个村级卫生室进行实际摸底,通过重新更换设备,架设专线等途径,使全区106个定点卫生室全部联网,并安装新农合管理软件,成功纳入区新农合管理系统范围内。

(四)强化培训,有效破解乡村医生网络操作难题。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我区连同软件公司在软件设计上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区乡村医生进行微机和新农合软件操作的培训。同时,将信息化管理纳入村卫生室年度考核的内容,促使村卫生室人员积极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二、创新管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在搭建区、镇(街)、村三级信息管理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和扩展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全区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保障了农村群众用药安全性。以前村卫生室进药,要先填报纸质计划,由乡镇卫生院经确认后再配送药品,程序复杂,所需时间长,难于管理。并且部分村卫生室从非法渠道购药,导致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农村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村卫生室药品库存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同时区合管办可以实时监控农民就医用药情况,组织专业人员对录入处方进行抽查审核,这一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规范了乡村医生的进药渠道,而且使广大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二)确保了新农合资金安全运行。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管,确保了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新农合资金安全运行。一是不断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由于住院报销比例远远高于门诊报销比例,少数参合患者小病大养,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新农合基金支出风险。我区在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医疗机构自审、乡镇合管办初审、区合管办复审”的三级医疗审核制度进行固定化,坚持“事前监管为主、事中实时监控、事后督查为辅”的监督机制,各项不合理费用显著减低,增加了基金的安全性。二是加强了对门诊统筹补偿的监督。村卫生室数量大,门诊就诊人次频繁,门诊统筹补偿监管难度较大。随着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我区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通过网络实时录入医疗费用、控制次均处方费用,对参合农民门诊就诊实施有效监管,弥补了管理资源

不足的缺陷,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加强了新农合宏观管理。通过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统计功能,新农合管理机构可以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各种业务数据,做到实时监控、全面分析、有效调度,并合理调整补偿方案和标准等。

(三)促进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全面建立。为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新农合信息化资源,服务于公共卫生,2015年,我区利用新农合信息平台,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档案包括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内容,目前全区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10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后,医务人员可直接查询患者的健康情况,为准确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居民可利用查询系统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四)推行新医改,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是国家新医改中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我区在2011年1月1日零时起全面实行。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必须按时开始,经区合管办同同软件公司联系,在新农合管理软件平台的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升级,调整药品出入库价格参数和新农合补偿系统,按时完成了医改任务。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实施后,农民在享受药品零差率不加价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新农合40%的补偿,进一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更大提高。

三、纵深拓展,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新农合信息化构架已基本建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新农合信息管理网络为基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功能拓展,进一步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着力推进全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四是着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挖掘其潜力、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新农合管理工作服务,为参合农民服务。新医改正在全市逐步实施,这也是对新农合工作的有力促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上级意见,学习借鉴其他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快我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农合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3]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40公里处,辖13个乡(镇)、3个办事处、303个行政村、25个居委会,总人口75万,其中农业人口64.4万,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58元。2015年参加新农合567775人,参合率达到88%。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我市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构建了虚拟专用网络vpn,启用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市合管办三级联网,初步实现了“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的预期目标,为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平稳、持续、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夯实基础,成功开发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基础。我市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以来,就一直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项措施,认真抓实抓好。一是制定规范,明确标准。我们通过上网学习,外出考察,实地观摩,分析研究,并针对易发问题,借鉴成功经验,制定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基本规范》,对信息管理系统硬件的基本配置、所用功能和软件的技术标准、模块设计提出了详细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时,聘请省市专家对《基本规范》进行了比较评价,做到了科学合理。二是公开招标,择优选用。我市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招标公告,采取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了软件开发企业,并督促软件开发企业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基本规范》,研制开发出了设计合理、功能配套、符合要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软件,启动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二)抓住重点,切实搞好信息录入和网络建设

信息录入和网络建设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点。在这个方面,我们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坚持两个两手抓,一手抓信息录入,一手抓网络建设;一手抓录入质量,一手抓建设进度。一是数据录入,确保准确。为了准确录入信息,促进工作开展,我们想方设法,多方协调,委托市职教中心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信息录入,并组织市、乡、村三级合作医疗专干对参合人数、个人信息等进行现场核对,保证了录入信息的准确无误。二是网络建设,确保进度。为了加快网络建设进度,早日启动运行,我们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创造有利条件,调动积极因素,迅速安装了定点医疗机构vpn路由器和客户端软件,较快开通了信息专用隧道,在短时间内建成新农合虚拟专用网络vpn,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把握关键,成功实现新农合与医院管理系统对接

系统对接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周密组织,精心协调,确保了对接顺利,运转流畅。一是专题研究,积极筹备。我们先后组织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系统开发商和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商三方技术人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接存在问题,制定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对接方案,确保对接顺利,一次成功。二是严格调试,顺利对接。我们按照《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服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做好数据维护,反复进行监测调试,经过近1个月努力,顺利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系统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对接,为推动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四)强化保障,顺利启动新农合审核报销程序

管理人员素质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保障。为了增强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先后3次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强化对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在培训中全面讲解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功能、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和相关要求等内容,并逐人模拟演练,现场操作考试,不合格者重新培训,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核报销程序正式启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效果与体会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通过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所有参合农民的参合信息、药品目录和病种目录等资料全部输入了电脑,参合患者住院资料、用药清单、住院补助情况等上报工作均可通过网络完成,同时,参合农民住院期间所有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可直接导入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在瞬间就能按照设定的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自动计算出补偿费用,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受到了参合农民的普遍欢迎。

(二)做到了实时监控,保障了资金安全

通过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定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行为的实时监控,市合管办能实时从网上审查合患者住院资料、用药清单、费用清单、住院补助情况等,发现有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等违规现象立即通知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改正,否则将不予拨付该项资金,使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同时,由于实行了信息化,参合农民报销时微机自动计算补偿费用,实现封顶预警及封顶线以外资金的自动截留,有效堵住传统方式的漏洞,使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核、报销等,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更加安全。

(三)实现了资源共享,提供了决策依据

通过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及时在网上发布有关信息,使社会各界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开通了信息查询通道,参合农民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费用补助情况;预留了数据接口,可逐步实现与政府、银行、社保和省市医院、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连接,真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能准确有效地提供各项数据资料,对医疗服务质量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总之,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现了管理规范化,监督透明化,统计上报自动化,审核报销公平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力促进和保障了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平稳、持续、健康运行。